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世把他尊為聖人,有人贊嘆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意思是:如果沒有孔子這樣的聖人出世,留下他的思想,教化萬民,那麼歷史就像長夜一樣漆黑一片,看不見未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最早的時候,教育是貴族階級專有的,平民是得不到教育機會的。你可以想象,自己身為當時的一個平民,明明有文字,但你不會寫,明明有書籍,但你看不懂,明明有禮樂,但是沒人教,就像明明天亮著,但卻萬古如長夜,你什麼也看不到,周圍的人也都跟你一樣,無知、麻木。 在孔子之前,沒有一個人開門收徒,也沒有一個人將貴族的書公開給平民百姓的。把教育普及給平民百姓,“有教無類”,孔子是第一人,這是孔子最大的功勞。 孔子早年的生活充滿艱辛,早年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中年開始聚徒講學,從事教育活動。在魯定公的時候,孔子得到重用,擔任魯國的司寇,攝行相職。於是,孔子開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施行仁義治國,魯國一度大治。在魯國旁邊的齊國肯定不希望魯國強大啊,於是,齊國送來了八十名美女給魯國,以麻痹魯國,讓他們貪圖享樂。魯國的當政者季桓子果然沒有經受住誘惑,開始迷戀歌舞,不理朝政,孔子無數次勸諫無果,非常失望,開始和季氏不和。 不久,魯國舉行郊祭,按照慣例,祭祀之後大夫們都會得到一份祭肉,可這次卻沒有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隻能黯然離開魯國,帶著弟子開始周遊列國的旅途。 這一路也並不順利,各國的國君都知道孔子有學問,但對他講的仁義這一套比不過不太感興趣,因為他們都講實力,看誰武力更強大。但是孔子的名聲又很大,是一個很好的金字招牌。於是孔子到了很多國家,這些國家的國君都給予厚禮,表明自己很重視人才,但是就是不用孔子。 如果孔子僅僅想要過的很好,獲得名利,那他現在就能夠得到了。但是孔子是個有追求的人,他想要實現的是他的政治抱負,他想要在各國推行自己的學說,但偏偏各國都隻要霸業,根本不在乎仁政。孔子在列國周遊了十四年,腳步遍布中原各地,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學說,但一無所獲,最終也沒有人用。甚至在前往鄭國的途中被人形容成喪家之犬。 因為孔子和弟子失散了,就獨自站在城東門,他的弟子子貢跟路人打聽孔子的下落,路人說城東門邊有個老頭子在發呆,就像一隻喪家之狗,就像楚辭裡說的“惶惶如喪家之犬”。孔子知道後,沒有生氣還欣然笑道:“說我像一隻喪家之狗,的確說的不錯。” 而對孔子最為危險的一次經歷,是在陳國。北宋宰相呂蒙正的《破窯賦》裡說“孔子厄於陳邦”,說的就是這段歷史。有段時間,孔子在陳國、蔡國一帶活動,趕上吳國攻打陳國,兵荒馬亂,孔子便想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了,就派人去迎接孔子,想把他接到楚國。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報復他們。於是派兵將孔子一行人圍困在半道上,還前不靠村,後不靠店,在野外。 孔子在這期間仍然堅持為弟子講授學業,毫不懈怠。最後孔子他們帶的糧食都吃完了,斷糧7天,孔子讓子貢到楚國求助,多虧楚昭王發兵前來迎接,孔子才得以脫身,否則他們可能都會死在這荒郊野嶺。 孔子周遊列國這一路都比較沮喪,都是敬而不用,他內心其實也有困惑。在路過周天子領地的時候,知道周天子的史官李聃很有學識,於是就去拜訪他。李聃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另一個名字,老子。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這一次拜訪也是中國歷史上兩大學派思想的交融。 孔子向老子請教,渴望從老子那裡獲得關於禮的指引。老子和他徹夜長談,帶他拜訪周朝大夫萇弘,一個精通音律樂理的人,教授孔子;又帶著孔丘觀看祭神之典,考查周國的教育基地和祭祀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 而在告別時,老子帶孔子來到黃河邊。看著滔滔的黃河水,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老子問孔子能看到什麼。 孔子想了片刻,回答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時間就像黃河之水,晝夜不停地流逝。 孔子接著又問老子,他從水中能看到什麼。老子回答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水是善於利萬物而不爭鬥的,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也應該學習水的品質。 老子接著說:“我聽說富貴的人送人錢財,仁義的人送人良言。我不是富人,沒錢送你,送你幾句話吧。當今之世,聰明又有洞察力的人,他們遭受磨難,是因為總是嘲笑別人做的不好的地方。學識通達又能言善辯的人,他們招禍的原因,就在於喜歡宣揚他人的錯誤。請先生留意。”聽完老子的話,孔子茅塞頓開。 回到魯國,孔子的弟子就問孔子,老子怎麼樣?孔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用網去捕它,會遊的可以用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它是乘風駕雲而飛騰九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就如同龍一樣吧!” 孔子回到魯國之後,致力於教育事業,整理《詩》《書》《春秋》等,以傳述六藝為終身事業,雖然孔子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但他卻用自己的方式把將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延續了下來,因此跨越千古,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中流砥柱。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性相近,習相遠”等觀點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他就像一盞明燈始終照耀著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