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吸納流民?聽說過3收3不收嗎?(1 / 1)

趙承成花了大價錢,趙家村打造傳統鳥銃質量已屬上乘。   明軍最精銳的工部監製鳥銃,最多能裝填火藥二錢,發射三錢重量的鉛彈,用上好火藥擊發,射程在百步內,具有較大的威力。   而趙家村的鳥銃,槍管裝填的閾值達到了六錢,日常可以裝填四錢火藥沒有問題,在保持較大殺傷力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五錢的鉛彈,有效射程達到一百七十步。   別小看這七十步的射程差距,這點距離,足夠趙家軍比別家多打三火槍的了。   按照明末軍隊的德行,隻要不對上最為精銳的部隊,這幾陣火槍打過去,絕大多數軍隊就直接潰敗了。   而那支一體成型的火槍,就更加厲害。   裝填火藥到了一兩,才有槍管開裂的情況,彈丸重量加到七錢,仍舊可以在二百步左右,保持強大殺傷力,最大射程甚至超過四百步。   這已經到了滑膛槍的機械性能極限,想要再改進,就隻有在易用性、快速性上做文章了。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種先進火槍,在目前的趙家村,隻能作為高端定製進行生產,不具備量產性。   因為為了造出這件樣品,趙承成幾乎是無所不用其極。   先是在用煤上做文章,不但要挑選最好的煤炭,還要將這些煤炭手工壓碎,在這些碎煤中再次篩選,選出最優良的碎粒。   最後進爐燃燒之前,還要用磨盤碾成粉末,最大限度提高燃燒效率。   然後又花了大價錢,重新建造高爐,讓這座爐子成為整個趙家村,乃至方圓二百裡最高大的建築。   高爐還在各個方位,配備了四臺鼓風機。   風扇連著齒輪和把手,讓趙家軍的子弟有事沒事就過來幫忙鼓風。   趙同瑞力氣最大,鼓風效果最好,可他忙著和莫小芹處朋友,耽誤了他往老子山跑,嘴裡嘀嘀咕咕地說起了怪話:“大哥也真是的,打鐵那是鐵匠的活,和我有什麼關係?”   “屁話!有了火槍,你們就能多殺敵、少流血。”趙承成斥道,“你要不聽話,我就把這事告訴莫小芹,再給他介紹個勤奮聽話的,讓你小子打一輩子光棍!”   趙同瑞這才老實,空閑下來,就幫著鼓風燒煤。   強大的風力,裹挾著煤炭粉末,讓爐火充分燃燒、沖過高爐頂端一丈多高,整個洪澤湖都清晰可見,幾乎可以當成燈塔使用了。   如此這般,終於勉強將火焰溫度提高到了一千五百度的臨界值,可以給深度加工鍛造,提供較為寬裕的時間。   以上兩點,隻要下功夫、肯花錢,還是可以解決的。   但最後的鍛造,才是最大的問題。   為了加快鍛造速度,必須由三個熟練鐵匠同時操作。   這三個鐵匠,本身技術水平是不賴的,但一個人伸出五根手指,都有長有短,更何況是不一樣的人了。   三人同時下錘,力度、數量、角度、手法,全都不一樣,誤差時大時小。   最誇張的一次,鍛打出來的槍管都是彎的……   就這樣折騰了一個月,不知報廢了多少次,就隻製造出一根質量過關的槍管。   這速度可不行,想要用這種工藝製造新式火槍,等到讓趙家軍子弟人手一支槍,那黃花菜都涼了,估計人人腦後都會拖著一根豬尾巴……   於是趙承成又想起了宋應星。   這位大佬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總結者,就算他那裡還沒有成熟的方案,至少也能給出建議、提出靈感,說不定就能引發技術突破。   為了尋找宋應星的下落,趙承成隔三差五就給陳於階和汪銀城寫信打探消息。   好消息終於到來。   陳於階寫來回信,說是專門查了官員花名冊,終於在角落裡發現了一個在福建汀州府當過七品推官的小官員,名字也叫宋應星,現已辭官回家,返回故裡江西宜春。   宜春距離淮安千裡迢迢、路途艱難,想要去找他,客觀條件就不允許。   可據小道消息,鳳陽知州出缺,崇禎皇帝或許也看過宋應星寫的那本《天工開物》,居然就欽點了他當這個鳳陽知州。   鳳陽距離淮安就不遠了,隻要求史可法專門發一張派票,讓宋應星專程到淮安漕運總督衙門述職,趙承成也就有了和他見麵的機會了。   這番安排好是很好,但問題是要等,等著朝廷任免官員的流程。   也隻能等,急也不來,沒有辦法。   趙承成隻能先做好趙家村的事,等待著機會的來臨。   這段時間,天下局勢更加嚴峻。   饑荒雖然稍有好轉,可戰亂卻是愈演愈烈。   據說關中很多地方,已經十室九空,已到了老虎重新出沒吃人的地步。   那麼多人都到哪裡去了?   有加入民軍造朝廷的反的,有投身豪強地主放棄自由謀求生路的、有加入官軍混口飯吃的、有一命嗚呼重新投胎的,還有的,就是一路難逃,到江南乞食。   趙承成這裡雖不是江南,卻是從河南、山東南下江南的必經之地,往來的流民扶老攜幼、成群結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村裡有些老人、女人心軟,瞧著這些流民的可憐樣子,就想起自己之前的處境,自己吃飽喝足了,就給他們一口飯吃。   這樣一來二去的,再加上趙家村那座冶鐵的高爐實在太過耀眼,因此投奔過來的流民也就越聚越多,都求著到趙家村裡來,哪怕當牛做馬都願意。   老子山、龍集寨、高湖臺的情況也大差不差。   這三個山寨水寨跟著趙家村做事賺錢,雖然富餘不到哪裡去,但溫飽不成問題。   這年月,能吃上一口飽飯,就已經是對災民、難民最大的吸引力的,都想加入山寨混口飯吃。   但是一開始就說好了,這些山寨的擴充,隻有趙承成才能拍板做主。   趙承成可沒有聖母心——幫助別人,可以,前提是自己有利。   如今這歷史潮流波濤洶湧,趙承成自己這尊泥菩薩還沒過江呢,哪有能力渡人?   於是過來投奔的難民,趙承成下了死命令:不準進村、不準停留、不準鬧事,隻準在這裡喝一碗大米粥,盡量填飽肚子,換三天性命無憂,就必須離開。   不是瞧不起這些流民,實在是流民成分復雜,想要收留,就要甄別身份,排除是其他地方來的奸細,趙家村可沒那麼多的閑工夫。   但他也並非全然拒人千裡之外,對於誠心想要投奔的流民,趙承成也露出了一點縫隙。   不過他也有三收三不收的規矩,且還要經過兩道手續,這樣招攬進來的,才是能夠放心的有用之人。   條件也不可謂不苛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