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布衣天子 第二章:成家(1 / 1)

很多時候,勢力與權力的關係就像是哥兒們,好兄弟,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彼此相存相依,共同進退。   有勢力的攀上有權力的,如虎添翼,日進鬥金,有權力的攀上有勢力的,開天僻地,所向披靡。   你在商界為了掙錢,我在官場為了當官;你在商界需要權力支持,我在官場需要經濟支持;我支持你經商,你支持我從政;我的官越做越大,你的錢越掙越多。   而婚姻就像是一筆生意,它並不能那樣僥幸的賺錢。隻有你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才有可能不會虧損。   當你用心經營的時候就能夠察覺到自己的婚姻正處於一個持續發展的狀態。   男大當婚,劉邦到了該娶媳婦的年齡了。誰願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呢?   但是,有福之人不用忙。單縣的呂公,名文,字叔平,是呂雉的父親,呂雉本來隨其父呂公住在山東單縣終興鎮潘莊,後呂家因躲避仇家遷居沛縣。   呂公和沛縣縣令關係極好,沛縣的官員為巴結上司,紛紛前去祝賀呂家喬遷之喜。   當地一些小嘍嘍也紛紛帶著賀禮前去祝賀。   呂公善於相人,身懷相學的絕技,用眼瞄人一眼,就知道你這一生的吉兇禍福。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自古歷來講究攀攀關係。   有句話叫做“茍富貴,勿相忘”,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有一天我大富大貴了,不會忘記大家的。   比如,在酒席宴上,身旁的高官、大領導、公司高管、土豪朋友...,見麵握握手,勾肩搭背,熱情擁抱或並行,摟著肩膀寒顫幾句,最好加個微信,存個手機號,日後有用得著的,方便聯係。   古代也一樣,沛縣中的一些有頭有臉的人物聽說縣令有位好友遷來,都提著大包小包的前去巴結巴結。   這天呂家賓客滿座,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蕭何是縣令的僚佐,負責收禮。   擔任縣主簿的蕭何,他宣布了一條規定:凡是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根據賀禮錢數的多少,來安排賓客的坐席。   身為泗水亭長的劉邦也去了,蕭何性格比較隨和,也很善於識人,結交了許多好友。   在地方擔任小吏的蕭何一看見劉邦來了,心裡泛起了嘀咕——劉邦怎麼跑來了?   劉邦根本不管這些,雖然他兩手空空,他卻樂嗬嗬地對負責傳信的人說道:我出賀錢一萬塊!說是賀禮一萬塊,其實是一張空頭支票。   露多大的臉,丟多大的人。這分明是打腫臉充胖子,但劉邦卻不在乎這些。   在賀喜的禮單上,別人五百、八百、一千不等,劉邦故作鎮定,清了清嗓子,聲稱自己帶了一萬錢。這個吊兒郎當的家夥什麼時候成為暴發戶了?大家麵麵相覷。   聽說有貴客到訪,呂公匆忙從屋內出來,熱情地把劉邦迎往上座。   蕭何擔心剛來沛縣的呂公被劉邦騙了,連忙說:這個人喜歡說大話,從來沒有兌現過。   劉邦在呂公的宴會上表現得很無禮,可呂公對此毫不在意,將劉邦引入上座,還和他推杯問盞、把酒言歡。   為什麼呢?   按說一個小小的亭長,不過是個鄉鎮最基層的“村乾部”,參加縣裡頭麵人物的宴會,又成了座上賓,卻一個子兒沒掏,內心肯定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而劉邦沒有一點兒這樣的表現,跟這位開玩笑,侃侃而談,跟那位拍肩膀,稱兄道弟,目中無人,這樣強大的心理素質,誰見過?將來還怕沒出息?   因為是亭長,劉邦才能參加縣令家中的宴會,才能在宴會上坐得上座,這說明亭長這個位子雖然不算高官,可能隻能算得上是吏,但也不算低。   否則,他不可能被要求參加縣令家的宴會,更不可能沒帶一錢就敢坐上座,戲弄宴會上的各位官吏。   雖然有蕭何罩著他,但也需要他自己有一定的地位和能力,才能被蕭何罩住,並敢在縣令家的宴會上坐上座。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幾杯烈酒下肚,呂公來了興頭。他告訴劉邦,自己擅長給人看麵相。   他看見劉邦的額頭高高隆起,鬢角和胡須很漂亮,呂公發現劉邦麵相出眾,覺得這是一個能乾成大事的好苗子,借著酒勁不停地誇獎劉邦。   劉邦小聲透露:呂公有所不知,我左邊大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左股,有72顆黑子。   