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父子的反應(1 / 1)

篡史誌 吆喝者 4132 字 2024-03-16

“災民所傷?”朱瞻基道。   “不是,傷我的另有其人!”朱祁鎮搖了搖頭,將昨日的事情都講了一遍,隨後又說起了皇太後張氏和皇後孫氏關於自己受傷一事的反應,最後道:“兒臣覺得這件事情和護衛沒有多大關係,可是母後和皇祖母顯然將事情記在了護衛身上!”   “你不責怪護衛嘛?”朱瞻基微微一愣,隨後問道。   “沒有什麼可責怪的,我昨日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問題,也算是好事一件!”朱祁鎮搖了搖頭,斟酌片刻後,繼續道:“父皇,昨日的事情有些奇怪!可是一時之間我也想不明白這件事!”   “有什麼可奇怪的?”朱瞻基麵不改色問道。   “當時災民將我們沖散後,我們的錢包都丟了,這件事情當時覺得沒什麼,可昨晚的時候覺得順走一兩個、三四個都可以理解,唯獨全部拿走了,這群災民的技術好得不像話,本來這兩件事情我沒有聯係在一起,可是順人錢包的技術回想起來太好了,而且還沖散了部分護衛,使得我身邊的人變少了,緊接著就發生了胡同裡的打鬥事件,這些人的身手也是出奇的好,而與我打鬥之人更是身懷匕首,顯然若是有害我之心,匕首早就拿出來了!我打鬥之時,總感覺其沒有出全力,好似故意與我糾纏,可是糾纏之後,我回宮後也沒有等到其它消息,令我困惑不已!”   朱祁鎮想了想,又道:“我昨日後來派人出宮,打探了一番消息,那條胡同並沒有什麼惡霸勢力存在,而且根據周邊的人說的消息,昨日那些人以前很少有人見過,可是他們對胡同卻很熟悉……”   “那你準備怎麼做呢?”朱瞻基聽得朱祁鎮的分析,暗自點頭,但顯然這件事情朱祁鎮千算萬算沒想到是朱瞻基在試自己的身手,因此朱祁鎮的分析隻能無限靠近真相,卻也隻能在真相外圍打轉!   “靜觀其變吧!”朱祁鎮嘆了口氣,隨後又說道:“總感覺這件事情有點奇怪,我分析了多次,最後總是走進死胡同,想不明白他們的目的;以後若是再交手了,那說明他們的目標確實是我,可若日後遇不到了,這件事情隻怕就是巧合,所以現在,還不值得大肆查看這件事情!”   “這件事情你自己決定,若是需要人手,也可以找朕要!”朱瞻基聽後似乎思考了一下,才說道。   “父皇,有沒有什麼合適我的金絲軟甲,給我兩套唄!”朱祁鎮似是想到了什麼,開口道。   “嗯?金絲軟甲?”朱瞻基一愣,道。   “近身搏鬥我不怕,可若是真有人害我,萬一用箭,很是要命的,所以穿個金絲軟甲保險一些!”朱祁鎮很是認真的說道。   “就會說大話!”朱瞻基笑道。   朱祁鎮神秘兮兮的拉開自己的褲腳,鞋內邊上藏著一把後世的三棱刺刀,這是之前打造手術刀的時候,朱祁鎮就讓工匠給自己打造了幾把三棱軍刺,可是一直沒有遇到危險,直到昨天遇襲,昨晚才悄無聲息的將一把三棱刺刀藏於鞋內!   朱瞻基目光閃爍,雖然看不出三棱刺刀的特殊之處,可是鋒利程度還是看得出來。   朱祁鎮沒有對朱瞻基設防,可是朱瞻基卻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事後,命內衛查這件事,卻發現,朱祁鎮手段不俗,瞞過了所有人!   這件事情朱瞻基始終不曾告訴任何人,同時對和此事有關的內衛,除了貼身內衛外,在自己臨終前全部秘密賜死!至於這件事情到底如何影響朱祁鎮在朱瞻基心裡的定位,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無人知曉!   “這就是你近身搏鬥的倚仗?”朱瞻基問道。   “是,這個足夠了!”朱祁鎮拍了拍褲腳,看起來一切恢復正常!   “那你昨天怎麼不用呢?”朱瞻基問道。   “我也是昨晚才裝進去的,本來打算今日繼續出宮,可是你們都問我怎麼回事,我這才沒有出宮。”朱祁鎮一副都怪你們的表情。   “好!六歲能做到吃一碟長一智已經很不錯了!”朱瞻基點了點頭肯定的道。   實際上朱瞻基很震驚,自己這個兒子雖然什麼都沒有追究,可是在無人知道的情況下就將自己武裝和保護了起來!   “金絲軟甲的事情,過兩日給你,目前沒有合適的!”朱瞻基頓了頓繼續道:“你既然知道危險,為何不避一避,非要去碰呢?”   “父皇,兒臣覺得麻煩是躲不掉的!不如迎難而上,解決了它!”朱祁鎮頓了頓,繼續道:“比如東南倭患的事情,若是都想著避一避,恐怕大明的東南就不是大明子民的安身之所了!”   “你小子……遲早得吃苦頭!”朱瞻基沒有回答朱祁鎮的話,轉而說道。   “父皇……”朱祁鎮還是想勸說朱瞻基打掉倭患,而不是嚴通藩之禁,隻是話到嘴邊就被朱瞻基的話打斷了!   “今天已經是四月二十七了,今天的午朝已經決定,接待東瀛來使,你做主使,襄王和禮部尚書做副使,其他人打下手!”朱瞻基頓了頓,繼續道:“切不可胡來,朕已經告訴大臣們,這件事情由你全權負責!你太子的位置不僅高貴!而且沉重!切記三思而後行!有什麼不懂的問禮部尚書和襄王,或者來問朕。”   “兒臣知道了!”朱祁鎮臉上是狂喜,六歲的太子接待外賓,歷史上估計不會有了,隨後道:“父皇,關於東南沿海倭患到底搶了多少東西,可有具體的統計過?”   “你怎麼問這個?”朱瞻基問道。   “就是想了解了解!”朱祁鎮本想說,自然是需要他們賠償的!可是想到朱瞻基的態度,說出口的就是另外一番話了!   “沒有具體統計,但是接到報案大概幾百起,另外有諸多人口失蹤案,主要是婦女!”朱瞻基雖然懷疑朱祁鎮的目的,但是一時間沒有想到朱祁鎮到底要做什麼?和東瀛來使有什麼關係?但還是將自己知道的情況說了出來!   朱祁鎮了解情況後就匆匆回了東宮,有些事情是需要想清楚的。   比如,如何如何讓襄王及禮部尚書不反對自己的做法?又比如這件事情到底如何處置才好?   實際上因為朱祁鎮上一世不了解這段歷史,這個時期的東瀛也是內亂叢生。   朱祁鎮雖然有心滅東瀛,可自己現在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而且日後有的是機會,所以此次行為不能太過分,但是該出的氣也不能少,唯一知道的就是東瀛欺軟怕硬,因此自己需要拿捏好尺度,不能太剛,不是怕東瀛,而是怕朱瞻基!不能太軟,負責達不到效果,而且也枉為大明人!   四月二十八這天,朱祁鎮見到了禮部尚書胡濙。在這之前,大概了解了一下此人經歷,倒也有不少發現:胡濙,1375年生人,武進人,字源潔,號潔庵,愛文學,留心醫學。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建文二年進士,明成祖朱棣多次尋訪建文帝的下落(這是朱祁鎮自己的猜測,此時的建文帝一詞還是明朝禁忌),曾後又在南京任職,1426年,晉升禮部尚書,1431年又兼管行在(北京)戶部。   現在,朱祁鎮剛剛看完胡濙三月份的一份官俸折鈔的奏折,分為兩部分,前麵講述了歷史問題;後半部分則講了具體建議:京官每石減做十五貫,在外文武官、旗官請同此列。   這是什麼意思呢?   原本一石可能值更多貫,可此時統一成了十五貫。   朱祁鎮一時間理不出頭緒,此舉雖然解決了折舊(新糧與舊糧是有差價的)的問題,但是對於低品級的官員來說無疑不是什麼好事情。不知此舉是好處大於壞處還是壞處大於好處,此時已經多說無疑了,因為已經準奏了,但是需要想清楚,以便自己日後及時糾正!   這是一個身體健壯、精神飽滿的老者,畢竟此時的胡濙已經快六十歲的人了!要知道明朝的皇帝大多三四十歲的樣子!   朱祁鎮極為詳細的詢問了東瀛的情況,然後又問了諸多接待番邦來使禮節上的問題,出氣是出氣,可是失了禮節,無疑是丟了大明的臉!隨後又了解了一番東南沿海官員的情況。   一番交談下來,胡濙對朱祁鎮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說話條理清晰,問話聽話也各有側重。若說這些無法判斷是朱祁鎮自己所為,還是有皇帝的影子,那麼東宮裡情景則是真實的,太子是一個隨和之人,但卻不失威嚴,或許威嚴二字用在六歲的孩子身上,有些滑稽,但事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