李默雖然不是真正的道家中人,卻也清楚一些道教飲食的忌諱,便自顧自的要了一份酸漿麵,一份五香豆腐乾,一份脆皮素蹄筋,一壺燙黃酒,當即便吃了起來,沒想到這素食的菜品,也別有一番風味。 隻是還未等小道士開口,李默抿了一口酒便說道;“道兄,可是武當門徒,我見道兄使得好俊的輕功身份。” “道兄,過謙了,微末伎倆罷了。”小道士先是謙虛,而後又是一禮,道“貧道武當向承,見過道兄,敢問仙居何處?又欲往何方呢?” 李默聽見果然是武當門人,輩分還不低,僅在沖虛之下,便抱劍行禮,這是華山等五嶽劍派標誌性禮節,“在下華山派嶽掌門門下弟子李默,見過向承真人。此次南下確是為家師,送一封書信,前往衡山劉師叔處,赴約其金盆洗手大會。” 別看向承輩分不下,但江湖之上卻也無甚名氣,連那不著調的華山大弟子令狐沖,前些年都在江湖上闖出了不小的名聲,號稱是華山高徒,五嶽劍派同輩弟子的頭號人物。 向承又問,“哦,原來是李師兄,我聽聞華山嶽先生,號稱君子劍,是儒教門生,為何你這弟子卻穿道衣呢?” 李默又給向承講了,一路上的種種遭遇見聞,向承不由一怒,拍桌叫好,震的滿堂介驚,酒肆也不發江湖中人,有一位昂藏七尺的大漢,剛要起身發怒,其誘人見是兩位道人,卻強行上前拉了回去。 別看這位大漢友人,是位身穿白衣,容貌清臒,頦下疏疏朗朗一叢花白長須中年人,左手負於身後,右手使出的力道卻也不凡,應是極高明擒拿功夫,那大漢好似十分尊敬這位中年人,便也撇過頭去,不觸這黴頭。 中年大叔也是暗自苦笑一聲,自酌一杯小酒,後轉身讓大漢跟了上去。 向承見了也是一笑,:“姑且不說武當,單就五嶽劍派的華山派也算是威壓一地的存在,江湖上的小門小戶可惹不起。” 向承轉身又道:“聽聞李師兄路上的種種見聞,貧道也不禁汗顏,沒想到離我武當派不遠的群山之上,竟也有如此知道的盜匪。” “李師兄一路平穩行來,不見身上有任何傷勢,想必盡得華山嶽掌門的真傳了,不知可否賞臉比試一番?”向承躍躍欲試道,武當之上他輩高年少,師父不似沖虛道長卻早已仙去,也無人與之比試。 此次下山,也是山上的生活太過枯燥了,自是向門中領了差事,下山采購道服,卻不知這武當之上門規極其嚴格,皆是按照規製而穿著,見李默行走大街之上,穿著與之平輩服飾,見其眼生,不由一奇,又不知姓名,便上前詢問“道友請留步”。沒想到卻嚇到了剛剛換裝的李默。 這也怪那老板,似這小道士這樣身材輩分的本就不多,恰巧正適合李默的身材,便轉念一想把多餘稍許瑕疵的道袍,賣給了李默。這樣也有了這一出問詢。 李默也是好奇武當武學,師父當得起如今武林的泰山北鬥之稱,恰巧向承的身份與地位正是合適。 匆匆吃過飯菜,便不廢話,持劍疾走,往江邊而去。任意走遠,店家還沒反應過來,一枚銀錠,忽然飄進了,店掌櫃的聚寶盆中。 李默想是效仿,當年的喬峰在無錫酒樓遇見段譽,先比試一番輕功身份,當即使出了金雁功,左右跳躍,淩空三尺,落地之時悄然無聲。 《金雁功》,雖是基本輕功,但卻有輔助修煉內力的功效。隻見李默運使金雁橫空身法,一起一落間,淩空虛渡十幾步。 向承也不甘示弱,運起武當梯雲縱,縱身躍起,一轉一折,隻見他身形縱起丈餘,右腳在梁柱上一撐,一借力又是縱起兩丈,再借用周遭的建築搭配身法,橫掠而去。 《梯雲縱》堪稱是輕功中的輕功,注重身法輕靈,身形輕巧,高低進退自如,並不是以步法多變,來迷惑對手。 想要分出高低,明明打鬥一番便能見知曉,為何非要比腳力呢? 一是這裡是酒肆,是人吃飯喝酒的地方,雙方都是名門弟子,“文明人”,不屑地破壞其場地。 二是雙方作為習武之人,既然相見,也是想要驗證眼前人的武藝,於是提出比試腳力。 再是選擇的地點,選在無人的江邊,李默自己失敗沒什麼,但是卻丟了華山派麵子。而一旦李默獲勝了,那麼在大庭廣眾之下,向承勢必會丟臉,那麼就相當於華山派得罪向承和整個武當派。 傳出去好說不好聽,讓人誤會以為武當名不副實,華山在隱忍當中,被嵩山等派發現,提前打壓,實在不好。 武功練到了上乘境界,難道還是一味蠻打麼?如李默這般年輕的一流高手,豈能如世俗武人一般,還玩什麼打擂臺招親這等大煞風景之事麼? 此時雙方都各使絕技,都在暗自佩服對方的輕功腳力。這向承年紀輕輕,但是在那書中,並未有所提及,想來這武當真是那藏龍臥虎,不可小覷。 李默第一次下山行走,還獲得諸多奇功絕學,不免自傲自滿一番,自詡當世年輕弟子第一流的人物,與之相比不少小派掌門或大派長老似的人物都不如他,加之又熟知劇情,有這般心思倒也不足為奇。 雙方前後腳到達江邊一處樹林邊上,便相對而立。 