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嶽飛退下之後,趙桓又派人叫了張浚進宮。 張浚此人,在歷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名臣,他的一生堪稱傳奇,他和宗澤一樣,既是文人儒士,又是一名棄筆從戎的武將。 張浚出生在北宋末年,早年從文學府入選,然而命運的齒輪讓他選擇棄筆從戎,轉向一名武將。 在靖康之時,他積極參與了開封府保衛戰之中,忠心可鑒! 張浚的才乾和果斷在北宋末年到南宋之初,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在營救趙構、平定苗劉之亂的過程中,他展現出了出色的政治謀略和領導能力。 張浚此人的才乾,完全不輸於許亢宗,甚至能力,比許亢宗還要強許多,比如,許亢宗不過是一個文官,政務能力,民生方麵許亢宗是他的強項, 而張浚,政治能力和許亢宗差不多,而且張浚還是一個武將,統兵禦敵,能文能武,文武兼備,是個全能型人才良臣。 所以,趙桓要重振大宋,建立自己一套新的班底,自然少不了張浚。 半個時辰後, 一個身穿朱色圓領袍,麵相端正的官員走進了垂拱殿, “臣張浚,參見吾皇陛下!” 此人正是趙桓要見的張浚, “張卿免禮!”趙桓眼眸迅速的打量張浚一眼,沉聲說道, “謝陛下!” 張浚垂手而立,恭敬的站在趙桓麵前,眼眸有些惶恐,不敢直視趙桓, 趙桓也理解,畢竟,眼下張浚不過是一個樞密院編俢官,品階不過八品,就張浚這麼一個小文官,居然被天子召見,換作誰也緊張和激動。 趙桓微微一笑,“張卿,不必緊張,朕今日來,是想和你商討軍國大事的,或許你會奇怪,朕為何會叫你一個編俢官,不找朝廷大臣商討,朕也無奈,如今朝廷,皆是屍位素餐,庸碌無為之輩,而你是樞密院任職,對軍國之事,必然有所認知了解,所以,朕才會叫你來垂拱殿。” “官家,臣軍事淺薄,怕是難以為官家解惑,且軍國大事,臣官微人輕,怕是不能妄言。”張浚受寵如驚,微微垂首, 趙桓目色無比的凝重,深沉說道,“張卿,實話跟你說吧,經過金賊入侵我大宋,朕認識到了我大宋的已經積弊已久,若是再不進行改革,重振大宋,我大宋必亡,朕要挽救這個已經千瘡百孔的社稷,朕知道你是一個為國盡忠,有遠大抱負之人,與其在樞密院修書,不如破格提拔你,讓你在朝廷之中,真正的發揮你的才乾,唐恪因為與徐秉哲叛亂,已經被朕誅殺,他的少宰和中書侍郎之位就由你來擔任!” “官家如此信任臣,臣豈能不赴滔倒火,為陛下分憂盡忠,為國效力!” 張浚聽了之後,麵色大振,深受感動,他向趙桓再次一拜,隻是額頭埋的更深了。 “如此大善也!” 趙桓欣慰一笑,“張卿,將你腹中的軍國大論,暢所欲言的說出來。” “官家,那臣就獻醜了!”張浚目光一凝,非常嚴肅,“如今金賊在京師退兵,臣分析,應該是金賊也糧食耗盡,加上河北一帶,有宗澤老將軍的勤王軍隊在河北連戰連勝,擊敗金兵,重振了大宋士氣,鼓舞人心,河北百姓踴躍加入,便可以說明,這乃金賊退兵之一,然後是京師南邊的陳規,鐘相勤王軍隊,在朱仙鎮,與金賊作戰,穩打穩戰,進退自如,擊敗金兵,一路打到了京師外圍,金賊擔心被南北夾擊,腹背受敵,且金賊是深入我大宋腹地,河北又有宗澤老將軍的四處遊擊破營,打斷了京師金賊的後勤補給,所以,金賊根本耗不起。” “最後隻能選擇退兵!” “不過,我京師之圍能解,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官家,你頂住朝廷之中議和派的壓力,力主抗金,讓我大宋一致對外,凝聚人心,若非官家英明,京師必亂,投降派遲早會開城門投降金賊,如此一來,就算勤王軍隊再如何破敵,也是前功盡棄。” 張浚一說完,趙桓不由得的眼眸一睜,饒是他是一個喜怒不形於色的人,此刻也被張浚給震撼到了, 此人真是一個治國能臣,可惜是在宋朝末年,若是放在和平年代之中,必能開創一個盛世。 “說的好,繼續說下去!”趙桓喝了一口茶水,然後對旁邊的一個侍女道,“給張卿上茶!” 很快,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侍女給張浚送上了一杯茶水, “謝官家!”張浚接過茶水,感激的看了趙桓一眼,喝了一口茶水之後,乾澀的喉嚨這才舒服了許多, “張卿,你覺得,金賊真的已經退兵了嗎?朕前段時間,得到軍報,有一支金軍正在圍攻大名府,若非宗澤老將軍及時支援,擊敗金軍,隻怕大名府就要被金賊攻破!”趙桓想起了趙構被金兵包圍的事情,想要借此考考張浚。 張浚沉吟片刻,冷冷一笑,“官家,以臣看來,金賊是真的退兵,圍攻大名府,不過是金賊為了掩護京師金賊退兵罷了,糧草已盡,各路勤王軍隊已經打到了京師,形勢對金兵不利,金賊就算不退,也要退兵。” “倘若金賊隻是試探性進攻大名府,實則是覬覦河北,河東之地呢?” 趙桓又發現一個問題,問道, 張浚眸光閃爍,肅然說道,“倘若金賊覬覦河北,河東,官家也無需擔憂,我們可以在河北,河東各城池營壘工事,加固城墻,然後將四野百姓,糧食和財物全部收歸於城中,這樣,金賊既不能攻破城池,又劫掠不到財物,屠戮不了百姓,金賊自然會無功而返,撤兵北還。” “河北,河東,州府這麼多,莫非要一座一座城池修築防禦工事和清野?”趙桓疑惑問道, 張浚解釋說道,“官家,河北,河東,州府確實很多,不過我們不需要一座城池的修築壁壘,而是可以先將大部分百姓安全轉移到黃河南岸,剩餘部分百姓轉移到我大宋安全勢力範圍內的滑州,大名府內。”
第87章 治國之臣(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