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布衣天子 第三章: 覺醒(1 / 1)

漢朝四百餘年 秋月銀杏 10392 字 8個月前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陳勝、吳廣的起義,就是因為天降連綿不絕的大雨,延誤了戍邊的報到日期。   從法律上講,這本是一個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可以免責。   但是秦法卻不問經過,隻看結果。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那就反吧,反他娘的!   最終迫使陳勝、吳廣等人在大澤鄉起義。   在陳勝、吳廣起事之時,秦朝的大軍不是在邊疆抵禦匈奴的入侵,就是在嶺南一帶,內部的兵力極其空虛。   這主要是因為秦皇在收繳了天下武器後,自認為沒有人敢再起兵作亂了,所以放鬆了對國內的防禦,而將目光放到了對外擴張上。   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   中國歷來是個熟人社會,是熟人啥都好辦,不是熟人,自己去辦事心裡就沒底,在利益驅動下,向熟人靠近也就是向圈子靠近,在熟人基礎上自然而然就變成某些人的鐵桿、戰友,最終進入了某核心圈子。   秦朝是一個以法家理念為治國原則的國家,但是在統一六國之後,原有的製度開始出現僵化,而秦朝卻因循守舊,不思變通。   在中國古代,皇帝治理國家,難度之大超乎想象,尤其是清朝設立軍機處之後,一人係天下之安危,治國的風險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謀略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不用謀略。薑子牙講:虛心平誌,待物以正。   就是說,提醒智謀過人的領導者,要在大功告成之後,要及時地塗抹掉之前的使用謀略的“痕跡”,這就好像影片出廠之前,要剪輯掉某些穿幫鏡頭一樣。   就這樣,一個符合主流價值觀,植根於下屬心中,不可多得的好領導,慢慢地展現在世人麵前。   身為皇帝,必須具有高超的政治藝術、靈活的政治手段。   所以,他們大多研究、運用帝王之術,以求明察利弊,駕馭群臣,治國平天下。   領導者可以通過靜態展示自己精心設計的形象,從而避免暴露自己的固有缺陷。   以靜製動,通過自身的靜止來積蓄能量和材料,通過讓下屬動起來以便於觀察其態度及行為,以便發現其優勢與破綻。   同時,定基調,指方向,抓重點!領導要有主見,要明白下屬的利益不可能與自己完全一致。   因此,大主意必須自己獨自拿定,下屬即使再聰明也隻能起一個裱糊匠的作用,做點修修補補的工作而已。   換句話說,皇帝是通過各級官員來治理國家的。   於是,治官就成了治國的切入點。   至於管理老百姓,那是官員的事兒,古代皇帝是不會搞訪貧問苦、與民同樂、上山下鄉、走基層之類親民活動的。   他的職責就是把各級官員管理好。所以,帝王術說到底就是治官術。   但官僚隊伍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就拿清朝來說,在康熙的時候,全國文武官員的編製數是一萬五千多人。   雖說皇帝統領百官,但做不到一一過問,皇帝統領的是級別較高的官員。   比如部院大臣、各省總督、巡撫、將軍、布政使、按察使等。   這些人經過幾十年的磨練,身居高位,個個都有一套為官的訣竅,堪稱久經官場的“老油條”,想把這些人玩轉了也不容易。   明朝張居正編了一本淺顯的帝王啟蒙讀物《帝鑒圖說》,對皇帝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比如皇帝要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皇帝犯錯要反省,引咎自責,下罪己詔!   皇帝要有一顆仁愛之心,要讓普天下得到皇恩雨露,要接受批評意見,要勤奮處理政務,要壓製自己的欲望,要禮賢下土,要任用賢臣,要明察秋毫,要賞罰分明,要守信用,要節儉,要好學,要孝順,要…   看來,在古代的觀念中,皇帝是靠做群臣的道德楷模來統領各級官員的。   那麼,這種設想行得通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讓皇帝成為聖賢的打算本身就很幼稚。   中國古代的道德有一個普遍性問題—往往跟人的本性相悖,以至難以踐行。   比方說皇帝富有四海,卻偏偏要求他壓製欲望,省吃儉用,不穿好衣服,不住好房子,不追求聲色浮華,見了美女不動心。   再比如明明確立了一個不受監督的皇帝體製又要求他禮賢下士,謙虛謹慎,自己管好自己,成天戰戰兢兢地接受群臣的批評,累死累活地為普天下的百姓謀幸福。   要真是這樣的話,試問誰肯出生入死打天下?皇帝的寶座怎能炙手可熱?   所以,讓皇帝成為聖賢的想法真的很幼稚,中國歷史上有的皇帝跟流氓無賴沒什麼兩樣,尤其在開國帝王中,這類人比例更大。   比如,堪稱歷史上最偉大皇帝之一的劉邦就是這樣一個人。   精通人性,是亂世中生存之根本。秦始皇身邊,一個精通人性的大將——王翦。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當權者變動,下屬也相應變動。   領導就要把那些重要的、對他有威脅的職位和最貼近他身邊的人,全換上自己的親信。   