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凡四訓》裡,主人公被孔先生算命,算的每一步都很準,算的主人公最後都沒有了欲望。 當時算的是他五十多退休,一輩子無兒子,而在那個年代裡,無兒子等於斷了傳承,而且連職位都算好,也就沒什麼人生的動力了。 他抱著無欲無求的狀態,找到了得道高僧,雲穀禪師,雲穀禪師看他狀態很是新奇,甚至產生了好奇。 他便把自己的情況和大師說了,而大師順勢破解了他這個命格。 所用的方法就是做好事,而他不僅得到了更高的職位,還有了兒子。 那你說主人公這是不是就是吸引力顯化的結果? 如果命中注定,那他即使做再多的好事也不會改變既定的命運,而他恰恰改變了,他相信他做好事就能改變,所以他顯化成功了。 而為什麼做好事就可以,做壞事就不行,是因為做好事,你就會處在一種積極向上的平和狀態,那樣就會增強你的能量,也會增強你的信念,從而加劇顯化成功。 而做壞事,甚至抱怨等一係列負麵的情緒,是陷入在你情緒的原始本能裡,你自己狀態都不好,又怎麼會顯化成功呢? 就像《秘密》裡所說的,如果短時間內沒有顯化成功,那你就會想,你看一點都不管用,那麼宇宙就會接受到你的信息,OK,不管用,它就會把成果收回,因為你不需要。 而有的人說,我即使做好事了,怎麼也沒有顯化成功? 而這點就是《了凡四訓》裡所表述的,你是否是帶有目的性的行善,如果帶有目的性的行善,那就不是行善,而是行惡。 因為是你,把你的觀點強加在別的人或物身上,而那是你的執念,不是你的善。 如果你這麼做單純的是自己開心,不求對方回報,不求積累善,那麼這就是行善。 而《次第開花》裡,也表明了因果,你的所做所求皆是因,所得到的皆是果。 所以不要把自己立在受害者的位置,因為都是你種下的因。 如果別人傷害了你,那你反而要想想,是不是因為你太好說話,讓對方覺得能輕易傷害你的利益,那這是不是就是你的因? 而因為你的因,你感覺到了不平衡,從而想要顯化對方受傷的果,那這就會拉底你的能量,因為你處在一種負麵的情緒裡。 這種情緒本沒有錯,因為它是你原始本能,保護你不受傷害,所以不要責怪自己。 而修行、修身、修佛、修道等,都是為了超脫自己的原始本能,知道情緒是自己的本能,而不深陷其中,處於一種平和的狀態,方得自在,也會加劇你的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