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為什麼要離開小地方,因為小地方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 最可怕的是人心不正!事也不少。 狗咬人,咬的是生人,人咬人,咬的是熟人。 其實,大地方也是一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往往難以解決。 就像狗咬狗一樣,即使互相傷害,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漢宣帝即位後,大將軍霍光的女兒霍成君,是上官太後的姨母,公卿相議另立皇後,都傾向於霍光之女霍成君,但未明言。 地節二年,大司馬霍光去世,劉詢開始親理朝政,逐漸將權力收到自己手中,他深知霍家的權勢極大,於是他開始一步步剝奪霍家的實權。 漢宣帝接連將霍家的子弟、親戚調往邊境駐守,並裁撤他們的一部分兵權,讓自己的親信來擔任相應職務,把兵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由於他逐漸將霍家的權力剝奪殆盡,霍家人開始警覺並恐慌。 他們深知自家的惡行已經積重難返,於是決定鋌而走險,妄圖發動政變廢掉漢宣帝以自立。 但此時漢宣帝的羽翼已經豐滿。 地節四年,漢宣帝將意圖謀反的霍家子弟及其餘黨一網打盡,一舉粉碎了他們的叛亂。 漢宣帝將參與叛亂者處以極刑,霍光的兒子霍禹被腰斬,霍皇後被廢,霍光的妻子霍顯和其他子女、親屬都被斬首棄市,連帶被誅殺的有數千家之多,基本清除了霍家在朝廷的勢力。 這樣,漢宣帝不僅為許皇後報了仇,還真正將朝政大權掌握在了自己手裡。 西漢由此進入一個“中興時代“,漢宣帝也因此名垂青史。 這裡,詳細介紹趙充國這個人,這個人非常厲害! 趙充國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習性,漢武帝時,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率百壯士突圍,被拜為中郎,歷任車騎將軍長史、大將軍都尉、中郎將、水衡都尉等職。 他率軍擊敗武都氐族叛亂,並出擊匈奴,俘虜西祁王。 漢昭帝死後,趙充國與霍光等擁立漢宣帝,獲封營平侯。 累官蒲類將軍、後將軍、少府。神爵元年,計定羌人叛亂,並建議開展屯田。 趙充國最初擔任騎士,後來作為六郡的良家子弟、善於騎馬射箭而補任羽林衛士。 他為人沉著勇敢,有很深的謀略,年輕時喜好將帥的氣節,就去學習兵法,通曉四方蠻夷的事情。 元狩四年,隨著武帝取得第三次大舉征討匈奴的勝利,即移民七十萬口,以加強北方邊防。 東起朔方,西至今居(今永登縣)的地區內,設團官,供給移民牛犁穀種,變牧場為農業區。 趙充國就是在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 天漢二年,趙充國以假司馬的身份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 漢軍斷糧好幾天,死傷的人很多,趙充國就與一百多名壯士突破包圍、攻陷敵陣,李廣利帶領士兵跟隨其後,才得以突圍。 趙充國全身有二十多處受傷,李廣利把情況上奏給漢武帝,漢武帝下令征召趙充國到出行所在的地方來,漢武帝親自接見並探視他的傷情,感嘆稱贊,就授官為中郎,提升他任車騎將軍長史。 漢昭帝時,武都郡的氏族人反叛,趙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的身份帶兵平定此次叛亂,升任中郎將,帶兵屯守上穀郡,後調回朝廷擔任水衡都尉。 後來,帶兵攻打匈奴,俘獲西祁王,因功升任後將軍,照舊兼任水衡都尉。 元平元年,趙充國與大將軍霍光一起決策擁立漢宣帝劉詢為皇帝,因此被封為營平侯。 本始年間,趙充國擔任蒲類將軍,帶領三萬多騎兵,從酒泉出兵征討匈奴。 