領導用這樣專製的治理方式,是以鞏固自己的江山和自己位置。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王翦領軍隻十八天,便令軍中不滿的校尉下崗回家,趕緊換人!   並從原軍隊的十人中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所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   王翦就用這支士氣很高的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同時一並攻取了趙國的九座城池。   秦王嬴政正式親政後,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開始了。   這場統一戰爭以秦始皇十一年秦軍伐趙拉開序幕,前後持續15年。   期間,除了最先的滅亡韓國王翦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國,要麼為王翦帶兵所滅,要麼為其子王賁攻克而亡。   王翦采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為秦地,成為秦郡。   秦始皇二十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荊軻失敗後,秦王嬴政暴怒,並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燕國。   燕王喜和代王趙嘉聯合抵抗秦軍,燕代聯軍由燕國的太子丹統領,最後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了。   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賁率軍迅速北上,進攻魏國,最後用黃河水淹大梁城,城市盡毀。   魏王假裝投降。接著王賁又平定了魏國各地,設魏地東麵為碭郡。   秦始皇二十一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必須六十萬人不可,兵力少了,攻不下來“,李信則信誓旦旦的認為:頂多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   秦王嬴政聽了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楚將項燕以四十萬楚軍應對二十萬秦軍。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個人恩怨。一入江湖深似海,從此山河皆路人。   換句話說:公務員辭職,不是錢沒給夠,就是心受委屈了。能上能下是條龍,能上不能下是條蟲。   王翦心想:“既然領導不認可,那我就乾脆不參與,讓你們幾個去自嗨,天黑地滑,社會復雜,人心難測,將帥之間,表麵心連心,其實玩腦筋,人倒黴,喝涼水都塞牙。世態炎涼啊...”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王翦因此稱病辭職,解甲歸田,回歸故裡。   李信看見王翦在人事部門遞交了離職申請表,秦王嬴政在領導欄上也簽了字,解甲歸田了,也是“黃鶴樓上看翻船”,巴不得兵權取而代之。   想到這裡,李信樂得像過年一樣,得意洋洋。   不久,楚軍故意示弱,且戰且退,保留精銳部隊從後突襲李信,大破秦軍兩營兵力,斬殺秦軍七個都尉,是為秦滅六國期間少有的敗仗之一。   秦王嬴政聽到這個消息,大為震怒,乘快車奔往王翦老家頻陽,親自向王翦致歉,並答應加兵請求。   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啟程,出征時王翦向秦王“請求賜良田美宅眾多,都是為自己的子孫求的“;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良田美宅。   王翦的請賜要求,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份了。   王翦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軍權在握!   此時隻有向秦王提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慮。   換位思考一下:我請賜的良田美宅越多,就越把嬴政當老大;如果我什麼都無所求,嬴政會認為我就是秦國的老大!   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又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楚國人聞訊王翦增兵而來,便出動國中的全部兵力抵抗秦軍。   王翦下令堅守營寨不與楚軍交鋒。項燕多次到營前挑戰,秦軍始終也不出戰。   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60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   王翦每天讓士兵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飲食,安撫慰問他們,並親自與他們共同進餐。   