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夏朝(上):從禪讓到世襲,王朝建立(1 / 1)

禹擔任部族首領之後,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當時出現了許多發明創造。據說伯益發明了鑿井技術,奚仲發明了車,儀狄發明了糧食釀酒的方法。大禹地位越來越高,權力也越來越大。   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領舉行塗山大會。大會期間,用各部落獻出的銅鑄成象征九州的九個大鼎,並運回宮中,稱為鎮國之寶,各部落首領覲見時還要對九鼎進行膜拜,自此九鼎成了權力的象征,這也是九鼎的由來。   塗山大會後,禹又召集各部族首領舉行茅山大會,大會開始後,防風氏的首領才慢慢步入會場。禹非常生氣,於是殺了防風氏的首領,其他部族首領一看嚇一跳,從此對禹俯首帖耳,惟命是從,這時候的禹實際上就是掌握生殺大權的王了。   隨著禹年齡的增長,按慣例也要選繼承人了,他想要舜禪讓給他的方式,傳位給一個叫皋陶的人。皋陶是一個很有威望的人,掌管刑罰,提出了法治和德政要結合起來的理念,後人也尊稱他為中國司法的鼻祖,甚至把他和堯舜禹並成為上古四聖。大家也一致推薦,各方麵都很符合部族首領的要求。但問題就在於皋陶比大禹年齡還有大,立為繼承人沒過幾年皋陶先去世了。   大家又一起推薦了當年和禹一同治水的伯益,伯益在百姓中的威望也很高。但此時的大禹也有了私心,他把伯益立為了繼承人,卻把實權交給了兒子啟。慢慢的,啟在百姓心中威望越來越高。   禹死後,伯益為他舉行了葬禮,當年禹為舜舉行葬禮的時候,曾將繼承人的位置讓給舜的兒子,舜的兒子沒有接受。這次,伯益效仿禹的樣子,也謙虛一下,把部族首領的位置讓給禹的兒子啟。誰知啟沒客氣,堂而皇之的接受了,從而登上了首領之位。   從此,堯舜禹的禪讓製終結,世襲製登上歷史的舞臺。啟,建立了夏朝,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朝總共傳14代,17個王,延續近五百年。   夏啟以這種方式,雖然取得首領之位,但還有很多不服夏啟的部族,其中比較強大的就是有扈氏。   有扈氏認為夏啟的繼位不符合部族的傳統,號召全天下的人聯合起來反抗夏啟的統治。夏啟也不是好惹的,他所在的部族夏後氏,當時就是最強大的部族。夏啟聲稱有扈氏不敬神明,上天讓我討伐你,於是組織大軍和有扈氏激烈交戰,在一個叫做甘的地方,打敗了有扈氏。有扈氏全族被貶為奴隸,從此其他部族也都臣服,不敢反叛了。   夏啟打敗有扈氏之後,大興土木,修建王宮,每天聽歌賞舞,過著奢靡的生活。沒事還帶著王公大臣到各地巡遊,當年堯舜禹巡遊四方是為了了解民間疾苦,為百姓做事。夏啟巡遊卻是為了玩,到處搜刮民財,百姓苦不堪言,漸漸引起眾人不滿,各地時有叛亂發生。而他的兒子也為了王位的繼承權大打出手,其中小兒子武觀的行為最為激烈,起兵作亂想要爭奪王位。夏啟派大將彭伯壽統兵平叛,最終叛亂被鎮壓了下去,啟殺死了他的小兒子。   雖然叛亂平了,但是夏王朝因此元氣大傷,夏啟也心力憔悴,不久就去世了。   夏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繼位。太康從小的生活比較安逸,每天看到的就是父親吃喝玩樂,到處巡遊。沒見過大禹治水的辛勞,也沒經歷過父親征戰有扈氏的艱苦,他對治國安邦一竅不通,卻對打獵情有獨鐘。有時候出去打獵一連十幾天甚至幾十天都不回都城,典型的一個紈絝子弟。   當時,諸侯國中有一個國家叫有窮國,國君叫後羿,他覺得太康荒政,統治力量大為削弱,認為取代夏的機會到了。   於是後羿趁著太康出去打獵的時間,率兵偷襲夏王朝,占領了京城。太康打獵回來一看,京城丟了,想要和後羿抗衡,又打不過,隻好差人求後羿給他一個容身之地,後羿拒絕了。   太康隻能返回昔日打獵的森林,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最終死在了荒郊野嶺,史稱“太康失國”。   “太康失國”之後,後羿也沒有自己做王,而是扶植了太康的弟弟仲康繼位,仲康死後,又扶植了仲康的兒子相繼位,實際上權力還是在後羿手中,扶植的王也隻是傀儡。   而後羿也是一個殘暴的統治者,他也是愛打獵,自恃有強大的武力,隻管田獵遊樂,把政事交給一個叫寒浞(zhuó)的人經營。結果,寒浞又勾結後羿的部下,趁後羿打獵的時候,殺死了後羿及其家屬,篡奪了統治權。相也在這個期間被人殺死,當時相的妃子後緡(mín)已經懷有身孕,從墻洞裡逃了出去,逃到了娘家有仍氏,好在幸免於難,生下來遺腹子少康。   少康在有仍國國君和後緡的培養下茁壯成長,知書達理,才華出眾,並且還習武,學習作戰之法和治國安邦的辦法。而寒浞在過了十幾年安穩日子後,聽說了相還有一個兒子在有仍國,他當即決定要除掉這個心腹大患。寒浞派了個使臣帶領武士前往有仍國要人。   有仍國國君就和少康商量了一個對策。等寒浞的使臣來了,有仍國的國君首先擺下酒宴款待他們,期間,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就向使臣抱怨,說自己這個外孫少康不服管教,整體無所事事,鬥雞走狗,還經常惹自己生氣。為了約束他,自己讓他掛了個牧正之名,就是管牲畜的小官。誰知道他還是天天遊手好閑,荒廢時日,正好你們來索要,趕緊把他帶走吧,省的自己為難。   酒足飯飽之後,國君就帶著使臣去捉拿少康,誰知他們到了農場,農場的人說少康最近癡迷打獵,三五天才回來一次,這次出去已經十幾天了,估計葬身虎口了吧。國君聽了破口大罵,而使臣聽了卻不以為然,少康既然是一個浪蕩公子,還隻是個管理牲畜的小官,也就放心了,認為他不足為患,高高興興地帶著國君贈送的禮物回去了。   少康去哪了呢?他跑到了虞國,虞國國君是舜的後代,他也非常痛恨寒浞,就收留了少康,並把女兒嫁給了他,他們共同謀劃復國大業。   不久之後,少康認為準備充分,時機成熟了,起兵攻打寒浞。他們的兵馬剛打到城下,突然城門開了,少康納悶了,這是裡麵有埋伏嗎?再仔細一看,裡麵人出來投降了。原來這些士兵也特別痛恨寒浞,聽說老國君的子孫少康回來了,立馬開城投降。   這寒浞確實是不得人心,他現在乾嘛呢?和宮女尋歡作樂呢,寒浞就這樣被抓,然後被殺死了。少康復國了。   之後,少康勵精圖治,恢復生產,任用賢士,並且時刻告誡自己,不要走先輩的老路,就這樣,天下安定,百業復興,間斷了四十餘年的夏王朝重新立國,政權得到鞏固,少康統治了二十一年,歷史上稱為“少康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