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在滅掉了夏朝之後,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bo今河南商丘),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製王朝。自商湯至商紂王,共傳十七代,三十一個王,延續五百五十餘年。 商湯登上帝位以後,也認為自己的家族能夠統治千年萬年,覺得自己的家族是最好的,但是他想不到的是,幾百年後,他的子孫也會犯和夏桀一樣的錯,遭受一樣的下場。 新王朝的誕生,百廢待興,商湯下令減輕百姓的賦稅,休養生息,手工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伊尹幫助商湯製定各種製度法令,要求官吏一定要勤政愛民,否則將受到嚴厲的懲罰。因此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商湯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外丙、仲壬(rén)分別繼位,但是壽命都不長,一個三年,一個四年也就去世了,這期間都是伊尹輔政,幫助他們治理國家。 之後,商湯的孫子太甲繼位,這個君主繼位不久就開始忘乎所以了,覺得自己是一國之君,所有人都應該服從他。他開始大興土木,廣建宮殿,橫征暴斂,加重賦稅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看到此種情形,伊尹一再規勸,提醒太甲對自己的行為多加約束,但是太甲依然我行我素,毫不收斂。 伊尹這位四朝老臣實在坐不住了,他做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舉動,他帶人直奔王宮,把太甲放逐了,放逐到商湯的墳墓所在地---桐宮,讓他早晚麵對祖父商湯的墳墓懺悔,學習商湯創業的歷史和製定的法度。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臣竟然把君主放逐了,人們紛紛猜測伊尹這是不是要篡位,自立為王了。 隨後的三年時間裡,伊尹繼續管理國家,發布政令,但是始終沒有稱王。太甲在爺爺的墓地也漸漸體會到了當初創業的艱辛,體會到民間的疾苦,太甲逐漸意識到過去的行為甚是不妥,開始改過自新,關心人民,幫助百姓。伊尹也一直關注著太甲的變化,看到太甲誠懇的悔過,待到時機成熟的時候,伊尹親率文武大臣將太甲接回都城,並將政權交還給他。 這從古至今都是很少見的,一旦嘗到了權力的滋味,大部分人都會把持不住,能像伊尹這樣再交回去的,那太少了,大多數人都會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伊尹不愧是一代明相。但是呢,這種做法其實也為後來人篡位開了個不好的頭,大臣可以廢皇帝嘛,當然,還政的時候他們不學了。 從此之後呢,太甲兢兢業業,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使商朝日益繁盛起來,成為一名賢君。伊尹還專門寫了三篇太甲訓來教育太甲,告訴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等於是伊尹把自己多年治國的經驗寫了三本教科書,來告訴後來的君主治國的方法。於是太甲死後,靠著這些教科書,後麵又出現了好幾代賢君。 國君之位傳到盤庚的時候,商朝正在經歷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九世之亂。九世之亂始於商朝第十位君主仲丁,就是仲丁的兄弟子侄為了王位互相爭鬥,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明確的繼承製度,兄終弟及或者其他兒子繼位也是時有發生。這個爭鬥的過程歷經九位商王朝統治者,所以叫九世之亂。這給當時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打擊,致使商王朝一度中衰,周圍諸侯虎視眈眈,已經開始不再向商王朝朝拜納貢。 盤庚是商朝第二十任國君,他繼位之位,看到國家混亂、百姓疾苦決定遷都北蒙,也就是殷(河南安陽一帶)。 這是商朝的最後一次遷都,也是為什麼商朝我們叫殷商的原因。那麼盤庚為什麼要遷都呢?實際上他是有自己的考慮的,主要有三個方麵的原因:一是地理環境,原來的都城是在奄(yǎn今山東曲阜),這裡位於黃河中下遊,經常會發生水災,而殷土地肥沃,自然環境比較好,有利於農牧業生產;二是政治方麵,殷地尚未開發,一切從頭做起,以前的奴隸主們就無法過分享受,能夠緩解階級矛盾;三是扭轉“九世之亂”造成的混亂,有利於避開叛亂勢力的攻擊,以便於都城的平安和政治穩定。 遷都的決定公布後,大家一片嘩然,引起了很多人主要是奴隸主貴族的反對,他們覺得現在的生活很舒服,很奢靡,不想再去重新開始,有的貴族甚至威脅盤庚說:你是我們擁立的,我們也可以罷黜你。盤庚是個強有力的統治者,他心意已決,就對反對的人說,遷都是天命,也是先王讓他這麼做的,如果還有人敢有異議,不管這人是誰,是平民還是貴族,他都將予以嚴懲。 就這樣,在盤庚的脅迫下,誰不去就是不服從天命,奴隸主貴族被迫遷到了殷,剛到殷的時候,這裡確實一片荒涼,還沒有開發,又經歷了數年和奴隸主的反復鬥爭,隨著新都城的新建,局麵最終穩定了下來。盤庚實行了成湯時期的德政,使商朝的政治和經濟重新出現了勃勃生機。也確實如盤庚所設想的,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富足繁榮的局麵,衰落的商場從此復興。 盤庚也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盤庚去世之後傳帝位於弟弟小辛,小辛在位時期,商王朝又一次開始衰落。小辛去世之時傳位於弟弟小乙,小乙後傳位於兒子武丁。武丁即位前,曾生活在民間,所以他比較了解社會下層的情況。即位以後非常節儉,不敢荒廢政事,又任用了一批賢人,他知人善任,不問出身,甚至讓奴隸當宰相,這也是個有趣的故事了。 傳說,在有一天夜裡,武丁做了一個夢,夢見天帝說:“我給你找了個賢人,你可以讓他當宰相,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他叫傅說(yue),你要牢牢記住他的相貌。”武丁趕緊向天帝跪謝,記住了傅說的樣子,醒來後,讓畫師畫了下來。第二天,武丁上朝,看了一圈朝堂上的大臣,沒有一個和夢裡的人一樣的。於是他就傳命畫師把畫像多畫幾張,在都城裡到處貼,還讓士兵拿著畫像按圖去各地尋訪。 最後,終於找到了,在哪呢?在一個建築工地上修路築堤呢,古時候,修路築堤是一件很苦的事,官府會調派一些奴隸或者囚徒來乾這些事,築堤的時候要豎起兩個大木板,中間填滿泥土,用石杵把泥土夯結實,這項工作被稱為“版築”。傅說是個奴隸,找到他的時候他正做這些事呢。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裡麵有一句話“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說的是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就是他們的故事。 找到傅說之後武丁非常高興,連忙召見他,一看,和自己夢裡的賢臣一模一樣,名字也叫傅說,再一問,發現他還學識淵博,精通治國之道,更加高興了,於是任命傅說為宰相,輔佐國政。當然這隻個故事,武丁應該是在還是布衣,生活在民間的時候就認識了傅說,也知道他很有才華,但是傅說是個奴隸,一下子提拔成宰相也不可能,無法服眾,所以才找了個理由,借上天的旨意把他召來,重用他的,這個說法我覺得應該是真實的歷史。 而傅說做了宰相後,也確實是位賢臣,幫助武丁改革弊政,革新政治,商朝又逐漸強盛了起來,歷史上號稱“武丁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