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王翦派人打聽:“軍中進行什麼嬉戲啊?”   回答說:“軍士們正在玩投石、跳躍的遊戲。”王翦便說:“這樣的軍隊可以用來作戰了。”   此時楚軍既然無法與秦軍交鋒,就揮師向東而去。   王翦即率軍尾追,令壯士們發起突擊,大敗楚軍,直至蘄縣之南,項燕戰死,楚軍於是潰敗逃亡,楚國也隨之滅亡。   項燕的四十萬楚軍因為兵力相對較少而不敢強攻,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往東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了項燕,一年多後又俘虜楚王負芻,平定了楚國。   隨後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勝利。此後,王翦急流勇退,得以善終。   隨著進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實行,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形成。   秦朝的統治極其殘暴,無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罰,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   特別是到秦二世當政時期,其統治更加黑暗。   於是,一係列的農民大起義終於將秦朝推向滅亡之路。   秦二世胡亥元年,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出現反秦起義浪潮。   劉邦已經四十八歲,受陳勝、吳廣起義的影響,也拉起了自己的一幫人馬。   人在最需要你的時候,別說是伸出手,哪怕給他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他可能都會念念不忘,這就是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讓人難忘。   劉邦之所以反秦,並沒有想象中的神話。   劉邦經常到鹹陽出差公乾,要麼押解犯人,要麼帶著徭役參加鹹陽秦始皇陵和阿房宮的建設。   要知道當時秦國剛剛平定天下,千裡迢迢從泗水到鹹陽出差,路途險惡,犯人一跑自己也要遭殃,不是能吃苦耐勞、對工作認真負責、心思玲瓏手段高明的人是根本乾不來的。   公元前209年,劉邦以亭長身份,身奉縣裡委派,遣送被罰服營建勞作的夫役到驪山去。   去驪山的目的隻有一個:修驪山皇陵!   途中許多夫役逃亡。劉邦據此推測待到驪山時人已經都跑光了,於是便在行至豐鄉西麵的澤中亭後,停下來休息飲酒。   到了晚上即釋放所送的夫役們說:“你們都走吧,我也從此逃命去了!”   夫役中年輕力壯的漢子願意跟隨他的有十餘人。   既而季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資治通鑒》?秦紀二)。   從江蘇沛縣到陜西鹹陽,直線距離900公裡,半路上再遇上大雨啊,地震啊,火山爆發,泥石流等,若真到了鹹陽,大概隻剩劉邦一人了。   可是這劉邦無心押送,他知道這些犯人都是生活無奈,才被迫犯下事的,就一路上故意給他們製造機會,讓他們逃走。   劉邦這個亭長,一個很大的職責就是押送囚徒,這個工作不算壞,也不算好。   對劉邦來說,他遊手好閑慣了,這樣長距離的風吹日曬的、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他厭煩了,但似乎又沒有辦法再升一級,索性就不乾了。   據當時的苛刻秦令,受刑的囚犯如果半路逃跑,看管者必因此遭受刑罰。   所以走到河南省芒碭山時,劉邦停下來歇息飲酒。   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囚犯都放了,並對大家說道:“我知道你們都不想去鹹陽,到了鹹陽修陵是死,返回沛縣也是死罪!這樣好了,你們各奔前程,你們都逃命去吧,等你們都逃了,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   趁著夜黑,把所有的犯人乾脆都放了。   劉邦這一說,那感動了不少人,這犯人中就有十多個大漢願意跟隨他一塊走,從此無論他去哪裡,赴湯蹈火都跟他。   有些目光短淺的囚徒,聽到劉邦的呼聲,真的四散跑了。   但仍有十多個囚徒是明白人,了解社會,深知劉邦在當亭長時豁達大度、黑白兩道通吃、領導能力極強,願意跟隨他一塊走。   從此,劉邦在河南芒碭山過了一段避世生活,據說有天還殺了一條大白蛇。   不久後,有位老婦哭泣前來,眾人疑惑不解:“老婦,你怎麼哭了啊?“   老婦答道:“我兒子是那條蛇,他是白帝之子,如今被赤帝之子所殺,我就是為了這個哭啊,嗚嗚嗚...”   眾人正要問個仔細時,老婦忽然不見了。   是真實還是虛構?還是劉邦酒醉時亂掰的?我不敢明斷,但此故事實在為後人津津樂道。   沛縣縣令得知劉邦放走所有修陵的囚犯後,拘拿劉邦妻子呂雉入獄,幸虧蕭何與曹參二人出些銀兩,保釋呂雉出獄。   秦朝徭役繁重、賦稅繁重、刑法嚴酷。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最終導致百姓紛紛起義。