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布衣天子 第二十九章 小人物的發跡(1 / 1)

漢朝四百餘年 秋月銀杏 10826 字 8個月前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不要輕視小人物,他們的貢獻也許會讓你大吃一驚;   也不要小看小人物,他們的力量,也許能推動整個世界!   選官時既選拔通曉儒學的儒生,也選拔通曉律令的人才。   因此,設立“明法”一科,作為特科中的重要科目。   在此之前,漢初就開始招天下明法之士,輔佐以法治理國政,可見朝廷對律令的重視。   由於通曉律令而以明法入仕、位至高官者,漢代不乏其人。   如:鄭賓位至“禦史”,陳鹹、陳忠位至“尚書”,吳雄位至“司徒”。郭射“家世掌法律”,世代通曉律令,有七個人當上廷尉,即國家最高司法審判官。   唐代科舉考試仍設“明法”科,選拔明習法令的人才,為常科之一。   漢代大儒董仲舒倡導“天人感應”說,認為天的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符;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   天和人相類相通,天能乾預人事,人的行為亦能感應上天,自然界的災異和祥瑞,表示著天對人們的譴責和嘉獎。   漢朝的君臣們大都認為陰陽災異與國家政治有密切關係。   所以,在察舉的特科中設立“明陰陽災異”一科,選拔有關人才。   由於這一科本身的特點,所以大都在發生天地災異的年份才開科。   如漢元帝初元三年,因“風雨不時”,令“丞相、禦史舉天下明陰陽災異者各三人”。   安帝永初二年,“京師及郡國四十大水、大風、雨雹”,是因為皇帝“不德”,造成萬民饑饉,少數民族叛亂,特下詔,舉明習陰陽等有識之士。   漢代是中國古代地震頻繁發生的高峰時期。   據統計,從公元96年到125年間的30年中,就有23次較大規模的地震,其中有的就發生在京城附近;以致漢朝的皇帝大為緊張,隻好乞求於鬼神術數。   大科學家張衡發明了可以觀測地震的“地動儀”,可是並未被舉“明陰陽災異”科。   可見,科學與迷信在漢代並非一途。   在隋唐的科舉考試中,有文、武兩科,武科的淵源就是漢代察舉科目中的特科:勇猛知兵法。   作戰勇猛又熟知兵法,能率軍作戰,這就是此科所選之人才。   此科始於漢成帝元延元年,這一年發生日蝕,成帝恐天下有變,下詔令“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   其後,漢朝頻開此科,隻是名目略有不同。   從以上可知,主要是在“災變不息,盜賊眾多”的東漢,才急需較多軍事征戰人才。   一般而言,漢代察舉製仍以“明經”科為最重要的特科之一。   文帝前元七年,淮南王劉長陰謀叛亂,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劉長在途中畏罪自殺。   第二年,文帝又把劉長的四個兒子封為列侯。   賈誼擔心文帝接著還要把劉長的幾個兒子由列侯進封為王,上疏文帝,進行勸告,但是文帝並沒有采納賈誼的意見。   漢文帝十一年,賈誼32歲,隨梁懷王入朝,梁懷王劉揖墜馬而死,賈誼感到自己身為太傅,沒有盡到責任,深深自責,經常哭泣,心情十分憂鬱。   梁懷王無子,按例他的封國就要撤銷。   賈誼認為,這樣做對整個局勢不利!   建議為梁王立繼承人,或者讓代王劉參遷到梁國來;擴大梁國和淮陽國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黃河,後者南到長江,從而連成一片。   文帝聽了賈誼的建議,遷淮陽王劉武為梁王,另遷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   從後來吳楚七國之亂中梁王劉武堅決抵禦的作用來看,根據賈誼的這個建議所作的部署,確實是深謀遠慮。   漢文帝十二年,賈誼在憂鬱中死去,年僅三十三歲。   一個小人物的發跡,通常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就比如灌嬰,東周戰國末年,灌嬰出生於睢陽縣城內。秦朝時期,灌嬰在睢陽以販賣絲織品為營生。   劉邦在剛剛起兵反秦、自立為沛公的時候,攻城略地來到雍丘縣城下,章邯擊敗了項梁並殺死了他,而沛公也率軍回到碭郡。   灌嬰以中涓的身份跟隨沛公,在成武縣打敗了東郡郡尉的軍隊,在扛裡打敗了駐守的秦軍,因為殺敵英勇,被賜予七大夫的爵位。   後又跟隨沛公在亳南、開封、曲遇一帶與秦軍交戰,因奮力拚殺,被賜與執帛的爵位,號為宣陵君。   又跟隨沛公在陽武縣以西至洛陽一帶與秦軍交戰,在屍鄉以北地區擊敗秦軍,再向北切斷了黃河渡口。   然後又領兵南下,在南陽以東打垮了南陽郡郡守的軍隊,這樣就平定了南陽郡。   再往西進入武關,在藍田與秦軍交戰,因為英勇奮戰,一直打到灞上,被賜予執珪的爵位,號為昌文君。   沛公被封為漢王之後,拜灌嬰為郎中之職。   灌嬰跟從漢王進軍漢中,十月間,又被任命為中謁者。   跟從劉邦還師平定了三秦,攻取了櫟陽,降服了塞王司馬欣。   回軍又把章邯圍在了廢丘,但未能攻克。   後又跟隨劉邦東出臨晉關,降服了殷王董翳,平定了他所統轄的地區。   