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江媽收攤回來,晚飯已經擺上了桌子。三菜一湯,葷素搭配,綠的綠,紅的紅,整整齊齊碼在瓷盤子裡,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這讓她有些疑惑,把目光投向江爸,她當然知道,江爸是不會煮飯燒菜的。 然而卻得知,菜是江夏燒的。 江媽看著女兒,有些不敢置信。遲疑了片刻,才在父女倆的催促下,拿起筷子嘗了一口。頓時,她臉上露出驚喜的表情,連連點頭,問江夏什麼時候竟學會了煮飯。 江夏笑著隨口編了個瞎話,說是前一陣去同學家的時候,偷偷跟同學媽媽學的,特意想給他們倆一個驚喜。 見母親高興,江夏趁勢接著說自己已經長大了,今後要多多照顧他們倆。她決定不復讀,去衛校上學。以後當個護士,等爸媽老了也可以順道照顧。 一番話,說得江媽眉頭都舒展開了,江爸也是一臉的欣慰,直說我們家囡囡長大了,懂事了。 話鋒一轉,江夏說起這個假期自己閑著也是無事。因此從明天起,準備跟母親一起去出攤。等過兩天熟悉了流程,就讓母親在家裡備好半成品,她自己去擺攤。眼看天氣越來越熱了,母親可以好好地在家裡休息。 這怎麼行,不行不行。 江媽連連搖頭,說江夏從小沒乾過活,手腳不夠麻利;又說江夏不懂算賬,萬一找錯了錢就麻煩了;又說小攤車太沉,江夏蹬不動的。 但江夏早料到母親會這麼說,已經先一步說服了父親。此刻江爸開始在一旁敲邊鼓,說孩子大了,總要接觸社會,讓她歷練歷練也好。哪怕隻是跟在一旁,幫幫忙,打個下手也是好的。 父女二人一番勸說下,江媽最終鬆了口,答應了明天先讓江夏跟著去看看。 終於搞定了第一步。 江夏暗地裡鬆了口氣,餘光瞥見母親悄悄抹了抹眼角。 其實,母親當年去世,並不算是突發疾病。 她的心臟問題早有征兆。 記憶中,這個夏天就是母親第一次發病的時候。隻不過那時,大家都以為母親隻是累著了,休息幾天就會好的。而母親也習慣了咬牙強撐,在床上躺了兩天,就說自己沒事了,又開始忙活起來。 治病的時機就這麼被生生地錯過了。 而差不多情況,在之後的幾年裡也再度出現過一兩次。 江夏並非不關心母親,她曾經帶母親去南城大醫院看過。當時大夫給出的方案是“按時吃藥,好好修養,定時復查”。可是到了母親這裡,卻變成了“沒事,歇兩天就好了”。開的藥有一搭沒一搭的吃著,復查更是再也沒去過。 江夏也曾勸過母親按時吃藥,也說過回頭抽出空要再帶母親去仔細查一下。可是,一切也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那十年是她最忙的時候。不單要拚事業,後麵還有結婚,生子,換房子……各種事情應接不暇。她就一路這麼忙活下去,直到事業上站穩了腳跟,女兒也逐漸長大,終於騰出力氣想關心母親時,卻已經來不及了。 這些事情,是在母親過世後,江夏無數次反復回憶細細琢磨下才想明白的。 人們總是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其實“子欲養”並不是非要等到“親不待”。 十八歲的江夏什麼都不會,但一樣可以幫母親蹬三輪出攤。二十五歲的江夏,雖然每天都要為業績拚命,但也並非抽不出一點時間來盯著母親吃藥治療。 她隻是不夠上心罷了。 這一次,她不會再讓遺憾發生。 從昨天到今早發生的事情太多,她應接不暇。但靜下心來之後,她回想起早上母親的麵色看上去不太好。估摸著,應該是身體已經出現了狀況。 但是母親這人強撐慣了。如果此時江夏冒然去問,母親肯定會說自己沒事。所以江夏計劃的第一步是先讓母親歇下來,緩解一下癥狀。然後,再琢磨著怎麼勸母親去體檢。 第二天,江夏起了個大早,陪著母親蹬三輪出攤去了。 母親嘴上說著不樂意江夏去,可是卻在到了美食街之後,立刻開始跟“左鄰右舍”介紹。說自己女兒考上大學了,暑假非要來幫忙。瞧著母親一臉的驕傲,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江夏心裡暗自好笑。 其實小吃攤的活兒沒有多難。無非是個“手疾眼快”—— 食材都是母親在家裡就準備好的半成品。現場製作的時候,隻需要起鍋燒熟,加上母親“獨門秘製”的小料,然後再配上各種醃製小菜就可以出餐了。流程熟練之後,隻要手夠快,完全可以同時製作好幾份。 別的不說,單是拚手速這一項,對於曾經在行裡“基本功大比武”能拿獎的江夏來說,一點也不難。 美食街隻在飯口兒的時候人最多。許多客人都喜歡在吃正餐前,先到路旁攤子上買點小吃開開胃。所以小吃攤也是這個時段最忙。 母親在一旁操作,江夏就幫著收錢。她一麵收錢一麵觀察母親的流程。 飯口兒一過,客流量漸漸減少。江夏便要求自己上手試試。母親一開始不放心,但看著江夏做了幾回,挺像模像樣的,而且江夏算賬很快,收錢找錢分毫不差。漸漸地,母親便放下心來。 等到了晚飯口再度忙起來時,江夏已經能承擔起大半的製作工作了。母親反而成了收錢和“打下手”的。就這樣,母女倆搭配著,不到七點,食材已經賣的所剩無幾。 母親宣布提前收攤。周圍其它小吃攤主們紛紛誇獎江夏又聰明又能乾。母親臉上的笑意更濃了。 就這麼過了兩日。到第三天,江夏便強烈要求自己單乾。拉扯了半天,母親實在拗不過她,隻得把準備好的食材減了一半,讓她賣完了早去早回來。 於是,江夏便“雄赳赳、氣昂昂”地獨自蹬著三輪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