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漢(4):文景之治(1 / 1)

漢惠帝劉盈的確是個懦弱的人,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主,朝廷上下的一切事務都聽他母親的安排。從此,呂太後大權在手,想乾什麼就乾什麼,再也沒了之前的顧慮。不久後她就推翻了劉邦訂立的“白馬之盟”,公然大封諸呂為王,呂氏諸侯王直至呂後死後才被廢。   呂後死後,呂產、呂祿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劉恒在周勃、陳平支持下誅滅了諸呂勢力,登上皇帝寶座,是為文帝,在位23年,與漢景帝並列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繼位後,一直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他重視農業,接受賈誼、晁錯等人的建議,實施一係列安民務本、輕徭薄賦的政策,謀求經濟的發展。漢文帝時期,全國田地稅從十五稅一下降到三十稅一,有時甚至免除全國田租。為了發展生產,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準許私人開采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鹽鐵生產的發展。   漢文帝主張和鄰國和平相處,不輕易發動戰爭,給老百姓創造了安逸穩定的生活環境。文帝還提倡節儉,並親身示範,在他執政期間,宮中生活器具都是漢高祖時留下來的,他很少置辦新衣服,出行車馬一概不裝飾華美的物品,宮中的被褥和垂簾也是樸素的圖案,沒有繡花;景帝還要求嬪妃在後宮養蠶種菜,減輕農民負擔;不準郡國貢獻奇珍異寶,禁止官員生活奢華,不許搜刮民脂民膏。   漢文帝性情寬厚,他還更改了一些律法,廢除連坐法,以及一係列殘酷的肉罰,比如墨刑,就是在犯人的臉上刺字,再用墨汁塗在字上,讓字痕終身無法消除。劓[yì]刑則是割去鼻子,刵[èr ]則是割去耳朵,刖[yuè]刑則是砍斷腳,也叫臏刑。而宮刑則是割掉生殖器官。   這些刑罰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震懾百姓,使其不敢輕舉妄動。然而,當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這種震懾就沒有必要了。因此,漢朝時期肉刑被完全廢除。   漢文帝不僅是一位明君,在中國的幾百位君王中,綜合實力排到前幾名也不為過。漢文帝不僅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的皇帝,更是為世人稱道的皇帝。他的“無為而治”思想影響了整個漢朝,讓國家得以穩定發展。國家有這樣勤儉持家的賢主,帶領人民幾十年的辛勤勞動,終於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也是歷史公認的媲美西周成康之治,百姓負擔最輕、最有幸福感的時期!   到了漢景帝執政時期,國家繼續采用文帝的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政策,並在這一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新的主張。   漢景帝曾多次下令,要求地方官員出臺鼓勵政策,吸引百姓從事農桑勞動。對於那些身處貧窮落後地區的百姓,景帝同意讓他們遷往水土豐沃的地方,開墾農田,植樹養蠶,如果分不到土地,還可以向國家租借。   在政治方麵,漢景帝也主張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政事,不影響百姓的生活秩序,努力給國民創造一個平靜、祥和的社會。要求官員在裁決時謹慎使用嚴厲的懲罰,不能故意打擊報復,對於有特殊情況的罪犯,可以適當放鬆刑罰。   漢景帝的一係列治國安民的政策,讓文帝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國力與日俱增。景帝時糧食堆滿了糧倉,因為來不及吃,很多都已經腐爛;國庫裡銅錢無數,長期擱置沒有使用,串錢的麻繩都朽斷了。漢朝的人口也由最初的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國不超過六百家,變為大侯封國增至四萬戶,小國的數量更是增長了好幾倍,可見生活水平的富足。   而當時諸侯王在地方經濟的繁榮和國力的富強,也讓中央專製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天下又快變成諸侯割據的局麵了,禦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   景帝二年,晁錯上疏《削藩策》,直言要削奪諸侯的封地,“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jí),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意思是:諸侯要是存著造反的心,不削地將來也要造反。現在造反,禍患還小,將來造反,禍患更大。景帝肯定了晁錯的奏疏,決心削藩。   晁錯正謀劃著削藩的時候,他父親從老家特意趕過來了,勸他三思而行,對他說:“你當了禦史大夫,地位已經夠高了。為什麼不安分守己,偏要多管閑事?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你管得著嗎?你把他們的封地都削了,他們哪一個不恨你?”   晁錯說:“削地是為了王朝的安全,不這樣做,皇上就沒法行使權力,天下必定大亂。”   他父親嘆了口氣說:“你這樣做,劉家的天下安定,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老了,不願意看到大禍臨頭。”晁錯又安慰了他父親一陣,大概是一些自古忠孝難以兩全,我這都是為了國家這樣的話。結果,晁錯的父親回到老家,就服毒自殺了。   果然,在漢景帝下詔削藩沒過多久,以吳楚為首的七個諸侯國公開反叛,史稱“七國之亂”。然而,他們打的旗號卻不是針對皇帝和朝廷,而是要誅殺晁錯,聲稱要“清君側”。   麵對勢力龐大的叛軍,晁錯建議漢景帝禦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曾當過吳國丞相的袁盎[àng ]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滿足叛軍“清君側“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其他很多大臣也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最後,漢景帝采納了袁盎[àng ]之計,腰斬晁錯於東市。   晁錯已死,七國聯軍並未因此撤兵,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於是吳王劉濞[bì]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拒見袁盎[àng ]。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壓叛亂,派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率軍征討,歷時三個月,平定了叛亂。   七王之亂平定後,漢景帝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歸朝廷所有,並進一步采取措施,規定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無權過問封國的政事,隻能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為俸祿,大大削弱諸侯王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諸侯國雖仍然存在,由於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其實際地位已與漢郡無異。   在漢文帝和漢景帝執政的41年之間,兩人共同主張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政策,使中國出現了第一個封建盛世——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吸取了秦亡的教訓,對百姓,尤其是農民放寬了很多政策,以此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文景之治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者順應歷史發展,采取了一係列和國家、社會情況相符合的政策,促進了國家政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文景之治中,糧食和金錢的充足為漢武帝時期的國強民富打下了基礎,諸侯王勢力威脅基本被清除,為漢武帝以“推恩令“進一步解決諸侯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也為以後征伐匈奴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