在定陶以南地區與項羽的部下龍且、魏國丞相項他的軍隊交戰,經過激烈的拚搏,最後擊敗敵軍。   因功被賜與列侯的爵位,號為昌文侯,杜縣的平鄉被封作他的食邑。   此後,灌嬰又以中謁者的身份跟隨劉邦拿下碭縣,進軍彭城。   項羽帶領軍隊出擊,把劉邦打得大敗。   劉邦向西逃跑,灌嬰隨劉邦撤退,在雍丘駐紮。   王武、魏公、申徒謀反,灌嬰隨從劉邦出擊,並打垮了他們。   攻克了外黃,再向西招募士卒,在滎陽駐紮。   項羽的軍隊又來進攻,其中騎兵很多,劉邦就在軍中挑選能夠擔任騎兵將領的人,大家都推舉原來的秦朝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他倆對騎兵很在行。   同時,又都擔任校尉之職,因此可以擔任騎兵將領。   劉邦準備任命他們,但他們二人說:“我們原為秦民,恐怕軍中士卒覺得我們靠不住,所以請您委派一名常在您身邊而又善於騎射的人做我們的首領。”   當時,灌嬰年齡雖然不大,但在多次戰鬥中都能勇猛拚殺,所以就任命他為中大夫,讓李必、駱甲擔任左右校尉,帶領郎中騎兵在滎陽以東和楚國騎兵交戰,把楚軍打得大敗。   又奉劉邦命令自己單獨率領軍隊襲擊楚軍的後方,斷絕了楚軍從陽武到襄邑的糧食供應線。   在魯國一帶,打敗了項羽將領項冠的軍隊,部下將士們斬殺楚軍的右司馬,騎將各一人。   擊敗柘公王武,軍隊駐紮在燕國西部一帶,部下將士們斬殺樓煩將領五人,連尹一人。   在白馬附近,大破王武的別將桓嬰,所統帥的士兵斬都尉一人。   又帶領騎兵南渡黃河,護送劉邦到達洛陽,然後漢王又派遣灌嬰到邯鄲去迎接相國韓信的部隊。   回來到敖倉時,他被升任為禦史大夫。   漢高祖三年時,灌嬰以列侯的爵位得到了杜縣的食邑平鄉。   其後,灌嬰以禦史大夫的身份率領郎中騎兵,隸屬於相國韓信,在歷下擊敗了齊國的軍隊,灌嬰所率領的士卒俘虜了車騎將軍華毋傷及將吏四十六人。   迫使敵兵投降,拿下了臨菑,活捉齊國守相田光。   又追擊齊國相國田橫到嬴、博,擊敗齊國騎兵,所率領的士卒斬殺齊國騎將一人,活捉騎將四人。   攻克嬴、博,在千乘把齊國將軍田吸打得大敗,所率士卒將田吸斬首。   然後跟隨韓信引兵向東,在高密攻打龍且和留公旋的軍隊,所率領的士卒將龍且斬首,活捉右司馬,連尹各一人、樓煩將領十人,自己親手活捉亞將周蘭。   齊地平定之後,韓信自立為齊王,派遣灌嬰單獨率軍去魯北攻打楚將公杲的軍隊,獲得全勝。   灌嬰揮師南下,打敗了薛郡郡守所率領的軍隊,親自俘虜騎將一人。   接著又進攻傅陽,進軍到達下相東南的僮城,取慮和徐城一帶。   渡過淮河,全部降服了淮南的城邑,然後到達廣陵。   其後項羽派項聲、薛公和郯公又重新收復淮北。   因此灌嬰渡過淮河北上,在下邳擊敗了項聲,郯公,並將薛公斬首,拿下下邳。   在平陽擊敗了楚軍騎兵,接著就降服了彭城,俘獲了楚國的柱國項佗,降服了留、薛、沛、酂、蕭、相等縣。   攻打苦縣、譙縣,再次俘獲亞將周蘭。   然後在頤鄉和劉邦會師。   跟隨劉邦在陳縣一帶擊敗項羽的軍隊,所率領的士卒斬樓煩騎將二人,俘獲騎將八人。   劉邦給灌嬰增加食邑二千五百戶。   漢高祖五年,灌嬰跟隨劉邦擊項羽於垓下,追羽至東城,破之,率將吏破吳郡,得吳守,定豫章、會稽郡,還定淮河北部,凡五十二縣(《資治通鑒?漢紀》)。   劉邦立為皇帝之後,又給灌嬰加封食邑三千戶。   這一年的秋天,他以車騎將軍之職跟從劉邦擊敗燕王臧荼的軍隊。   第二年,跟從劉邦到達陳縣,逮捕了楚王韓信。   回朝之後,劉邦剖符為信,使其世世代代不絕,把潁陰的兩千五百戶封給灌嬰作為食邑,號為潁陰侯。   此後,灌嬰又作為車騎將軍隨從劉邦到代,去討伐謀反的韓王信,到馬邑的時候,奉劉邦命令率軍降服了樓煩以北的六個縣,斬了代國的左丞相,在武泉以北擊敗了匈奴騎兵。   又跟隨劉邦在晉陽一帶襲擊隸屬於韓王信的匈奴騎兵,所統帥的士卒斬殺匈奴白題將一人。   奉劉邦命令一並率領燕趙、齊、梁、楚等國的車騎部隊,在硰石打敗了匈奴的騎兵。   到平城的時候,被匈奴大軍團團圍住,跟隨高帝回軍到東垣。   灌嬰在跟隨劉邦攻打陳豨的時候,受劉邦的命令單獨在曲逆一帶攻擊陳豨丞相侯敞的軍隊,大敗敵軍,所率領的士卒殺死了侯敞和特將五人。   降服了曲逆、盧奴、上曲陽,安國、安平等地,攻克了東垣。   黥布造反的時候,灌嬰以車騎將軍之職率軍先行出征,在相縣,大敗黥布別將的軍隊,斬殺亞將、樓煩將共三人。   又進軍攻打黥布上柱國的軍隊和大司馬的軍隊。   又進軍擊破黥布別將肥誅的軍隊,灌嬰親手活捉左司馬一人,所率士卒斬其小將十人,追擊敵人的敗將殘兵一直到淮河沿岸。   因此,劉邦又給他增加食邑二千五百戶。   討平黥布之後,劉邦還朝,確定灌嬰在潁陰的食邑共五千戶,撤銷以前所封的食邑。   在歷次大戰中,灌嬰總計隨劉邦俘獲二千石的官吏二人,另外自己率部擊破敵軍十六支,降服城池四十六座,平定了一個諸侯國、兩個郡、五十二個縣,俘獲將軍二人,柱國、相國各一人,二千石的官吏十人。   灌嬰在打敗了黥布回到京城時,劉邦去世了。灌嬰就以列侯之職侍奉孝惠帝和呂太後。   太後去世以後,呂祿等人以趙王的身份自置為將軍,駐軍長安,妄圖發動叛亂。   齊哀王劉襄得知此事以後,發兵西進向京城而來,說要殺死不應該為王的人。   上將軍呂祿等人聽說之後,就派遣灌嬰為大將,帶領軍隊前去阻擊。   灌嬰來到滎陽,就和絳侯周勃等人商議,決定大軍暫時在滎陽駐紮,向齊哀王暗中示意準備誅殺呂氏的事,齊兵因此也就屯兵不前。   