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第一個舉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豪傑雲集響應,天下大亂!   此時的蕭何仍在沛縣當功曹,他和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人時常聚會,密切注視著起義局勢的發展變化,並暗中與在河南芒碭山中的劉邦保持著聯係。   劉邦做了泗水的亭長,時間長了,和縣裡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很多人一生落魄,就是因為人品太好,人都是很賤的,太正直,太實誠的人隻會一生失意,太善良的人,都會被狗咬死,那些不被道德所綁架的人,吃虧是很難的,所以別做老實人,當流氓更合算。   這段話直白而犀利,深刻地揭示了人們對於封建社會人際關係的獨特見解。   在這個復雜紛繁的社會中,過分的正直和善良反而會成為個人發展的絆腳石。   而劉邦的成功,就是這一類人!   促使劉邦思想轉變的原因,是他在押送囚犯去鹹陽交差的路上,偶然間,看到了秦始皇出巡時,氣派輝煌的樣子。   那天,劉邦在半路上,正巧碰見秦始皇外出巡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那場麵,實在是太震撼了!   秦始皇的宮廷警衛隊,前不見首,後不見尾,浩浩蕩蕩,威儀盛世!   這樣的架勢,讓這個熱血青年驚嘆不已,感嘆道:“啊!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根據史書記載:高祖常徭鹹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夫,大丈夫當如此也(《資治通鑒》)。   這說明劉邦是一個有遠大誌向的人,據史料記載,當時項羽看見秦始皇巡遊時,說的是: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可見這兩人都是有野心的人。   劉邦的感嘆,盡管含而不露,但很明顯,話裡有話。   表麵看,他是贊嘆秦始皇,羨慕嫉妒恨,可實際上,卻是抒發自己遠大的抱負,清醒了自己這輩子真正想要得到什麼。   所謂得道,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看清自己到底是什麼東西,然後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初級者控製自己不受外界影響。   中級者能隨心所欲控製一定範圍的環境的發展走向,高級者無心而成天心,不憑借明顯高明的手段,高級的社會關係也能做到推動世界的發展。   所以,你不知道你是你,所以你就還是塵世那個平凡的你;如果當你真正知道了你為什麼是平凡的你,你就自然不再是平凡的你。   從而走向高維度的人生,自然你就保持了精神的無限成長。   你就從一灘平靜的水化成了一條運動的河,最終融入道的海洋中,你還是你麼?   這段話比較高深,隻有有慧根的人,才能明白弦外之音。   江山輪流坐,明年到我家。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看來,有城府的劉邦和一般人說的話,味道確實不一樣。   劉邦早年時和將來一同相殺的項羽一樣,都是個令父母頭疼至極的人物,項羽不愛讀書,也不學劍,但他的叔叔項梁卻老看好他,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   而劉邦這人更有意思,他的血統可能有問題,怎麼說呢?   劉邦在當上皇帝後曾經召開大宴,劉邦在酒酣耳熱之際,胡言道:“各位知道嗎?我媽有次下田耕種時偷懶睡覺,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結果夢見天龍下凡,我媽就懷孕了!“   劉邦他爹還樂滋滋的跟著附和道:“對對對!我親眼看到天龍趴在我老婆身上,龍飛走了以後,我妻子就懷孕了。“   在古代,不管通過什麼方式登上帝王寶座的開國皇帝,都喜歡讓史官給自己編撰一個“真龍天子”的不凡出身,無非是為了宣揚“君權神授”,彰顯自己皇帝寶座的正統性。目的就是為了穩定民心,維護國家安穩。   劉邦幼時在父親的指使下,曾和發小盧綰一起拜馬維先生為老師,在馬公書院讀書。   年齡稍長後,兩人卻出現極大反差,盧綰認真向上,學富五車,而劉邦貪玩怕事,經常被馬老師訓斥。   但他性格豪爽,對人很寬容,所以和盧綰依舊很好,後來當上皇帝後,劉邦還給盧綰超高規格待遇,   據《史記盧綰列傳》紀載: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   這句話的意思是,盧綰可以在漢高祖劉邦的臥室內進進出出,衣被飲食方麵的賞賜豐厚無比,其他大臣沒人能比得上,就是蕭何、曹參等人,也隻是因事功而受到禮遇,至於說到親近寵幸,沒人能趕得上盧綰。   諷刺的是,劉邦稱帝後將功臣趕盡殺絕,隻想留下知音盧綰,但盧綰卻害怕劉邦兔死狗烹,竟暗通匈奴,意圖謀反奪權。   不過劉邦對他很執著,雖然出兵圍剿,卻不派大軍完全剿滅盧綰。   但換個方麵講,也能從中窺知劉邦天生的領袖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