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姓薑,薑子牙的後人,名小白,他的繼位就很是驚險。齊國內亂,國君齊襄公被他的弟弟公孫無知殺死,公孫無知自立為國君後,沒有國人的支持,沒過多久也被部下殺死。此時的齊國群龍無首,於是朝中的大臣就通知了齊襄公在外的另兩個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誰先回國,誰就能繼任國君。 於是兩幫人馬就像比賽一樣,開始趕赴齊國。公子糾當時在魯國,比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國(jǔ)離著齊國更遠,所以他很著急。這時公子糾的部下管仲出了個主意,說:“我帶少量人馬輕裝簡行先走,趕上公子小白,擊殺他,這樣能繼承國君的就隻有您了。”公子糾同意了。 管仲追上公子小白之後發起攻擊,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其實射中的是小白的衣帶鉤,小白咬舌吐血假裝倒地而死,管仲信以為真,派人給公子糾報捷。公子糾一聽大喜,也不著急了。而公子小白裝死騙過管仲之後,快馬加鞭趕回齊國,繼承了王位,他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成為國君之後,又打敗了支持公子糾的魯國,讓他的部下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殺了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 魯國打了敗仗,害怕齊國再來進攻,於是就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了,管仲被囚禁起來。 齊桓公想要殺管仲,而鮑叔牙和管仲其實從小就認識,他們是好朋友,隻不過管仲輔佐了公子糾,鮑叔牙輔佐了小白。鮑叔牙知道管仲很有能力,於是就勸說齊桓公,說如果齊桓公隻想治理齊國,那麼他可以。而如果齊桓公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 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先把管仲接到齊國,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這一交談,齊桓公大喜過望,覺得管仲確實是個人才,於是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開始實施改革。而鮑叔牙和管仲這段故事呢,也被後人所稱頌,有一個成語就叫“管鮑之交”,來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 齊桓公也確實對魯國幫助公子糾的事耿耿於懷,想要討伐魯國,於是拜鮑叔牙為大將,進攻魯國的長勺(今山東萊蕪附近),雙方列陣迎敵,而在齊國第一次擊鼓進軍的時候,魯國不出戰。齊國第二次擊鼓進軍的時候,魯國還是不出戰,等第三次齊國擊鼓進軍的時候,齊國的軍隊就都沒精神了,這是魯國擊鼓迎戰,大敗了齊軍。這就是長勺之戰,還誕生了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故事。 而管仲就提出來了,齊國的優勢不在於兵馬強大,而在於有強大的經濟和富庶的百姓。通過帶兵打仗的去征服別的國家,別的國家都會反抗,不容易控製。而通過經濟手段去征服別的國家,別的國家呢,就不容易擺脫。 所以,管仲的第一項改革措施,就是大力發展齊國的經濟,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他改良了齊國的錢,推行用銅做成的刀幣。他還把鑄鐵和采鹽的權利收歸了國有,相當於加強了中央集權和財政收入。而齊國的經濟發展了,對於其他國家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其他國家的商人呢,也會喜歡到齊國來做生意。這個時候管仲就說了。來做生意可以,但是呢,得用我們齊國鑄造的錢。對於其他國家的商人來說,用誰鑄造的錢是沒有關係的,隻要能掙錢,大家也都樂於接受。就這樣,齊國的經濟影響力在周邊國家裡越來越大。 齊國的經濟現在是發達了,齊桓公就問管仲,現在齊國的經濟發展是很好,那齊國的霸業怎麼實現呢?管仲就跟齊桓公說,您別著急呀。現在齊國已經可以操控周邊一些國家的經濟了。 於是,管仲對魯國下手了。 魯國的絲織品很精美,叫做魯縞。管仲就讓齊桓公親自穿上魯縞,向齊國的公卿們展示,公卿們一看,國君身上穿的這個衣服真漂亮,於是呀,也紛紛的效仿。一時間,齊國上下掀起了一陣穿魯縞的風潮。魯國的魯縞很快就被席卷一空,管仲也派出使者帶著大量的錢去魯國收購魯縞。魯國人一看,掙錢的機會來了。於是呢,魯國的老百姓都去種桑養蠶來織魯縞,而糧食就沒人種了。 魯國人也不是沒有考慮過糧食沒人種的問題。他們想,反正呢,我用賣魯縞的錢,可以再去齊國,以及周邊其他國家裡再來買糧食,這樣還是賺的。而魯國人沒有想到的是。管仲在魯國大量收購魯縞的同時,也派出了使者,在周邊的國家裡大量收購糧食。 一年之後,管仲突然讓齊桓公宣布,今後不準任何齊國人再穿魯縞,同時關閉齊國和魯國的邊境,不允許齊國再和魯國做生意,尤其是禁止把糧食賣給魯國人。這個命令一出,齊國人呢,也比較困惑。這不是國君先穿的嗎?現在怎麼不讓穿了?可能是齊國和魯國關係最近不好了吧。那也無所謂,不穿也就不穿了,還可以穿別的。 魯國人一下傻眼了,他們生產了很多的魯縞,賣不出去了。而糧食又買不著,桑田也沒有辦法一下子就改回糧田,百姓就開始餓肚子了。魯國糧價飛漲,百姓哀聲遍野。這時候管仲就對魯國的百姓說,現在齊國允許魯國的百姓到齊國來居住,這邊糧食充足。魯國老百姓為了活命,沒辦法,很多人拖家帶口的就來到了齊國。 魯國人吃不飽飯,連招兵都沒有人了,齊桓公這時候派兵馬來到齊魯邊境了,說魯國你們是要打一仗,還是要對我臣服。魯國人連兵馬都招不到,根本就沒有選擇,隻能對齊國臣服了。 管仲就這樣用經濟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像魯國這樣的大國都臣服了,其他周邊的小國家也就都臣服了。他還廢除了齊國仍保留的公田製,實行按土地肥瘠定賦稅輕重的土地稅收政策,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使賦稅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 管仲又向齊桓公提出了實現在中原稱霸的謀略,即“尊王攘夷”。“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攘夷”,就是應付北狄和西戎的入侵。有一次,燕國遭到山戎人的進攻,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當機立斷,率領齊國大軍,進入燕國,打退了山戎人,隨後分文不取,離開了燕國。這個做法立刻受到了全天下諸侯的好評,紛紛稱贊齊桓公高風亮節。 在齊國進一步強大之後,齊桓公又組織了魯國、宋國、陳國等八國聯軍,征討南方的楚國。借周天子之名,質問楚國為何不納貢稱臣。齊國一家的實力。楚國都應付不了,更別說是八國聯軍了。 楚國不敢對抗,於是向齊桓公低頭了,表示向周天子納貢臣服,楚國和齊國訂立了盟約,不再向北擴張,也不去攻打聯盟中的那些國家了。 就這樣,借周天子之名,名正言順地征討其他不服的諸侯,又幫助救援了周圍弱小的國家,極大地提高了威望,得到了盟主的地位。連周襄王即位後,也派人送祭肉給桓公以示嘉獎,給予他和高於其他諸侯的地位,成為公認的霸主。 而在管仲、鮑叔牙去世後,齊桓公卻重用了易牙、豎刁等小人,讓他們掌握了國政。在位43年後,齊桓公於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個兒子因爭位而忙於內戰,齊國一片混亂。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出來了,新立的齊君才把桓公收殮下葬。這時的齊國,社會矛盾不斷激化,齊桓公創下的霸業也就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