李默還未換氣,那武當向承便急忙攻來,這武當可沒有,遺失多少門派典籍,他習得正是傳說中的《武當九陽功》,此功脫胎自《九陽真經》,張三豐少時習得,得其一個【純】字。 向承運起神功,真如經中所說: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運使《武當綿掌》是一種極至拳法,運用方法是剛柔要濟,陰陽相隨。可謂微妙精致,綿者,柔也。水處下不爭,隨方就圓,柔和清靜,然而,水亦可蓄能儲勢,穿石劈嶺,無孔不入,無堅不摧。 但向承使出來,卻是綿裡藏針,專攻李默腰腎,雙眼麵門,以及胯下,端是陰損的狠呢。 果然是人模不可貌相,沒想到這“大耳賊”,也麵善心黑的角色。又變招使出《虎爪絕戶手》招招拿人腰眼,能使敵人損陰絕嗣。 李默見狀,不由的鼓足氣勢,收斂心神,使出了正是《履霜破冰掌》,是全真派最精致的掌法,精妙淩厲,無堅不摧。一招履霜冰至:初時似柔弱無力,但如敵人膽敢進招,就如暴雪突降,後勁無窮。 雙方鬥的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你攻我打三十招後,都換了武功。 忽的,李默一想,欲重演當年倚天故事,使出了《九陰真經》殘篇的《大伏魔拳》,剛陽之氣更重,與道家武學的一味陰柔並不相同,穩實剛猛之氣,招數神妙無方,拳力籠罩之下,委實威不可當。 當年峨眉掌門周芷若《九陰白骨爪》與《白蟒鞭法》,使出的招式也是狠辣迅捷,膽識之強,縱使第一流江湖好手也有所不及,身法也曼妙無比。單就招式方麵,就能製衡擁有《九陽神功》與《乾坤大挪移》兩門奇功的明教教主張無忌。 一式撥雲見日,橫擊向承太陽穴,這越是陽剛的武功往往招式越加簡單,正所謂一力降十會。大伏魔拳偏陽剛大氣之餘招式又精奇奧妙,它是九陰中少有的勇猛剛強的武功。 這向承,真氣尚足,但如今的功力,卻怎麼也擋不住,那剛猛不綽的大伏魔拳法,連連截了七八道拳,震的竟是手臂發麻,呼吸不暢,饒是武當九陽功,回氣快,防禦高,也接不住這連番猛攻。 隨即賣出一個破綻,接力抽身跳出了戰圈。也顧不得麵子了,恭維道:“李師兄,果真華山真傳,我觀自師兄出手,都是那道家功夫,前者初時行柔勁,後勁卻能碎石破冰,暗含道家至理,陰始凝也,馴致其道;後者真是無堅不摧、無固不破。雖然招式簡單,但每一招均具絕大威力。震得在下現在還雙臂發麻。是在下輸了!” 這位顯然是在說李默下手狠辣,招招用盡全功,不留手。大家彼此彼此罷了。 “過譽了,武當九陽功與綿掌的功夫,亦當今的精妙武學,向承道兄也未使出武當絕技《太極拳》《太極劍》不是嗎?明明還有餘力,卻過分謙讓師弟了。”李默道。 向承卻道:“真是小孩沒娘——說來話長,八十餘年魔教十大長老突然夜襲武當派,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在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之後,日月神教以犧牲四位長老的代價,竟是奪走了張三豐留下來的真武劍和《太極拳經》。我武當自然是深以為恥,每一位掌門上任前都會宣誓,必要將真武劍和太極拳經從魔教手中奪回。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此後的近百年時間裡,武當派的確對日月神教發起了不計其數的反擊,無奈日月神教高手太多,武當派每一次都空手而歸。我派前輩長老也是死傷無數,自然這太極拳劍會的便少了,小道的師父,也因是為此仙去,更無緣習的那鎮派決學《太極拳劍》了。” “而太極拳劍等功夫,都需要深厚的內功,及高深的武學修為,自然到後來自然由掌門一脈所繼承,我這一脈也就無人學會。” “嗯,我華山派及其他五嶽劍派,也都受到過魔教荼毒。你我二人算是不打不相識,小弟也頭一次下山,在山上與師兄弟們切磋,都是沒輕沒重的,此番交手有幸沒傷到師兄,見師兄也是深的《太極拳經》四兩撥千斤,動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剛柔相含的奧義,沒想到最後使出的《虎爪手》,卻是是陰損的狠那。”李默打趣道,故意不說他也是使出十分的功力。 “多有得罪了,李師兄,在下,在那武當山中,輩份頗高,妨及身份,平日也無人與我切磋,自是一門心思的琢磨武功,今日使出本派武學,不倫不類,倒是讓師兄見笑了。”小道士向承含糊其辭。 李默知道那小道士向承,麵善心黑,不欲多言,剛想說幾句話便告辭,誰知那林中傳來了一聲長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