由於呂公是個相士,他認為劉邦是個貴人,所以酒快喝完了,怕他走掉,於是用眼色暗示他留下來。   如果把自己待字閨中的女兒呂雉,嫁給這個小夥子該有多好,呂公開始這樣琢磨著。   婚姻就好比投資,結婚可以成為某些人一躍龍門的跳板,劉邦就是這些人當中的個例。   選擇女婿,無異於是一個投資。席間,呂公試探劉邦:“我有一個親生女兒,願意把她嫁給你作執箕持帚的妻子!”   當時呂雉已經二十歲,之所以還不嫁,就是因為沒有合適人家。   呂公這麼一說,大家驚了。   “人無外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發財和被白富美的爹看中,都能改變命運的軌跡!   原來,沛縣縣令求娶呂雉,呂公都不同意。   現在,呂公卻主動提出把心愛的女兒嫁給遊手好閑的劉邦,大家不知道這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相貌是天生的資源,就因為呂公看中了劉邦的異相,才主動提出這婚事。   別人都帶著賀禮前來賀喜,而劉邦空手兩吊,還要撿走了自己的掌上明珠,呂雉的母親氣不打一處來,和呂公吵了起來:你是不是老糊塗了,就愛趁著喝醉了說酒話。呂母氣急敗壞,指責老公。   現在人結個婚實在是太麻煩了。又要迎親,又要擺酒席,忙來忙去,結婚成了最累人的事。   很多人覺得傳統的婚禮程序繁瑣,於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將婚禮辦成西式婚宴、旅遊結婚甚至線上婚禮等多種形式,可以說是隨著人們觀念的自由化,婚禮形式也越來越多元化。   然而,在古代的傳統婚禮中,結婚可是大有講究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上都是家長包辦式婚姻。   古代人結婚講究的是三書六禮、三媒六聘。   這裡的“三媒”,是指的三個媒人。   或許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媒人靠著一張巧嘴,為主家說媒,卻鮮少知道一場完整的婚禮程序下來,是需要三個媒人的——男方家請來的媒人、女方家請來的媒人,以及專門為雙方牽線搭橋的媒人。   由於男方家庭和女方家庭都不好直接出麵去談婚事,所以雙方都各請一個媒人作為代表,但要是兩個媒人發生爭執,談不妥怎麼辦?   那就再來一個媒人,專門負責兩個媒人的牽線搭橋,這種“三方會談”,才是說媒的最正式模式。   而“三書”又是什麼呢?它是指的聘書、禮書、迎書這三種兩家結親來往所需要用到的正式文書。   聘書是用在下聘時的正式文書,是訂親時男方給女方的。   禮書是專門記錄各種禮品數量和名稱的。迎書則是男方迎娶女方時給的,具有證明結婚的法律效果。   “六聘”和“六禮”隻是說法不同,其實是一個意思,具體都是指的結婚流程的那六個環節——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   納彩——這是結婚的第一步,聽起來有點像跟“彩禮”有關,雖然有點關係,卻並不完全是一個意思。   納彩分為先後兩個環節,提親和納彩。如果男方家庭感覺對方可以結成親家,就會請來媒人前去女方家提親。   提親能不能成,一看男方條件,二就是看媒人的“三寸不爛之舌”了。   厲害的媒人,在她嘴裡沒有差勁的,總能找到優點,一般說成了之後男方家也會給媒人厚禮。   如果提親成了,接下來開始正式的納彩,男方給女方家送大雁。   問名——納彩完了之後,就要隨著婚禮程序往後推動,進入“問名”的流程。   納吉——這個流程和問名相銜接,如果問名占卜的結果是吉兆,那麼就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女方,同時也對結婚再次進行確認。   其實古代婚禮到了這一步,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訂婚”。   納征——就是送聘禮。最初是男方送衣服被子之類的生活用品,後來由於生活條件變好,再送衣服被子顯得有些寒磣,就改送真金白銀了。   尤其是宋朝“厚嫁風”之下,無論是嫁妝還是彩禮,都講究一個“厚”字。   請期——上麵的程序都完成,接下來就該選定結婚的日子了。   男方家選擇良辰吉日,並且備禮告知女方家,征得同意之後,就可以確定了。   親迎——這是古代人結婚最後的環節,也是最主要的環節,直白點說,就是迎親舉辦婚禮了。   從古至今,關於婚禮的繁文縟節都很復雜,一句話總結,那就是拜堂成親,進行家庭關係的確認。   對於古代來說,“娶媳婦”是將別人家的女兒迎娶到男方家中來,是男方家中增添了一員,而不是多了一個小家庭。   