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 蜀民迎來了又一個豐收之年。 而蜀地也迎來了他的女主人——苗女司顏欣。 為此,楊昊勒令全蜀地停止三天一切建設,與民同樂。 同時大擺酒席,宴請苗疆百姓以顯其重視。 有了聯姻後,楊昊常以苗族女婿自稱,以此來減免苗民抵抗之心。 同時,苗疆女子大多美麗萬分,有了楊昊帶頭,漢苗通婚越來越普遍,漢人男子以娶到苗疆女子為榮。 而漢人女子勤儉持家,迎娶漢女在兩族推動下成為一種潮流。 民族矛盾在此時逐漸消弭。 整個秋季,無事! 影衛沉寂,苗疆無憂。 糧庫豐盈,足以接濟流民。 而這些流民並沒有閑著,他們的身影依然穿梭在荒蕪的土地中。 他們揮灑著汗水,將汗水種植於當下,將希望播撒於來年。 整個蜀地土地的規模也在冬季,近乎拓展了一倍。 而楊昊的士兵也沒有閑著。 他們在鍛煉之餘,也屯田以養利。 至於基礎設施,流民與漢民拓展了城市規模,各郡縣都在不斷建設中。 水利更不必多說! 土地規模擴大,水庫等灌溉引流設施相繼發展。 隨著暗衛的增多,影衛的生存空間受到極大壓榨,他們也不得不轉入暗中,保存力量,等待指令。 如今的蜀地,在楊昊的治理之下,變得井井有條。 儼然一個世外桃源,亂世仙境。 就連北方的匪寇,都開始舉寨北移。 內部環境和平,但外部卻堪憂。 如今大周局勢,已然陷入拉鋸戰。 本來朝廷處於優勢。 可周皇急於求成,這才給與他們可乘之機。 盡管有朝臣此時建議修養生息! 他並沒有采納。 發兵二十萬,兵分三路攻打叛軍。 本來官軍勢如破竹,一個月內收復北境二十餘座城池。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八位藩王麵對外憂,短暫消除矛盾,同仇敵愾。 在濰水一帶,設埋伏,大破中路五萬官軍。 自此戰後,匪軍兵鋒銳利,朝廷優勢不再,所收之領土盡皆淪陷。 聽完前線戰報之後! 周皇不由得從龍椅上站了起來。 五萬官軍,全軍覆滅! 他從來沒有想到,朝廷會有如此重大失利。 自此之後,朝廷在短時間內,無力收復北境。 盡管他知道,此時攻打北境並非最佳選擇! 流民叛亂,列國環伺,藩王作壁上觀,皇權不穩等等因素,都讓大周無力承擔大型戰爭。 戰爭,從來不是兩軍之間的對抗。 而是兩國之間國家實力,尤其是經濟實力的對抗。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就算打勝,周皇隻會得到一個殘破不堪的大周。 而失敗,則將會把大周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周皇何曾不知這些後果。 可他必須去做! 因為他清楚,如若不滅掉北境藩王,隻會造成更為惡劣的結果。 一便是天下藩王,該如何對待朝廷? 中央集權將會被進一步削弱。 二便是北境處理滯後,各國勢力定然參與其中! 他們不會主動進攻大周,以讓他國找到理由。 可扶持北境,進可裂大周,退可弱周。 唯一變數,乃是西秦。 所以不能將大周逼急了,使其魚死網破。 這般做便是最好! 三便是朝堂諸公反叛心頓起。 他們都會模棱兩可,兩方投資,自己得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實力方可投效。 可自己失敗了。 失敗就得承擔失敗的代價。 此時他不得不休戈止兵,休養生息。 北境藩王並沒有趁虛而入,因為此時的他們,也猶如強弩之末。 他們抵擋進攻便已拚盡全力,怎會有兵力與實力入侵呢? 兩方在嶺山一帶駐紮兵馬,修築防線。 麵對列國,他選擇承認列國所占之城池為他國領土,以換取列國不再疲弱大周。 列國見大周如此實誠,而自己目的已然達到,又恐刺激大周使其調動戚家軍,便欣然接受此番意見。 而大周民間得知後,一片嘩然! 大周百年以來,可曾有割土以換安定君主者? 未曾有! 隻有如今之周皇。 大周子民盡皆唾罵。 就連北境藩王,也趁此機會,發動輿論攻勢。 可周皇不管! 因為隻有做,才能營造和平的外部環境。 國民膽敢議論此事者,死! 在他的鎮壓下,國民不敢妄言。 而後他便出臺了大量政策,恢復民力。 同時抽調部分兵力,剿滅境內匪寇。 如此政策後,風評漸漸好轉。 同時,大周國力在緩緩恢復中。 此時的楊昊,正在悠閑的閑逛著。 他就如同一位領主一般視察著自己的領地。 新年已過,春意復蘇,萬物生長,此時蜀地的溫度雖然不冷。 但天氣多變,楊昊的身上還是套著一件棉襖。 自從迎娶苗女之後,就連楊昊都覺得,自己的稚嫩已然退去。 變得成熟了不少。 而身邊的百姓們見著蜀王,也隻是主動避讓了幾步。 因為身邊的侍衛在保護著他的安全,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而楊昊早已見麵多次,見怪不怪了。 楊昊看著這巍峨的城池,不由得感嘆一番。 料想自己剛來之時,破敗無比。 而如今的蓉城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常住人口都由以往的六千人,增長到了八萬人。 城池規模已然拓展了五倍。 所幸楊昊是文科專業,他對城市規劃乃是行家。 所以! 如今的城池按照他的構想建造完成。 各城市職能相得益彰,各類人員準備妥當。 完全不用考慮穿高跟鞋去躲避汙穢物的問題。 當然! 對於一個古代城池而言,最為重要的,還是防禦功能。 不像現代化,再高的城墻都沒有阻止熱武器,所以便沒了用武之處。 冷兵器時代則完全不同! 這些城墻將會保護好自己。 尤其這可是自己的老巢,萬一發生了什麼意外,自己也能夠縮在龜殼之中,等待救援。 楊昊不期望能夠同汴京城般堅固,高仿就行。 所以楊昊這兩年內,已三次建高城墻,拓寬河道了。 為了防止偷工減料,楊昊著令每一塊磚都須刻上匠人與所負責官員姓名。 一旦出現問題,永無年限,即刻問責。 在這般情況下,誰敢動心思? 而城內,各路基都是從遠山之中所尋的堅硬石頭,將其壓實填充路麵。 同時鋪上稻草,黏土,使其凝固。 以至於在下雨時刻,也不會出現任何泥濘不堪的路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