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家銀行在美利堅合眾國可以說是撞個頭破血流。
當然,這三家銀行隻不過是投資虧最高的三家銀行,不列顛王國境內其他銀行同樣也虧損的厲害。
許多工廠在收到位於自己下遊的美利堅工廠破產的消息之後,同樣也因為手中積壓的工業品無法找到合適的銷路,被下遊的工廠連累破產。
盡管不列顛並不是經濟危機的發源國,但是仍然有將近1700多家工廠麵臨破產,將近40萬名工人被迫失業。
還沒有麵臨失業的工人,同樣也生活在惶惶不安之中,生怕下一個“畢業通知書”到自己的頭上。
更糟糕的是,目前的不列顛還在和印度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而且戰爭每拖一個月,就會消耗數十萬英鎊的物資。
這樣消耗下去的話,不列顛王國的經濟將會變得越來越差。
當然,唯一值得慶賀的是,東印度公司總算在這股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已經徹底地陷入破產清算階段。
兩院再也沒有一個人認為東印度公司還能夠重新的崛起,哪怕東印度公司的大股東們,也在眼巴巴的等待著政府給自己解套。
本傑明.迪斯雷利再度來到了下議院,他向在場的所有人重申了對政府對於東印度公司的處理意見。
政府準備掏出300萬英鎊,將破產的東印度公司全盤接收。
隻要下議院以多數票通過之後,東印度公司將會徹底變成歷史。
最終下議院以絕對多數通過了肢解東印度公司的提案。
至於說300萬英鎊究竟應該如何分配,不用想都應該知道,自然也是權貴吃肉、東印度公司的大股東(這裡指的是沒有爵位,或者爵位俺不好的大股東)喝湯。
那些可憐的散戶在被東印度公司收割了一茬之後,還要為東印度公司的錯誤政策買單,實在是有些倒黴透頂。
東印度公司在下議院宣布被解散的那一刻,整個印度的統治權自然而然地移交到維多利亞女王的手中。
不過,鑒於維多利亞女王不能前往印度統治,時任首相的帕麥斯頓“建議”維多利亞女王可以命內閣委派一位得力乾將,賦予他印度“副王”權利。
代替維多利亞女王留守在印度的“副王”擁有著指揮整個印度地區政府與軍隊的權利,是整個印度地區的最高政治與軍事長官,而“副王”在行政級別上同內閣大臣屬於同一等級。
這個建議迅速被維多利亞女王采納,然後交由上下兩院進行審核,上下兩院同樣也迅速通過。
緊接著,眾人開始針對“副王”的人選進行討論。
許多身居倫敦的將軍在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試圖動用關係拿下這個職位。
經過兩天的討論之後,內閣決定將“副王”的人選範圍縮減到了現役軍人、當前在印度這兩點。
絕大多數將軍被排除在家範圍之外,隻剩下寥寥的幾位,隨後帕麥斯頓又根據軍功、爵位與官職三個方麵進行排除,最終選定了正在由波斯向著印度趕的劍橋公爵。
不管是從官職、爵位,還是軍功,劍橋公爵都完美符合印度“副王”的標準。
隻不過,劍橋公爵在年齡問題上有些小缺陷。
盡管現在的劍橋公爵也已經40多歲了,但是在不列顛王國的官場中,這個年紀完全可以稱得上年輕有為。
畢竟,很少有人能夠在40多歲的時候,擔任一個地區的總司令,哪怕是貴族也很難晉升。
軍隊的官職越是往上,越是一個一個蘿卜一個坑。
上麵沒有退位打算的情況下,下麵很難擠進去。
當然,這麼一點小瑕疵根本不影響劍橋公爵前往印度擔任“副王”。
……
“副王”任命確定之後,帕麥斯頓再度命令本傑明.迪斯特雷前往下議院,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向下議院提出一項議桉。
提案的內容是:內閣希望不列顛能夠允許印度政府在不列顛發行(實際上還是不列顛發行,隻不過是用印度的名義)印度公債。
這項提案被提出之後,立刻引起一波熱議。
其中有贊同也有反對,贊同印度發行公債的議員無非是看到戰爭仍然在繼續,印度發行公債能夠有助於不列顛軍隊籌措軍費。
而反對一方認為,本傑明.迪斯雷利通過印度發行公債的方式,試圖讓印度的財政收入與支出變得不透明,好讓不列顛在印度的官員能夠暗箱操作。
最終在不列顛設立印度公債這項提案,以相對多數人的反對否決了提案
本傑明.迪斯雷利見狀並未生氣,他明白下議院的這些人遲早會同意他發行印度公債的計劃。
就像之前解散東印度公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