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上古5帝(下):唐堯、虞舜(1 / 1)

帝嚳死後,部族首領的位置傳到了他的兒子唐堯手中。在這個過程中,部族就慢慢變得越來越文明,再有矛盾的時候就不是直接拿著棍子石頭上了,而是會先進行協商,找一些部族裡德高望重的人來進行評判。這實際上就是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準則,通過道德來進行約束。   相傳,唐堯的母親是陳峰氏的女子慶都,慶都嫁給帝嚳之後,有一天在河邊遊玩,忽然狂風大作,一條紅色的龍從天而降。回來後不久,慶都就懷孕了,過了十四個月,生下了堯。堯也說曾夢見自己是條龍,威風凜凜的在天上飛。這就是真龍天子最早的來由了,當然事實上還是我們之前說的,首領都想給自己找個不一樣的地方,證明自己是上天授予的權利。   因堯號為“陶唐氏”,所以史稱唐堯。堯擔任部族首領期間,遍訪賢士,勤政愛民,為人和氣,道德高尚,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堯很賢明,但是他的兒子丹朱,卻是個紈絝子弟,不務正業,很暴虐。唐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眼看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了,兒子不成器,這部族之位要是傳到丹朱手裡,部族可就完了。   於是唐堯一咬牙,決定傳賢不傳子,他請來德高望重的四位老人,來推薦賢士。這四位老人卻異口同聲的說出了同一個名字:虞舜。唐堯很奇怪,這個叫虞舜的有什麼本事,能讓這四位老人都大加稱贊。他帶著疑惑去了解,發現虞舜隻是個農夫。他有這個能力嗎?唐堯想,我得好好考察一番。   古代評價一個人的能力,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虞舜是個實實在在的貧苦人民,三十多歲了還沒結婚,但是品行端正,孝順父母,以種田捕魚為生,生活很艱難,但深明大義,是個智慧勤勞的人。這說明虞舜修身是很好的,那麼齊家呢?   堯經過慎重的考慮,決定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他,就是娥皇和女英,還有一大堆嫁妝。虞舜之前就是個貧窮的農夫,突然得到這種意外之喜,一般人早就欣喜若狂了,但是虞舜還是一如既往,和以前一樣。但是舜的父親和弟弟就眼紅了,想要霸占舜的財產。   舜的父親叫瞽叟,宋代呂蒙正寫過一個《破窯賦》,裡麵的“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說的就是他們父子倆了。他的弟弟叫做象,是他後媽的兒子,他後媽也是心胸狹窄。一天,瞽叟叫舜去修補糧倉的屋頂,當舜踩著梯子爬上倉頂時,瞽叟竟然把梯子撤了,還在下麵放了一把火,想要燒死舜。幸虧舜戴了頂大的鬥笠,他兩手拿著鬥笠跳了下來,像降落傘一樣,其實我估計屋頂也不高,平安的落地了。   瞽叟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叫舜去挖井,等舜挖的很深的時候,用泥土石塊把井填平,想要把舜埋在井裡。還好舜也想到了父親要暗害自己,提前在井裡挖了個斜道。等父親和他的弟弟忙著填井的時候,舜從斜道挖開,跑出去了。象以為這次舜難逃一死,就想去霸占兩位嫂嫂。他跑到舜的房間,拿起一把琴高興地彈奏起來。正在這時,舜回來了,象大吃一驚,隻得找了個蹩腳的理由解釋。最終舜還是原諒了他的父親和弟弟。   不久,堯的兩個女兒便向父親報告說,舜確實很賢明,誠懇善良,恪守孝道,縱然家裡有了些矛盾,他也能很好的解決。堯聽了點了點頭,看來舜齊家也是沒有問題了。接下來要看看他的治國才能了。   於是,堯就把舜叫來對他說,我知道有幾個地方,治理的不太好,人們生活困難,你願不願意為我去治理這些地方?舜二話沒說就答應了。堯告訴舜三個地方,分別是歷山、雷澤和河濱。   舜先去了歷山,歷山的人之前經常為了耕地打鬥,都想爭靠在水邊的地,生活的就很不安定。舜到了之後帶領大家開挖水渠,把水引出來,這樣就都能方便的灌溉莊稼,生活穩定下來,三年之後,大家就都不再為爭地而打鬥了,生活也好了起來。   然後舜去了雷澤,這裡的百姓打魚為生,這裡的平地較少,大家能居住蓋房子的地方比較少,人們就經常為這個爭執。舜來了之後就帶領大家填平溝壑,擴大平地麵積,這樣又用了三年的時間,百姓也就沒有居住的煩惱了,問題就解決了。   最後舜來到了河濱,這個地方的人以製造陶器為生,製造的人比較多,競爭也很厲害,很多人為了節省成本,就用劣質的陶土來製作陶器。漸漸地大家都惡性競爭,陶器的質量都下降了,買的人越來越少。咱們現在很多行業也是有這種問題,舜到了河濱之後,果斷處理了一批弄虛作假的人,勸說大家提高陶器水平,並且親自為大家做表率。也用了三年時間,陶器的生產逐步恢復到從前的質量,買的人就多了,人們生活也就慢慢變好了。   舜用了總共9年的時間,治理好了三個地方,堯很滿意,便決定讓他代行政事,又經過反復觀察之後,他深信舜完全可以治理好國家,讓人民安居樂業,於是把帝位讓給了舜。這就是最早帝位傳承的方式:禪讓。   舜代行政事之後,勤政愛民,政績輝煌。但在那個年代,部族有一個很大的隱患,那就是洪水的問題。那時候不像現在,有很多溝渠大壩、水利工程,那時候的河流肆意泛濫,雨下的大一點,河邊的土地就被淹沒了,說不定趕上不好的時候,連人帶村子就都被沖走了。堯執政的時候也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他任命了一個叫鯀的人,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來治理水患。鯀的治水方法就是堵,哪裡發洪水,他就帶人去那修水壩,搶救受災的百姓。我們現在都知道,光用堵是堵不住洪水的,水會越漲越高,沖垮甚至漫過堤壩,所以那時候河邊的人們還是民不聊生,經常受到水災的影響。舜執政後就對鯀的治水成果很不滿意,於是就把他罷免,流放到了羽山。   舜在罷免鯀之後,經過一番考察,決定啟用鯀的兒子禹。這個決定在當時也很出乎人們意料,因為剛罷免了鯀,就又啟用了他的兒子禹,這禹能好好乾活嗎?父親不行兒子就行了?對此,舜的態度很堅決,他認為大禹擅長總結經驗教訓,而且能吃苦耐勞,是治水的合適人選,於是堅決啟用了。   禹對此也很感動,父親沒有把水患治好,舜帝還是那麼相信自己,於是他打定主意,要做的比父親更好。禹找來兩個幫手:伯益和後稷。他們經過一番商討,總結出一個道理:“水往低處流”。別小看這個簡單的道理,它改變了當時治水的思路,他們決定一改過去堵的方法,采用疏的方法。這裡先說一下,後稷的後人姓姬,是姬昌姬發的祖先,他們後來開創了大周朝幾百年的江山;伯益的後人姓贏,一千多年後統一了中華大地,叫嬴政,也就是秦始皇。   大禹治水十三年,幾乎走遍了當時的中國,他憑借超人的毅力,跋山涉水,在各地考察測量,並和人們一起運石伐木,開河挖渠,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製服了水患。   舜對禹治水的成果非常滿意,於是也學著堯的做法,在晚年把部族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了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