絳侯周勃等人殺死諸呂之後,齊王收兵回到封地。   灌嬰也收兵從滎陽回到京城,和周勃,陳平共同立代王劉恒為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於是就給灌嬰加封食邑三千戶,賜給黃金一千斤,同時任命他為太尉。   孝文皇帝三年,絳侯周勃被免除丞相職務回到自己封地上去了,灌嬰擔任丞相,撤銷了太尉之職。   這一年,匈奴大舉入侵北地、上郡,皇帝命丞相灌嬰帶領騎兵八萬五千人,前去迎擊匈奴。   匈奴逃跑之後,濟北王劉興居造反,皇帝下命令灌嬰收兵回京。   漢文帝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   即位後,下定決心要盡快整合皇權體製,以恢復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   因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後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張武為衛將軍和郎中令,負責守衛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   然後,對於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一一賞賜、封官晉爵,對於被呂後貶斥的劉姓王公恢復了爵位和封地。   同時,對於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分別賞賜、分封。   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鞏固。   除了用拉攏的手段鞏固權勢外,打擊重臣也是文帝的一項重要措施。   這方麵主要是對大功臣周勃的處理。   周勃因為擁立文帝有功,每次退朝後,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裡。   而文帝對他更加有禮,經常目送他離去。   有大臣勸說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   從此,漢文帝的神色變得越發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   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   周勃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於是辭去了右丞相(漢時以右為上,陳平當時是左丞相,相當於副職)的職務,漢文帝很快也答應了。   一年後,因為陳平謝世,文帝任命周勃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後,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職。   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很多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準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   但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留在京城,這使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了丞相職務。   再後來,派有舉報周勃身披盔甲,懷有謀反之心,文帝馬上把他抓捕。   周勃趕忙通過帝舅薄昭向文帝說明自己懼禍才束甲,決無謀反之心的實情。   漢文帝在重新調查後,沒有發現周勃謀反的事實,便釋放了他。   這和封建時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確實很寬容。   漢文帝鞏固皇位的主要措施有:   軍權是最大的權,漢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裡,就命令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   相關部門分別誅殺後少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裡。   新帝回到前殿連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麵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   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采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   漢文帝前元元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中央。   