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言(1 / 1)

疲態善性 烏泉流巖 805 字 2024-03-17

我使用這斑跡的文字描述的是這多折命運的悲嘆。在這裡愛被埋葬,惡一步步挖掘壯大,為的是滿足本體無厭的利益,以致損害他人的利益,這是一個恒定的規律,這一規律造就了社會,出現了階級,我們共同支撐著這規律的運行,並且扮演自己所屬角色。這也是個淺在的規律,墮落者與樂觀者或許也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社會中也不乏缺少大愛大善。我們無法穿透社會的迷霧,去研其根本,隻能匍匐前進、小心翼翼,這其間需要的是麵對未知調節自己身心的能力,通俗的講就是心態,心態的好壞影響自己接受新興事物的能力,所以出現了入世與出世、墮落與向陽。井底之蛙永遠嫌棄太陽的刺眼,未曾登過泰山何以體會一覽眾山小的氣勢。這隻是心態中的一方麵,至於何以致成井底蛙,這就有很多原因了,我就不在細細贅述,畢竟社會是人肉長的,及其結構功能具有排異性。   敘述了那麼多好像沒有一點是關於本書的解讀。我將此書命名為《疲態善性》,這是我第一次涉及現實主義題材小說,現實主義力求真實,同樣我也在上文中著重點出此改篇於我身邊的經厲或所遇,所以我對此感悟很深,也對此抱有很大幻想與質疑,主人公的大起大落與我的心弦緊緊相連、潮起潮落,但好在故事結局是美好的,至少我認為是美好的。   《疲態善性》這是兩種分論,其中疲態指社會生活的一種個人感覺,試想一個人對社會感到疲憊時,那他所經厲的會使他多麼絕望,同樣本小說主人公就是這麼經厲絕境的人,其中誘因有很多,到最後他的選擇也是對生命的權釋。而善性是指疲態之後他人對他的善性,其中不乏包括愧疚感與罪惡感,這其中也有很多苦衷,但不管怎麼說屋簷之下你我皆是避雨人,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地,生而本無罪。   理解疲態,感受善性。《疲態善性》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