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霍起蕭羌(1 / 1)

姑蘇城內。   李洛與眾人通過內衛的聯絡,方才進入城中。   內衛駐地,李洛高坐於上。聽著姑蘇內衛檔頭的匯報。   李洛才知,並不是亂賊太厲害,也不是城內不想驅散賊人。   是守城文官與武將之間頻頻出現矛盾。   是姑蘇衛所軍已經腐爛不堪,人員不齊,老弱居多,與亂賊更是尤為不如。   上次的交戰所謂的一千五,其實一千也不到,又加上青壯不過三成,還是缺乏訓練的。不敗才怪。   兩軍交戰,變成雙方互毆,亂賊人多強壯也多。最後官軍在付出兩百左右傷亡後,趕緊退守姑蘇。   至此才有現在的形勢。   姑蘇知府衙門認為是衛所軍,缺乏訓練,作戰不力。以至於此。   姑蘇衛所軍自然不乾,認為是知府衙門沒能治理好地方,推卸責任。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看不慣誰。   至於守城,除了要求城中青壯協助之外,並沒多大安排。   雙方都知曉朝廷會來平叛,亂賊長不了。   亂賊不攻,大家相安無事。   雙方的主要目的,就是做好推卸責任的準備。   李洛思索著。指望那些官員武將是不行了。   現下是需要編排一標精壯人馬。不管戰力如何,隻要使用得當,對付亂賊還是可行的。   ……   神京。大明宮。   乾元殿。   開元帝,身著明黃龍袍,正在批閱奏疏。   此刻匆匆來一內侍,在殿外向內廠總督戴權使眼色。似乎有急事。   戴權心有所感,走了過去便聽內侍低聲回報:“淮揚飛鴿傳書。”   戴權忙接過一看,不由得一驚。趕忙進殿。   到開元帝身旁才低聲言:“淮揚飛鴿傳書。”   開元帝抬頭,接過一看。皺了下眉頭:“這小子凈亂跑”。   戴權沒敢應聲。   開元帝思索著,又自言自語著:“洛兒心有社稷,不愧是我兒。”   開元帝其實有些擔心李洛長期在外,對社稷不重視。若是哪天交到他手裡,毀了這祖宗江山,可就成了罪過。   現在看來這孩子生來就有社稷心,帝王命。隻是有些犯險,身貴豈能以身犯險。   想到這,也知事已發生,隻能回來了再收拾他這小子。   便對戴權道:“擬旨授其便宜行事職權,但有違命者,皆可先斬後奏。”   又言:“著得力人員,再派百騎前去護衛。”   戴權領命而去。   ……   坤寧宮。   開元帝與皇後說及此時。皇後白了開元帝一眼:“還不是和你一樣,喜歡犯險,也勸不住”。   開元帝嗬嗬笑道:“這點倒是像我。”說完自得的點了點頭。   皇後也不與其辯,又接著道:“兒子今年十二了,該是為其擇選妻子了。”   開元帝點點頭:“是該早做打算,不然那些合適都被定完了”。   夫妻二人亦是深以為然。   ……   亂軍營地。   霍起與蕭羌正在帳中上首位置,大口吃肉喝酒。身邊還有搶來的女人伺候著。   下麵坐著十幾個頭目。亦是如此。好不快活。   下方一滿臉胡茬麵帶兇狠的頭目問道:“二位首領,咱們何時打進城裡,憋在這裡,甚不快活,隻有城裡才好。”   餘下眾頭目都深以為然的附和應聲。   二人聞言,便知是下麵人舒坦了幾日,就想要更好的享受。   二人雖不是大人物,但也不是笨人。知道自己這幫人遲早完蛋。   三千多人打人家一千的老弱衛所軍,還讓人家跑了,也就沾了點小便宜。   這霍起便是丟失英蓮的小廝。跑了之後,仗著有幾分能耐,聚集一幫人,打家劫舍。   葫蘆廟的一把火就是這貨帶人乾的。忘恩負義,心狠手辣。   那蕭羌本不是此地人,乃是西羌人,不知為何遊到此地,交了些誌同道合的浪蕩子。為禍一方。   此二人都有些聰明,趁著官逼民怨時。挑起反旗,又合二為一,整合人數。才有今日之況。   但二人又深知此景長不了。剛開始試了下,連城墻都沒碰到,眾人就退了。還怎麼攻打。   這還不敢逼著,逼極了,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都是為了一口吃的,發泄心中怒火,誰想玩命。   到了這時,剛開始的怒氣早就磨沒了。   現下考慮的是怎樣全身而退,擺脫這個累贅。   要是讓人知道二人要跑,眾人非剁了二人不可。   二人也是一直思索著身退之策。   聽聞此言,對視了一下,霍起安撫道:“不可魯莽,現下官府無暇他顧,我們應當積蓄物資,方為正策。”   蕭羌亦是道:“城中人多,餘糧肯定不夠吃,等城中內亂,輕而取之,還可減少大家的損失,一舉數得,豈不美哉。”   眾頭目亦是深以為然的點頭。大家都不想去送死,還都想得到好處。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剛剛的話不過是酒後的豪言壯語罷了,做不得真。   ……   李洛目的是剿滅其首領與其主力人員,餘者放歸。   這種叛亂,都是被脅迫者居多,殺人太多會產生民怨。不利於地方安穩。   李洛讓朱戶去找姑蘇知府與衛所軍指揮使。   果然不出所料。二人一聽是內廠要其兩人協助,心裡雖有不滿,亦是快速配合。   都知道這是關乎身價性命之事。   ……   經過三天的篩選與登記,挑選出一千精壯。進行短期的整合訓練。   若是十天過後,援軍未達,便與賊邀戰,至於其他,不再考慮,先肅清地方再說。   ……   果不其然,與李洛猜測無二,二路援軍遲遲不達。無非就是懼敵怠慢。   姑蘇衛如此,其他衛可想而知。再有是剿滅如此規模的賊人,大多吃力不討好罷了。稍有不妥還會惹得一身騷。   十日後。   這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大地上卻彌漫著一股肅殺之氣。   這是兩軍對壘。李洛自帶五百整編人員,另加一千守城人員。   令朱戶領餘下五百人,與敵側翼埋伏,伺機而動。   城樓上那知府吳仁與一乾官員,在那觀看,不時有搖頭之嘆的。並不看好今日之戰。   那衛所指揮使武能亦是在那觀看,嗤笑著,並不看好這次戰事。   認為有些冒險,不過還好城中百姓夠多,不行還可再抓點守城。   若是敗了,與大家都沒關係,這是內衛逼迫,大家不得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