隨新帝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   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瑯邪王劉澤為燕王。   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劉參為太原王,後徙代王;劉揖為梁王。   同年正月,即文帝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   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   同月,立竇氏為皇後。   漢朝的察舉製,是地方長官在地方上轄區內考察,選舉人才並推薦給中央.科舉製度就是由中央通過考試來考察人才.   在察舉製下,個人的社會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選士任官的唯一依據。   地方士人隻要有真才實學,有一定的社會威望,或有值得稱頌的道德品質,就有可能成為察舉對象,從而登上仕途.   察舉製有利於招徠各類人才.察舉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經、明法、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幾種。   而且又讓熟悉地方情況的州郡長官親任察舉官,這就能把各類人才作為察舉對象,選士任官,這無疑有利於封建國家的統治.   察舉製有利於中央集權,這與軍功製相比更加明顯。   在察舉製下,察舉權雖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權最終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   而在軍功製下,極易出現地方諸侯“功高蓋主”的現象,對皇權造成威脅。   察舉製在其實行之初一般能保證被察舉者的“質量”.被察舉者有一年任期,隻有勝任者才能轉為正式官員.   在察舉製下,雖然察舉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賢人之眾,不可能把所有賢人都推薦給朝廷,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賢才被埋沒在鄉村野氓中,終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費.   對士人道德品質的考察是察舉製的前提,但這不易作好,因為很難對人的道德品質作出中肯的評價。   人的道德品質須通過對他言行的長期考察才能得出較客觀的評價,而且這種言行還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後發生蛻變.   察舉製廣泛推行,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地方鄉閭因之有了評議之風,“清議”名士好品評臧否人物,不重實際,空發議論.這種惡劣風氣還遺留給了後世,在魏晉時尤為明顯.   察舉製在其後期,弊端日益嚴重.到東漢中後期,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製,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如此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首先,科舉製度使得中國的文化精華得到傳承,這一點不難理解。   同時,也帶給社會上一股讀書的風氣。   從個人角度來說,一個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進入朝廷,高榜題名,然後升官晉爵,光宗耀祖,飛黃騰達,全家富貴,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舉考試。   從社會角度來說,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讓他們明白,考科舉可以是一條很好的出路。   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提高社會的行政效率。   但是,成為統治者控製人民思想的有利工具,考什麼國家定,而科舉考什麼人們也就學什麼。   科舉製度導致官場腐敗。   科舉製度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出現了科舉製度的政治化,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又造成了師門關係的盛行.   家庭悲劇,由於科舉製度及第者享有豐富的優待的榮譽,而且科舉也是普通人出頭的重要途徑,因此經常會有貧士高中之後拋妻棄子的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