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薄雲天、柳5先生外傳(1 / 1)

義薄雲天   鍥子:大明朝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太祖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兒朱允炆,戰爭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BJ)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民間傳說其削發為僧,遁去。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後成祖授筆方孝孺起草登極詔書,方孝孺不從,擲筆於地,邊哭邊罵,於是被殺,被誅十族,死者八百七十餘人。時,朱棣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劄,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執筆憤而疾書“燕賊篡位”四字之後,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鳴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有六。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鏞與其弟銘,檢遺骸瘞聚寶門外山上。   方孝孺(1357—1402),明初思想家和文學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別號遜誌,曾以“遜誌”名其書齋,人稱正學先生,浙江寧海人。幼時好學,長大後師從宋濂,常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任漢中府學教授,蜀王聘為世子老師。惠帝即位後,召為翰林侍講,次年遷侍講學士,後改文學博士,主持編纂《太祖實錄》、《類要》。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他多次為建文帝出謀劃策。   一   清風微動,皓月傲懸,星星點燈,犬吠閃爍。一青袍老者自前院匆匆趕至後院。這時,後院東廂房內油燈暗昏,一愁苦和尚於燈下讀書,不時唉聲嘆氣。老者到得門口,剛想叩門入內,突地,邊側簷下啪啪掉下兩物,骨碌爬起,竟是兩一模一樣的童子,向老者拜倒,口道:師傅!老者大吃一驚,當下不露聲色,使勁咳嗽幾聲,假著嗓子嗡聲道:哎,老了,一感冒,難受的很,連嗓子也火燒火燎的!芳華、草芽,起來吧!說罷推門而入。當此,屋內的和尚應了一聲:奧,是白大俠來了嗎?!屋外,兩童子對視一眼,一子又悄然開口,這次確鑿無疑竟發大人音聲;原來此“兩童”並非孩童,乃兩雙胞胎侏儒也。但聽那一侏儒道:師傅今晚怪怪的......另一侏儒忙讓他噤聲,低聲道:噓......但聽屋內斷斷續續的傳來一些音聲。那愁苦僧者滲然淚下,緩緩而道:......庭樹先生高義,朕好生感動........大難來時各自飛.......心懷鬼胎人莫知......。昔時,朕擁有四海,一呼百應,文武莫不相從。今一落難,方知有些人居廟堂之高,卻是衣冠禽獸;有些人處江湖之遠,但義薄雲天。當此,別人欲獻朕於燕賊,以圖榮華富貴,而先生卻冒死相救,實乃高義俠士,令朕好生景仰......那白庭樹道:......陛下,榮華富貴雖好,然則盜亦有道!今燕賊篡位,正學先生被誅十族而殉節,乃我輩楷模!陛下死裡逃生,乃天數使然!我雖身在江湖,必竭盡所能,保陛下平安無虞;望陛下保重身體,以圖後效......過了一會,門嘎吱開啟,白庭樹告辭而出,芳華、草芽忙垂首低頭施禮。白庭樹道:好生護衛,不得疏忽.....說罷急忙而去。待師傅走後,兩侏儒喘了一口氣,剛要飛身上簷,但聽院中老槐晃動,兩人一陣緊張,亮出武器,嚴陣以待。但見白庭樹自樹上飄然而下,芳華、草芽納悶,心想師傅武功恁的出神入化,一轉眼便飛身上樹,我等徑自不知,慚愧啊——隻是,師傅何以又去而復返呢......   二   芳華和草芽隨師父展開輕功,悄無聲息地掠到大師兄莫驚初的窗下,但見屋內仍掌著燈,看背影大師兄正側對窗戶。白庭樹輕按窗紙,戳一微洞,示意芳華、草芽輪流內窺。兩人看時,不禁大吃一驚——怎麼還有一個一模一樣的師傅在裡麵?!隻見那人麵前置一臉盆,正在嘩啦嘩啦往臉上敷水,過不多時,竟從臉上取下一張皮來——赫然便是大師兄莫驚初......芳華、草芽隨師父至其屋內,掩門坐定,三人沉默良久。過了一會,白庭樹道:明白了吧......兩徒兒異口同聲的道:明白了!隻是......白庭樹仰天長嘆:唉!人各有誌,你大師哥追求的是榮華富貴......我早就發現你大師哥與朝廷鷹犬多有勾連,因此,已多加防範——不想,哎——他又何必多此一舉,來一探究竟呢——想那易容之術,也沒什麼——為師隻是傷心難過罷了......   三   春意闐然,牛耕燕舞,一派田園致雅。村頭小河,柔柳依依,這時莫驚初踏上橋來。大驚。但見橋中橫臥一白袍文士,手著卷書,徑自朗朗而讀: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載之間,二氣絪縕,賦形受質,人物是分......今有同類者,啜粟而飲湯,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儀貌,無不同者。白晝儼然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腦,使其餓踣於草野,離流於道路,呼天之聲相接也,而且無恤之者。今子一為蚊所噆,而寢輒不安;聞同類之相噆,而若無聞。豈君子先人後身之道耶......再看對麵橋頭芳華、草芽負劍而立,怒目相向,莫驚初腿如灌鉛,心驚肉跳,顫聲道:師傅......白庭樹也不答話,隨手翻了一頁紙,突然間,手一揚,紙片一閃而過,竟如刀般鋒利,直斬驚初脖頸,殺其於猝然......(完)   注:1、文中提到的“正學先生”,即方孝孺;方孝孺人稱正學先生。方孝孺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卻麵對專製君主的屠刀視死如歸,抗節不屈,成為歷史上被誅十族第一人,可謂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和贊頌。就其個人氣節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這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當然,也有人說其“愚忠”;魯迅先生謂其“硬氣”。 