隻有經過“三媒六聘”這個流程,才算是真正的“明媒正娶”,才算是真正被世俗認可的婚姻。   劉幫這倒好,一分錢不花,空手套白狼!因此呂母死活不同意。   投資女婿,也是投資未來。任憑呂母跳罵,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呂公主意已定,劉呂兩家的婚事就這麼不費周折地成了。   三十有餘的大齡單身男青年劉邦,毫不費力地擁有了一位貌美如花、溫良賢惠的白富美。   呂雉早年稱得上是賢惠的女人,初嫁給劉邦時,生活並不富裕,劉邦時常為了公務以及與朋友們周旋,三天兩頭不見人影。   在《史記?高祖本紀》裡同樣記載著“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   這句話的意思是,劉邦當亭長時經常請假回家種田。很明顯,司馬遷說他有責任心,當公務員還請假幫家裡乾農活。   兩相對比,劉邦在婚前浪蕩做派,在婚後卻是一個既乾公務也乾農活的有責任心、踏實、肯吃苦的丈夫與父親,從不事生產到耕種鋤草,浪子回頭金不換。   後來,呂雉為劉邦生下一兒一女,即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劉樂。   呂雉便親率子女從事農桑針織,孝順父母及養育兒女,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   一天,呂雉和兩個孩子正在田中忙農活,有一位過路老人因為口渴,向其討水喝,完後呂雉還熱情留他吃了飯。   老人看了呂雉的相贊道:“夫人是天下的貴人啊!“   呂雉很驚訝!請他給兩個孩子看相,他看了兒子劉盈,說:“夫人之所以能成為貴人,正是因為有這個兒子,母憑子貴啊。“   他又看了女兒劉樂,也說將來是位貴人。   老人走後,劉邦從另一間田間房屋回來,呂雉向他詳細地述說了之前發生的事情,說那位老人相我母子三人都是大貴之相。   劉邦問老人在哪裡,呂雉說:“他還沒有走遠”。   劉邦立馬一個箭步,三步並作兩步,一路小跑,追到老人,求問自己的生相。   老人說:“剛才說夫人及令郎等生相大貴,都是由於您的洪福。您的生相是貴不可言啊!”   劉邦連忙稱謝道:“果真如老先生所說,我永遠會記住您的指點之恩。”   之後,這位老人的去向,卻不得而知了。   據《資治通鑒》和《史記?張耳傳》記載,劉邦年輕的時候,對自己被父母指定好的農業開拓者之路,十分的不感冒。   為了開闊視野,增加見識,他決定出去見見世麵。   當時,正是戰國末年,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成為劉邦崇拜的對象。   劉邦不辭辛苦,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長途跋涉,去魏國投奔信陵君,快要走到地方的時候,得到一個噩耗,信陵君去世了。   劉邦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好在有人給他指點,有個叫張耳的人,以前在信陵君家裡做過門客。   現在張耳發達了,也向老主人致敬,開始招攬門客了,都是信陵君係統的,你不如去張耳哪裡看看,也能學到一些東西。   張耳向信陵君學習,想收羅一些人才,在這個世上好好的活上一回。   不久以後,張耳家來了一位新人,他就是劉邦。   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劉邦跟張耳是怎麼交流的。   就是說,張耳待劉邦非常好,兩個人在一起相處了幾個月。   我們這裡大膽的分析一下,對於曾經活動範圍僅限於鄉裡的劉邦,他的見識是非常有限的!   正是意識到了這些,劉邦才外出遊歷,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可想而知,劉邦在張耳身邊的那幾個月裡,通過和張耳的接觸,通過和其他來自五湖四海人物的接觸,不敢說他醍醐灌頂,肯定也是開闊了眼界,受到了不小的觸動。   見識這個東西,對一個想成功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按照劉邦早年間的經歷,招貓逗狗混吃混喝的無賴劉三,似乎跟後來的漢高祖邊都沾不上。   也許,就是因為跟張耳在一起的幾個月,讓劉邦發生了關鍵性的轉變,他後來才敢放走服勞役囚犯,甚至豎起造反的大旗。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跟張耳的相識,就是劉邦人生路上的一個大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