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造福1方,利國利民(1 / 1)

鄭芝龍的底細,郭全安多少知道一點。   就是因為知道一點,他才不願意去同他產生瓜葛。   這位“鄭大老板”別看現在威震一方、起居八座,可他以前就是個海盜,不光是海盜,還是個“倭寇”。   不對,說他是倭寇,還是小瞧了他了。   鄭芝龍,其實就是倭寇的頭子,多少倭寇,乃至日本的國主、諸侯,都要看鄭芝龍的眼色!   這樣一個人,自詡清高的郭全安不想招惹,更想不通趙承成口中“利國利民”“造福一方”這幾個字從何說起?   郭全安用疑惑的眼神瞧著趙承成。   趙承成則伸手,將他讓入涼棚,命人取來一個精心包裝的包裹。   趙承成親手接過包裹,小心將外麵的包裝紙拆了,露出其中紅彤彤、閃亮亮、光彩奪目的絲綢緞麵。   “這是……這是趙村長要送給我的嗎?本縣可是……”   “哈哈哈!”趙承成笑道,“草民知道郭縣公是個清官,從來不收賄賂。草民也不是傻瓜,就是要行賄,那也要四下無人、暗室之內,又怎麼會在這大庭廣眾之下,當著滿縣的百姓?”   這幾句話,趙承成故意說得特別大聲,讓四周來做短工、修城墻、看熱鬧的百姓都聽了個明白。   聽了他的話,聚集過來的百姓更多。   如果一開始,有人到涼棚裡來是為了吃瓜的話,那麼他們現在過來,也是為了“吃瓜”……   巧了不是。   趙承成沒讓這些看客失望,大瓜來了:“縣爺。這些綢緞,乃是我們趙家村剛剛生產出來的。請瞧瞧,還看得過眼嗎?”   說著,他便將一整塊鮮紅的綢緞抖落開來,反射著夏日酷辣的陽光,竟是熠熠生輝,引得百姓剛一注目,就絕對移不開眼神!   人群之中頓時爆發出“哦”的一聲哄響。   大家都知道洪澤湖畔造了個趙家村,對趙家村平定大湖、疏通淮河之事也多有耳聞,卻沒料到他們居然還有生產綢緞的本事……   而且這綢緞,是這樣的光滑、這樣的平整、這樣的鮮艷,簡直是巧奪天工!   百姓被瞬間折服,驚訝得張開了嘴,嘴裡蹦不出半個字。   郭全安心中則是五味雜陳,半晌才道:“漁樵耕讀、男耕女織,趙村長能夠織造綢緞,也是聖人之道。卻不知這事同鄭芝龍,又有何關係?”   趙承成將綢緞疊好,回答道:“當然是準備賣給他的。如今天下不平、餓殍遍野,綢緞又能賣給誰?還不是隻能出口外銷,賣給外國人?”   這話,郭全安總算是聽懂了:原來趙承成想要賺外國人的錢……   “但是聖上命令禁止走私,趙村長這麼做,似乎有違國法吧?”   “當然不違反。”趙承成道,“鄭大老板受了令尊師林閣老的招安,也是朝廷命官,我賣給他,算什麼出口走私?至於他拿了貨,去哪裡銷售,那就不是我的問題了……”   郭全安眼睛眼光一閃:還真是這麼一回事,這麼乾,相當於把所有的風險,全都轉嫁給了鄭芝龍。   而他心裡也明白:鄭芝龍名義上是大明朝的官兒,可朝廷、官府誰也動不了他,別說是往海外賣綢緞了,隻要沒把紫禁城賣了,誰也管不著他!   “可這事,也是趙村長你和鄭芝龍之間的關係,和造福一方,又有什麼相乾?”郭全安蹙眉道,“況且國家應當以農為本。都去種養蠶種桑,誰由來耕地產量?”   說來說去,郭全安也就是個迂腐的老官僚,還得趙承成教他。   “郭縣令不會不知道。前幾年改稻為桑,江淮已有不少地方改種了桑樹,糧食產量較之以往已然大減,且天下不平,期年之內難以更改。若是我等不出錢收購生絲,這些蠶農又何以為繼?隻求能夠保障收購、供應,那麼地方上的百姓還能有些收入,手裡攢點銀子,不至於餓著肚子出去做乞丐。”   “此外,經營綢緞生意,更是能夠造福一方。”趙承成朗聲說道,“如果這條商路走通了,光憑一座綢緞坊,就足夠我養活趙家村、高湖臺、龍集寨這三個地方。這三個地方的人做了工、有了錢,會把錢花在哪裡呢?還不是在寶應縣城裡?”   說著,趙承成站起身來,指著周邊圍觀的百姓:“喏。這位是做炊餅的,要是每天都多十個人來賣的話,你的生意該有多好?”   “那邊開胭脂鋪的大娘。織綢緞的都是趙家村的大姑娘、小媳婦,有了錢,還不把你鋪子裡的胭脂賣空了?”   “那邊開飯館的掌櫃,男人們過來吃飯喝酒,還不把你家的座位坐滿了、門檻踏破了?”   趙承成一個個點著名:“還有這位開行院的老鴇……”   老鴇子被點了名,先是一愣,隨即又搔首弄姿道:“奴家就免了吧!誰不知道趙村長看得緊,村裡那麼多大小夥子,就從來沒人光顧的……”   “哈哈哈!”趙承成笑道,“男人嘛,手裡有了錢就變壞了。要是真有人來你這兒消遣……”   “好嘞!奴家一定好好伺候。”   “放屁!你得讓你手下的龜公把他們打出去。然後……然後再到我這兒來領賞。替我教訓手下弟兄,也是大功一件啊!”   說完,涼棚之外哄笑成一片。   趙承成跟著笑了一陣,忽又正色道:“綢緞還是第一步。將來還要生產瓷器、紙張、漆器等等,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說了,諸位現在也不懂。反正就一條,統統賣給東洋人、西洋人,從他們口袋裡挖銀子出來。到時候,趙家村,還有老子山、高湖臺、龍集寨的人手就不夠了,就要請縣裡的人一起來賺外國人的錢!”   大明朝人人認錢。   而錢,就是白花花的銀子——所謂“銀本位”。   一聽趙承成要帶領全縣的老百姓賺錢,眾人臉上無不泛出貪婪的神采,眼中滿是白銀那特有的閃閃銀光,就連互相之間交頭接耳的說話聲中,也帶著幾分銀兩碰撞的聲響。   隻有郭全安這個老學究、老官僚略顯迂腐:“這樣隻知道賺錢,未免世風日下,也不是……”   “噯噯!”趙承成擺擺手笑道,“縣公這就錯了。聖人不是也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大家先富起來,等有錢了,自然就會去讀聖賢書了不是?”   其實趙承成心裡明白,明末的經濟危機原因異常復雜,遠遠不是白銀流入減少導致“通貨緊縮”這一條就能一以概之的。   還麵臨著氣候變冷、糧食減產、人口增加,以及最重要的土地兼並嚴重等一係列問題。   再加之內亂不斷、外敵入侵等足以滅國的原因,這麼個千瘡百孔的大明朝,又怎麼可能不滅亡?   而趙承成所能做的,也就隻有利用鄭芝龍的地位,撬動日漸萎靡的日本、歐洲市場,扭轉白銀進口不利的頹勢,重新活躍市場、加強生產,自己也能多捏些硬通貨在手裡……   “如何?就請縣公寫一份薦信,也不負全縣百姓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