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兒,那以你之見,這個韓循可能夠殺掉?” 劉備原先想直接一刀砍了韓循,可發現劉封並沒有贊同的意思,話到嘴邊,就改成了疑問句。 “可以殺,但不能現在就殺。” 劉封心裡也來氣了,他想看看究竟是這個韓循自己謀劃的,還是有高人指點。 “父親可答應他,隻是拖著不辦,以觀其變,另外暗中派人監視韓循,看他同誰往來密切。” 劉備明白過來,知道劉封的計劃是引蛇出洞,頓時大為心動。 “好!就依封兒之言。” 商定完這事,劉備得知劉封午飯都隻吃了一半,便讓他留下陪自己一起用膳。 “正好孩兒也有事想要來找父親。” “哦?” 劉備一邊吩咐近侍把飯食端上來,一邊問道:“是有何事?” 劉封答道:“孩兒知道父親身邊缺少人才,求賢若渴。於是這幾日一直在苦思冥想,想要替父親解憂。 所幸還真讓孩兒想起了幾人,才能卓著,剛正不阿。 父親此時正缺才俊,當可征辟他們以補不足。” “哦?” 一提到人才,大耳哥總是特別興奮,麵露喜色:“封兒快快道來,為父無有不準。” 劉封從懷中取出幾封信件:“這為首一人,父親也曾經見過。” “哦?” 劉備思索了了起來:“不知是哪位高士?” “東萊太史慈!” 劉封第一個說的就是太史慈,眼下是他的最後窗口期,今年下半年,孫策破劉繇部將樊能、於麋於橫江津,突破江防,進逼東阿的時候,太史慈就正好到了。 算算時間,太史慈應該就在年中的時候自東萊出發,倘若現在還不征辟他的話,等他去了江東,就再不會有機會了。 太史慈雖然隻是過去訪友劉繇,可連他自己也想不到,這一去,就再也沒有返回過北地,從此以後,終老江東了。 “太史子義身長七尺七寸,美須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宛如由基再世。更喜此人性格豪雄,忠肝義膽,謙恭孝順,文武雙全,將來必能為父親獨當一麵。” 太史慈的名聲,在後世曾經經過一個巨大的起伏。 最早的時候,太史慈可是與趙雲一樣的赤膽忠臣,喜歡他的人也很多,也都認可他的忠心。 尤其是和孫策的那一段化敵為友,以及如期而返的信譽,更是被抬高到了一個極高的程度。 隻是後來,很多人翻閱到了吳書裡記載的一句話。 “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誌未從,奈何而死乎!” 這句話的問題看起來很大,尤其是七尺之劍,更被人當做了鐵證,用以證明太史慈何等狂悖,居然想當皇帝。 這些人最根本的邏輯,就是七尺之劍,非人臣所能佩戴的,這是帝王之禮。 咱們姑且不談,太史慈死之前還會不會坑兒子一大把,他可是有兒子太史亨的。 也不說吳書整段話裡,最後還有孫權甚至還有“權甚悼惜之的後綴。” 難道說孫權是在可惜太史慈死的早,不能和自己搶皇位了?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七尺之劍的問題。 這一點如果不能解釋,那太史慈確實是洗不乾凈的。 可史書中有一件事,完美的解釋了這一點。 後漢書,馮異傳記載:時赤眉、延岑暴亂三輔,郡縣大姓各擁兵眾,大司徒鄧禹不能定,乃遣異代禹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具劍。 這裡說的是,在後漢光武討伐赤眉軍的時候,為了增加馮異的威信和宣揚他的功績,劉秀親自派車架將七尺具劍送到河南,賜予馮異。 這裡能說馮異想當皇帝了嗎? 能說光武帝是想讓位給馮異了嗎? 而且太史慈正是東漢末年人,兩漢最重典故,太史慈死前的話,很可能是表達自己的誌向,曾經想像大樹將軍馮異一樣,為天子建立不世之功,佩戴著天子賜予的七尺具劍,讓天子降階而迎,達成自己成為王佐的誌向。 這裡的七尺具劍,正是禮儀用劍,某種程度上可以參考日後的尚方寶劍的性質,而不是表達想當皇帝的意思。 因此,劉封堅信太史慈還是那個忠肝義膽,箭術超群,義氣過人,又忠君愛主的神將。 聽到太史慈這個名字,劉備猛的想起了當初還在平原國內,那一位自孔融處破圍而出,突圍來找自己求援的山東大漢。 劉備當時也是印象深刻,當時就曾經動心過,隻恨自己那時名微官低,無法招攬對方。 現在讓劉封一說,頓時心中大動,昔日不行,可今日我已貴為州牧,太史子義未必會再拒絕於我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好!好!好!” 劉備連連點頭,有些後悔起來:“幸有封兒提醒,若不是你,我竟沒能想起子義來。” 劉備也是忙昏頭了,雖然之前想要招攬太史慈,但真當他有這能力了,卻一時之間沒能想起來。 也虧了劉封幫他彌補了疏漏。 劉封推薦的第一人,就讓劉備大為動心,這也讓劉備對後麵的兩人更為期待起來。 “父親,我推薦的第二人,名為是儀。” 劉封舉薦道:“此人名為是儀,儀清恪貞素,詳數通使命,綜文采才用,足以讓您對他托付信任,如能征辟其用,這將會是一位如同架屋承瓦的木頭一樣重要的人才!” 劉備從來沒有聽說過是儀的名字,但既然劉封如此誇贊他,那麼劉備就願意將信任交托給是儀。 “此事可也!” 劉封最後道出了第三人:“營陵王脩,字叔治,北海郡營陵人,乃是孔北海摯友,幾次三番救助孔北海,其剛正不阿,目光遠大,現任膠東縣令,治理膠東,抑製豪強,鼓勵農桑,賞罰分明,深為膠東士民愛戴。王脩之才,州郡不可限量也,當速征辟之!” 王脩的名字不像是儀,因為賢明和孝行,在北海的名氣很大,更是差點被孔融舉薦為孝廉。 雖然王脩幾次三番的推讓,想將孝廉讓給邴原,但孔融堅持不許,幾次寫信勸說。 這個邴原可不是一般人,這一位可是與管寧、華歆並列,被稱為建安一龍的賢者。 王脩都能壓住邴原,可見他的才能和名聲有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