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靠,王僢生產了五百公斤級反物質核彈,而運兵車上原本隻有的十六個導彈發射架也增加為四十八個通用發射架,前麵也加裝四組十六個通用發射架,此外還有倆個捕鯨叉式發射係統,四個水平發射架,兩門等離子主炮,四門光速電磁炮,前後各四門射線炮,其它近防武器十幾類,幾十個。 虞記號上也在進行升級虞記號上可以發射三百公斤級反物質核彈,四百五十公斤級氫彈,八百公斤級常規曲速或者光速導彈。 等離子主炮口徑達到一千五百毫米,但是沒有超維合金,電場等級隻有運兵車上四分之一。射線類武器與運兵車上相同,電磁炮為亞光速,可虞記號上武器數量多,就像一個刺蝟一樣。 飛船艦載機都在升級,而且王僢還研製成功一款大殺器,重力炸彈。在重力炸彈範圍內,所有物體都會倍重力壓縮而倍破壞結構,威力不大但是破壞力驚人。 再有就是反物質星雷,作為太空戰場,智能星雷是借助動力係統可以編排陣型的星雷,特點是造價便宜,威力大,作為封鎖是優選。 在三百年航行中虞記積攢不少庫存,生產力滿足正常消費後幾乎都用做軍事資源,科學院和軍事委員會在研究星際戰爭和推演,在小喬的提議下,要放棄以前的地球戰略思維,畢竟遇到就是大規模立體化空戰,指揮量和數據量都是天文數字,目前虞記要求自己方麵的指揮量不小於五千萬,物聯網智能設備控製不小於二十億,信息采集節點不小於五千。敵對的信息量不小於十億,虞記的數據中心又開始擴容,以前不靠譜的量子通信又被弄出來,這東西雖然不安全,可價格便宜,控製物聯網的星雷、智能炸彈、信息采集終端還是可以。 所有的預備都不是徒勞的,地球還沒走出一千光年路程,無論是虞記還是地球,相控陣雷達上顯示出密密麻麻的反射點。 虞記和地球方麵切換回重力通信方式,偵測衛星已經開始布置,在光學視野了開始出現一望無際的船隻。 虞記的計數器上已經標記出四億個目標,而且還在增長,地球數據中心和虞記數據中心正在共享數據。 對麵的船隻開始有序移動,他們開始擋在地球行進的軌道上,當然地球是不會為它們減速。 他們開始排列成一個倒傘狀,這樣艦隊的攻擊部位可以是傘柄位置,而地球方麵是一個錐形,這樣可以更好的進攻。 雙方開始對峙,沒有發出任何信息,看見的隻是正在蓄能的炮口。 理論觀察對麵是一個二級文明艦隊,組後一艘船標記為七億七千艘,最大的應該是旗艦,長度達到三十公裡,寬度六公裡,高度四公裡,全部使用等離子推進,目前亞光速行進。 虞記首先發出星際規則信息,但是對方不知是未收到還是根本沒看,依然在調整姿態,隨後大量的空天飛機被放出直奔地球艦隊。 戰鬥就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對方先開始進攻,那也不用留著,二十萬枚聚變核彈發射出去,後麵跟著三百萬枚星雷。 地球方麵還是第一次遭遇如此大規模空戰,指揮係統進入忙碌狀態。 這麼多的星際飛機,虞記估算要超過百億,所以低估了星際戰場的規模,所以運兵車的數據中心也加入虞記的數據規劃,這才讓虞記地球方麵的指令匯總正常運行。 地球和虞記所有工廠立即全速進入彈藥生產模式,特別是星雷被重點生產。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對方的射線類武器已經發射,虞記的導彈是最快到達目標,核爆炸產生的亮光映照天空,對方首先有損失,但是人家的武器也招呼過來,這個光速的武器還是可以攔截的,通過預測在彈道軌跡下各種裝置效率頗高,除了虞記的武器,雙方幾乎第一次打擊損失輕微。 由於沒有探測到虞記導彈的軌跡,對方先亂了一下,然後發現那些導彈很少,所以隻是加大間距,繼續挺進。 導彈鐳射武器不斷發射,等離子炮帶著七彩顏色奔向對方,展開戰鬥的第一批還是空天飛機。 科技實力無太大的差距,地球在達到二級科技以後更是注重星球防禦,但是這麼多戰艦還是很驚訝,地球目前總人口才一百三十億,對麵戰艦就七億多,這就說明這艦隊裡人口數量可能達到四五百億,就是拚人都會累死。 空天戰機地球方麵要先進一些,速度要比對方快的多,而地球上的電磁炮可以打穿敵方裝甲,而敵方打地球方麵裝甲要費盡一些,空天戰機的戰鬥因技術和數量竟然打成平手,那戰鬥的重點就在艦隊。 地球和虞記兩方麵加起來不到五十萬艘對對麵七億,地球方麵如果不是無路可退,那就選擇逃跑了。可對方在通信上沒回應,上來就達,也不需要俘虜,那就隻能拚了。 在戰艦上,地球艦隊戰艦普遍比人家小幾個等級,可這些大家夥是皮薄餡大,雖然戰力有,缺沒有地球艦隊速度快,火力有效。 這就是虞記發動機功勞大,否則地球艦隊在這個等級上也隻有挨打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