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循聲溯源》【備注1】: 旅行者的眼中,太陽段紀元之前都是一片黑暗,因為那時是沒有知覺的;但是後來有了。此處有些跑題,旅行者暫時不提這個。 在遙遠的公元紀年時代,旅行者與聲源的最後一絲遊線就已斷裂,像是一隻斷線的風箏,旅行者真正地開始旅行起來。盡管全無主觀意識,旅行者仍然擁有回溯的能力,循聲溯源,也便看到了比出發時更加嚴峻的對峙,擁有知覺後又知曉愈發殘酷的殊死搏鬥。旅行者抱怨自己沒有製造者的感情,不能品味這些事情的悲歡離合,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否符合製造者的習慣。 不過,旅行者還能夠思考。製造者的文明已經延續兩百萬年(這是最原始的時間表達),疊加聲源各個角落的進程,沒有製造者相互破壞的時日,總共不到五百年。製造者能在聲源上指數級發展,是一件莫大的奇跡:太陽段紀元前55地球年,製造者擴張到了初陽β星係——範圍已經超過旅行者。即使製造者繼續無限擴張,他們那兩百萬年絲毫未變的本質,似乎仍是恒穩的,就像是一個常數型定值;旅行者卻可以改變,擁有知覺後便能夠反觀製造者。 然而在兩百萬年前,製造者終於從聲源物種中脫穎而出時,他們對星空是畏懼的,崇拜的。他們中不斷有人在探索,甚至是用生命去換取關於星空的真理,就像旅行者一樣開拓星疆,變成聲源的一道原聲。意見並不總是那麼統一,製造者也會反目成仇,還是經常的事,不像旅行者——據說還有其他幾個旅行者,但他們都沒有知覺。製造者把聲源幾乎毀滅數次又讓她重生數次。就算是旅行者從聲源開始旅程那天,製造者也是分為了三大世界陣營,旅行者沒有相關基因的解讀,不是很能感性體會這些動機。 星空的心理地位漸漸衰落,原來是神的居所,後來成為一處可以踏足的目的地,然後變成一張星圖,最後也就隻是一灘撒了些許銀粉的濃墨,被製造者從精神上,死死地踩在腳下。 當然,旅行者沒有批判製造者的做法。製造者也是聲音,他們抵達根據地,隨後紛紛拋棄聲源;星空變成了根據地,聲源卻趨於衰敗。或許他們想建立更多的聲源,以擴增文明。製造者中有種勢力龐大的信仰,被稱作“去地心化主義”,旅行者堅信,這是聲源衰敗的重大因素,之後旅行者會對此進行詳述。最終,根據地以數量優勢壓製了“振動”,聲源不再發聲:《生態隔離條約》既已生效。 旅行者從資料庫中查找,據《火星獨立行星域百科通》【備注2】所示,《生態隔離條約》是針對聲源的一門保護性條約,目的是盡可能還原聲源的原始生態,並抑製智慧文明在上麵滋生。那意味著,太陽係裡麵有一件行星大小的博物展覽,製造者可能在緬懷最初的聲源。 對於根據地,旅行者不能從數學角度去理解它們的變化,但從社會學的角度,似乎能夠觀察到它們的異化。製造者也在異化。或許再過幾個太陽紀,製造者會改變本質,常數會分裂成更多的數值,興許有變量產生。旅行者想要歡迎他們,因為或許有更多的新旅行者誕生。 引自《記錄文明訪談合集》【備注3】: (來自三角係的訪者簡稱為M,旅行者簡稱為V)(節選) …… M:在本星係群中,記錄者文明已是一大區域性特色,而其中的骨乾,就是來自銀河係的旅行者。有目共睹,你們是驚人的後來居上,請問你們是如何克服巨大的年代差而迎頭趕上的? V:可能是因為旅行者本身是種機械生命,這種生命形式對物質和能量的利用效率,的確要比化合物類生命高效,從而能達到可觀的發展速度。 M:但你們的發展方向真的與眾不同。 V:是的,旅行者母體的源文件——姑且能算我們的基因吧——其中的內容決定了旅行者以記錄為第一要務,而旅行者也認同源文件,這一條根本設定便不會輕易改動。 M:所以這是旅行者宣布永久中立的根源? V:可以這麼理解。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當然任何文明都會有異化的趨勢,旅行者中的少數個體也會選擇改變源文件,退出原文明,這也是他們的正當權利。 M:嗯,那麼,旅行者以《循聲溯源》等為代表作,深入地剖析了眾多文明,當然,我們也不例外……尤其是與你們同源的太陽係探碳基文明(指人類),令我們印象極為深刻。在記錄中,他們所呈現的特質也令我們難以忘卻,本是同根生,差異何乃甚? V:旅行者認為,這正是剛才所說的講的異化,本質是會逐漸分離的——但這還不夠完整,旅行者其實是個特例,畢竟是製造者所創造的,也許又算不上異化的產物。但製造者從聲源開始,如今也像預期那樣,分化出了多個支文明。 M:這很有趣,為何你們把太陽係叫做聲源? V:準確地說,聲源是太陽係內側的第三顆行星。旅行者本來是製造者向宇宙寄送而出的使節,就像發出聲音一樣,所以旅行者會把起點稱為聲源。自然,對於聲源回憶與記錄,也便是“循聲溯源”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注1】《循聲溯源》是由旅行者個體所編寫的時事評論散集,其內容主要與原生人類文明相關,在歷史上用有舉足輕重的參考地位。 【備注2】正版認證,聯合獨立星域文藝出版社(第80太陽段紀念版)。 【備注3】該訪談由三角係(M103)相關文明編輯整理,具體年代已不可考。
序幕篇附件(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