2、正文最後白庭樹所朗讀內容引自方孝孺《蚊對》,該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獸,公然在白晝“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腦,使其餓踣於草野,流離於道路”的猙獰麵目。 3、除歷史人物、背景外,本故事正文處故事情節純屬虛構。   柳五先生外傳   引子東晉田園派創始人陶淵明先生曾作一自傳散文:《五柳先生傳》。文中表明其三大誌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寫文章,塑造了一個真實的自我,表現了卓然不群的隱士品格,透露出強烈的人格個性之美;讀來不禁讓人神往、感嘆。全文如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每每讀來均覺其淡雅舒朗、清新脫俗。後作該文,用其五柳先生之灑脫、背景,而舍棄本人之實;為避免不夠尊重五柳先生,故特別說明此為“外傳”,且故事主人公為“柳五”者!   注: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陶淵明是中古時代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饑寒交迫的困境時,盡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據說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兒折腰!”從此,不為五鬥米折腰傳為佳談。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為跡”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汙的心願,表現出詩人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饑寒交迫的困境時,盡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據說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兒折腰!”從此,不為五鬥米折腰傳為佳談。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為跡”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汙的心願,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為如此它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   一   與郭家村相望之山前,有三間茅廬,先生柳五居其中,兩間用來做私塾教學生,一間自居,先生不知何處人,於幾年前來村裡,好為村民瓜前李下排解糾紛;又手無縛雞之力,常提一酒葫蘆,每每微醺;先生嬉笑怒罵好文章,性豁達,不注小節,乃一介窮酸,然村民喜之。一日,村裡最窮的郭天境家小子亭山跑來對先生哭訴道:嗚嗚嗚......先生救我爹爹......剛剛官府來村裡拿了八人,我爹爹也給拿去了.......嗚嗚嗚......先生驚詫道:為何?亭山泣道:前晚,前村主家王官人被殺了......嗚嗚嗚......說是殺他的人在墻上留字“為富不仁,該殺!不義之財,取之!殺人者玄洞八君子是也!”嗚嗚嗚......上午官府的人就來了,說我爹爹和那七個叔伯就是玄洞八君子......嗚嗚嗚......柳五先生提葫蘆喝了口酒,一陣沉默......   二   是夜,一蒙麵黑衣人在官府衙門內穿行。突然,竄出另一蒙麵黑衣人。兩人均吃一嚇,遲疑片刻,瞬間交手,功夫竟自不弱;你來我往間,竟忽忽十幾招已過,當下嘀咕,同時躍開,同時低聲道:且慢!先一人道:所來何為?後一人道:救民於牢獄之中!後一人道:你呢?先一人道:殺狗官!後一人一怔,道:隨我來!兩人逶迤而行,到得一排屋東廂房前,後一人徑自推門而入;前一人藝高人膽大,也不多言,跟著後一人便進入屋內,看他掌燈坐定,也自大大咧咧的坐了下來。兩人對視一眼,前一人道:你是何人?後一人嘿嘿一笑,悠然道:我就是狗官!前一人一愣,旋即道:為何偷偷救民,何不正大光明?!後一人哈哈一笑道:正大光明?能正大光明,你又何不為呢?深思一會,嘆了口氣,幽幽道:我少時流落江湖,深知歷經魏晉之亂百姓流離失所,人人生而貧苦;後經入仕,察官場之黑暗,黑白之顛倒,官宦之奢靡,更有感為民之痛心疾首也。今日,衙役拿了八人,我一看之下其沒半點功夫,哪裡是什麼飛簷走壁的玄洞八君子啊——哎——但是,官場自來如此,黑的即是白的、白的也是黑的,一級應付一級,那也沒什麼?前一人道:那你何不點破?後一人冷笑一聲,道:你以為天下的事一即是一、二便是二嗎?衙役不應付我,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又怎麼過的去;我不應付上級,事又怎麼了?死了的那個是上峰某狗官的親戚,此案不渾水摸魚,你來告訴我,又能怎麼收場呢......前一人沉默不語......後一人又道:你就是玄洞八君子之一吧,那哥幾個呢?招呼他們一塊來吧,是騾子是馬咱們一塊遛遛......   三   第二天,本縣傳出一條爆炸性的新聞:縣令被謀殺於衙內臥榻之上;身中數劍、麵目全非、慘不忍睹!殺人者於衙內墻上題字幾行,曰:草木無情,亦有情,起碼不害人,乃真君子也!昔,吾行走於江湖之中,曾居一玄洞,遂於洞外植樹八棵——一鬆、一槐、一桐、一楊、一桃、一榆、一桑、一柳是也,故自號“玄洞八君子”!後,隱居於山林,對人稱“柳五先生”,實乃時事所累,非吾之本意。我想終此一生用“柳五”,怎奈乾坤顛倒,好人不易;現公開於斯,好教壞人明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我在,行事當三思而後行也!   四   南山之巔,草木虯髯;林下一人添柴烹茗,舉杯呷之,無限快意,竟擊拍而歌,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唱罷,哈哈大笑,舉頭望樹道:柳五先生早就到了,何不下來品茗暢談,老是鬼鬼祟祟的有甚好玩?!樹上那人亦哈哈大笑,道:狗官,你倒快樂了......(完)   注:故事最後“狗官”歌者為:陶淵明田園詩《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