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春秋(3):飽受爭議的宋襄公(1 / 1)

齊桓公在位時,作為霸主,他的地位毫無爭議,而宋襄公的霸主地位卻飽受爭議。   宋襄公是個很仁義的人,這是毋庸置疑的。在他沒有繼位之前,就曾想過要把國君的位置讓給他的庶兄,目夷。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製,庶子是不能繼位的,即使比他大,那宋襄公也是嫡子,應該是他繼位。可是宋襄公卻在父親麵前懇求,說:“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太子吧。”   他的父親宋桓公就把宋襄公的想法說給目夷聽,目夷聽後也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目夷甚至為了躲避弟弟讓賢,還跑到了其他的國家。   就這樣,還是宋襄公繼了位。宋襄公繼位不久,齊桓公就組織了一次會盟,叫做葵丘會盟。宋襄公一聽要會盟,就趕緊跑來參加。齊桓公一看宋襄公這麼積極,就把他的兒子公子昭,也就是當時的齊國太子,托付給宋襄公。齊桓公跟宋襄公說:“以後我死了,太子可要拜托你多加照顧。”   後來齊桓公重病時,齊國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奪國君之位,最終公子無虧成為了新的齊君。原來的太子公子昭想起父親曾把他托付給宋襄公,於是逃到了宋國,向宋襄公求救。盡管當時宋國還十分弱小,但因齊桓公的托付,宋襄公盡全力幫助太子昭回齊國即位。   宋襄公通知其他各國諸侯,公子昭是齊國的太子,應該繼承齊國國君之位,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回齊國繼位去。但是宋襄公的號召力不大,多數諸侯把宋國的通知擱在一邊,隻有衛國、曹國、邾(zhū)國三個小國派了一些人馬來。   宋襄公率領四國軍隊向齊國進發,齊國的貴族對公子昭懷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國聯軍的實力,就把公子無虧與豎刁殺了,趕走了易牙,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後當上了國君,被稱為齊孝公,宋襄公也因此小有名氣。   齊桓公死了以後,霸主之位就空了,宋襄公動了心思,他也想效仿齊桓公,會合諸侯,當霸主。他的哥哥目夷就勸諫他說:“齊桓公是霸主,那是因為齊國本身就是大國,國力強盛,咱們宋國就是個小國,以小國之力還想當霸主將來會有禍患。”宋襄公不聽,還是一心要當霸主。   宋襄公請各諸侯來參加會盟。他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齊國國君是宋襄公扶持上來的嘛,所以很給宋襄公麵子,答應來了。其他諸侯一看齊國要來,也就都來了,畢竟齊國還是大國。而在這個會盟的過程中,宋襄公一直以盟主之位自居,宋襄公還自做主張,沒有經過齊國、楚國的同意,就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會合諸侯。這就引起齊君和楚王的不滿,人家畢竟是倆個大國啊,宋國一個小國憑什麼能當盟主呢。齊君雖然不滿,但宋襄公曾經幫助過他,所以也沒有表現出來,而楚國就開始做準備,有了自己的打算。   等到秋天的時候,宋襄公準備赴約了。他的臣子就勸說他帶上軍隊,以防有變。宋襄公卻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其他諸侯都已經約好了,怎麼能不守信用呢?”於是,宋襄公不帶軍隊赴會。   到了約定那天,楚、陳、蔡、許、曹、鄭等其他的國君都來了,而其中,楚國卻早埋伏好了軍隊。宋襄公和楚成王在會盟的時候,又因為爭當諸侯霸主發生了爭執,楚成王早有準備,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並借以攻打宋國。楚國裹挾宋襄公攻打宋國都城,還好宋襄公的手下也早有準備,楚軍包圍宋國的都城好幾個月,也沒攻破。後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下,宋襄公才被釋放。   這讓宋襄公大為惱火,堂堂的國君讓人抓了,太丟人,楚國人真不講道理啊。這也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我讀書是為了能夠好好的跟講道理的人講道理,而我練武是為了讓那些不講道理的人能夠靜下心來跟我講道理。現在宋襄公麵臨的就是不講道理的這個局麵,要是齊桓公碰到這個情況,就是一個字,打,打服你為止,而宋襄公碰到這個情況,就是三個字,打不過……這就是宋襄公和齊桓公稱霸資本的最大區別,想打楚國又打不過,於是,宋襄公決定派兵攻打支持楚國的鄭國。   鄭國很緊張,趕緊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兵向宋國國都發起攻擊。宋襄公擔心國都被楚國攻破,隻好從鄭國撤退,雙方的軍隊在泓水(古河流名)相遇。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楚軍開始渡泓水河的時候,宋襄公的哥哥目夷說:“楚國兵多,我們兵少,咱們要趁他們渡河的時候消滅他們。”宋襄公擺擺手,“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就這樣,楚軍很順利就過了河,開始在岸邊布陣。這時目夷又說:“他們現在陣腳不穩,咱們可以趁機進攻。”宋襄公又擺擺手,說:“等他們列好陣地,我要光明正大的打敗他們。”   一會,楚軍布好軍陣了,雙方開始大戰。楚國兵多將廣啊,宋軍本來就不是對手,結果宋軍大敗,就連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   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好多人都埋怨宋襄公不聽公子目夷的意見,宋襄公卻教訓他們說:“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發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時,並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   這就是宋襄公,縱然失敗,也不願意喪失道義。泓水之戰的慘敗讓後人對宋襄公貽笑千年,說他迂腐,但在那個年代,他的行為是令人推崇,受人尊敬的。所以宋襄公也被太史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雖然極具爭議,他實際上也並沒有真正的得到過諸侯霸主的地位,但是他的仁義,道德還是值得贊頌的。   宋襄公的霸業落下帷幕,而在宋國的西麵,一個真正的霸主正在緩緩崛起,這個霸主既有實力,又有手段,成就了持續百年的霸業,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