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老道(1 / 1)

明朝好老爺 寧海叢子 3991 字 2024-03-17

即墨縣城縣衙,賬房算盤劈啪。   收益可觀,可行。   兩位頭頭兒心有靈犀起來。又過了幾日,千戶轄區破落軍戶,縣城原先滯留的難民,土著無業遊民,潑皮無賴,各處乞丐,獄中積壓的囚犯,由衙役官兵押解,一股腦兒送走。城內治安為之一肅,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可謂政治清明。   滿意,非常滿意。若是派人主動招募難民......   小豆丁們有了重大發現,邀功請賞了。   ......   一千八百多人,按一戶四人,近五百戶。來大活兒了。   幾位老爺子搖頭嘆息一聲去工地了。穿越眾精神抖擻全員出動。叢子、耀子、老薑帶著囚犯和潑皮無賴、無業遊民去采石場了;姐姐領走了婦女兒童;哥哥、彭仔、強哥領了有家口有證明的去了工地作坊;   剩下的沒證明的沒家口的。都明傑、老唐、羅卜領了建臨時住所了;何國華、阿剛、骨頭領了修路基了;阿貴、傅隼處理工地受傷的;虎哥、羊桑、於明跟著老爺子們跑工地。   小豆丁們又領了監察的任務兼職傳令。無額外補助。   ......   之前提過作坊有產出了。簡易香皂,石料,木材加工,磚瓦,土水泥、玻璃、各類鐵製農具工具......玻璃有點兒綠,有點兒小氣泡,熟能生巧,先用著......   天涼了,弄個大棚蔬菜?帶來的各類種子還堆著呢。   ......   明朝建築藝術風格對稱,和諧,穩重大氣。追求中軸線對稱的布局方式,主次分明,秩序井然。   整個建築群通常圍繞主建築展開。主要建築位於中軸線上,左右對稱,保持整體平衡感。   ......   建築形式常采用歇山頂,廡殿和攢尖。歇山頂,屋頂兩側向外翹起,中間行成山形。廡殿多簷,簷口逐級順延,層次感分明。攢尖,在歇山頂的基礎上增加角樓,建築顯得更加高聳挺拔。美感獨特。   加之鬥拱,柱廊,彩繪,鑲嵌,可謂瑰麗多姿。   就它了!加入購物車。   ......   小黑小花加速長大,攆得時光飛快。   九月中旬,始有雛形。   玻璃不太綠了,氣泡也沒幾個了,也有客商前來采購了。簡易香皂改進了,各種香。新式織布機麵世了,水力帶動的,測試中。   穿越眾帶來的後世技術也慢慢用得上了。尤其煉鋼工藝和造船技術,火藥改進大大提升,雖說目前尚處小打小鬧,工藝完善了呢?   有進項了,心裡踏實不少。手機全部強製停機,步話機電池,充電寶備受嗬護,電,留多少算多少,沒準兒哪天用上。   ......   話趕話兒。眾人有時遐想,於明媳婦孫教授會不會試著弄些東西碰碰綠點兒,看看能傳過來不。   試了。孫教授去了房屋中介得了房東信息,延了租住時間,超市買了些小零食。遠遠的用晾衣桿挑著袋子碰綠點兒,沒反應。試了幾次無果。   真沒生氣,點開手機,各大超市,各類商品。商品送到,小山似的,小綠點兒壓在了山下,靜待有緣人。   找了鑰匙,鎖門回醫院了……教授威武!   ......   嶗山太清宮,隱密山洞。   “師叔,已有決斷?”   “清風啊,多年隱居求誌為何?”   “師叔仍對當年之事...?”   “過眼雲煙而已。人生在事,須盡人事,莫等天命。”   清風道長山下送別,目送滿載物品的數輛牛車遠去,隱沒。   ......   虛空道長行至浮山村時,停車駐足觀望。前方人頭攢動,大多衣衫襤褸,扶老攜幼,又不似流匪。心下好奇,便讓徒弟打探。落日之前,泱泱人眾分批梳理帶走,竟無撒潑犯渾之徒,撇見正跟管事的人說話的衙役官兵,心下了然。又讓徒弟去通報一聲。   眾人得知虛空道長來訪,便急忙迎入小院,安排歇息。又去忙碌。   ......   待晚食時,穿越眾單獨在小院擺了一桌酒席為老道接風。老道見識極廣,天文地理,各地民俗,朝廷風聞。眾人時不時透露些許後世百姓生活狀態,推杯換盞,酒性漸濃。   都明傑專長物理化學,與老道相談甚歡,竟引為知己。虎哥見道長真誠不似做作,遞過去後世查找的關於火藥和後裝燧發槍的厚厚一遝資料。   老道翻過幾頁便快速合上,心中巨浪滔天,餘生盡在此處矣!科研人的宿命...   ......   “萬歷二十年,豐臣秀吉侵擾朝鮮。朝鮮告急,萬歷皇帝遣軍援朝抗倭,主力是戚家軍。   平壤一役,戚家軍統領吳惟忠率先破城而入,按理當得首功。主將和提督卻將功勞給了親信楊元,戚家軍將士極其不滿。   之後在薊鎮因兵餉嘩變,被薊鎮總兵誘入演武場屠殺,戚家軍幾乎全軍覆沒。   後殘部回了浙江,分崩離析。”   老道自言自語,有了醉意。   ......   一個有故事的老道。   第二天一大早便拖著都明傑去了峽穀...   火藥進展順利,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老道居功至偉。   ......   轉眼步入十月。   主要建築已經修建過半了。重新選址布局的農家小院建成,是浮山一村小區。三百六十戶。今天喬遷新居。鞭炮齊鳴,鑼鼓喧天。   一大早,裡正便催促村民收拾東西,強調先把自個兒收拾乾凈了,衣服都挑最好的穿,可最好的也不過補丁最少的。村民自覺照作,十幾輛牛車兩趟就搬完了,真沒多少家當......   東西運到各家新院裡放下,村民便被招呼小區廣場集合。廣場上一排長桌,桌後自左往右老道和都明傑坐一起,倆人焦不離孟,孟不離焦,連體嬰兒。於明、孫老、荀老、陸老、裴老、裡正、虎哥、劉揚。其餘人或維持秩序,或充當侍者。   “先恭祝喬遷大喜!”掌聲響起,從穿越眾那學的。   “今日一切得來不易。今後務必勤勉做事。如若偷懶耍滑、作奸犯科,輕者辭退,重者逐出本村!莫怪我言之不預。”裡正厲聲道。   “點到名字的依次過來領禮品。一是喬遷禮。二是大夥兒近期做事勤勉的獎勵,啟順!辛武......”裡正拿著名冊依次點名。   ......   四位老爺子和虎哥人手一件禮品,依次發放,伴隨一聲恭喜。每家一件棉被,半匹棉布,兩塊兒香皂、一套碗碟(六碗二碟),兩個大餑餑。村民哽咽,誰也沒出聲,對著幾人磕了頭默默回了新家。   沒多久,哭聲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