他本當與烏孫合擊匈奴於蒲類澤,烏孫先期至而去,漢軍沒有趕到。 他帶兵出塞一千八百多裡,西去候山,殺死匈奴數百人,俘虜牲畜七千多頭。 返朝後擔任後將軍、少府。匈奴大舉發動十多萬騎兵向漢塞開來,打算侵擾漢朝邊區,到達時符奚廬山,準備入侵搶掠。 此時,匈奴人題除渠堂投降漢朝後說出這一情況,漢朝就派遣趙充國統領四萬騎兵駐守邊境的五原、朔方、雲中、代郡、雁門、定襄、北平、上穀、漁陽等九個郡。 匈奴單於聽到這個消息,領兵退去。漢即罷兵。 當時,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巡視各羌人部落,先零的酋長表示希望在一定時節渡河到湟水北岸,尋找漢民所不耕種的地方放養牲畜。 義渠安國把此事報告給漢宣帝。趙充國就彈劾義渠安國奉命出使犯有不敬之罪。 這以後,羌人依憑前麵所說,觸犯漢律,渡過湟水,郡縣阻擋不住。 元康三年,先零就與各羌人的酋長二百多人解除怨仇,交換人質後訂立盟誓。 漢宣帝知道這件事後,就征詢趙充國,趙充國答道:“羌人之所以容易被製,是因為他們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領,他們經常互相攻擊,勢力不能統一。 三十多年以前,西羌人造反時,也是事先解除仇怨,訂立盟約攻打令居,同大漢相抗衡,五六年後才平定。 到征和五年時,先零首領封煎等派人出使匈奴,匈奴再派人到小月氏,傳言告訴各差人部落說:'漢朝的貳師將軍帶領十多萬人投降了匈奴。 羌人為漢朝服役很苦。張掖、酒泉本來是我們的地方,土地肥美,可以一同攻打占有那裹。 由此可以看出匈奴想和羌人聯合,不是一世的事了。 不久前匈奴在西麵受困,聽說烏桓前來保衛邊塞,又害怕戰事從東麵開始,就多次派使者到尉黎、危須各國,答應送給他們男女人口,貂皮衣服,企圖離間他們和連的友好關係。 這個計劃沒有實現。我懷疑包塑又派使者到羌人部落中,從沙陰地區取道出鹽運,過了題後,進入窮水塞,南麵到達屬國,同先零相聯合。 臣恐怕羌人的變動並不止這些,而且他們將會勾結聯合其他部落,應該趕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作好準備。“ 一個多月後,羌侯狼何果然派遣使者到匈奴借兵,準備攻打鄯善、敦煌來斷絕選與西域各國來往的通道。 趙充國認為:“狼何,小月氏的部落,在陽光的西南,勢必不可能單獨作出這樣的計劃,懷疑匈奴的使者已經到達羌人部落中,先零、罕、開才解除仇怨訂立盟約。 等到秋天馬肥,變亂必然發生。 應派使者巡視邊防部隊預先作好準備,下令告訴各羌部落,不要讓他們解除怨仇,以便查明他們的陰謀。“ 於是兩府又請示派遣義渠安國出使巡視各差人部落,區分好壞。 義渠安國去那裡後,就召集先零各部落首領三十多人,由於他們都特別兇暴狡詐,就把他們全殺了。 又發兵攻打他們的部落,殺了一千多人。 於是所有原來歸順漢朝的羌人部落以及歸義羌侯楊玉等都恐懼怨怒,失去了信任歸向,就脅迫劫持弱小的部落,背叛侵犯邊塞,攻打城邑,殺死長官。 神爵元年春,義渠安國作為騎都尉率領三千騎兵集結以防備羌人,到達浩亹時,被羌人所攻擊,損失車輛、輜重、兵器甚多。 安國帶兵返回,到令居後,將情況上報。 神爵元年,趙充國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敗羌人進犯。 回來以後,三向朝廷上書,詳細分析了形勢,建議防事變於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張,得到宣帝的贊賞。 宣帝因他年老,問他:“派誰去帶兵最合適呢?“ 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沒有比老臣更合適的人選了。“ 又問:“需要多少人馬?“ 答“百聞不如一見。臣願立刻去金城(今蘭州附近)測看地形,寫出方案來。陛下把此事交給我辦好了。“ 他就領騎兵不滿萬人,迅速出師,巧渡黃河,立穩陣腳,作好戰鬥準備。 到達湟水岸邊,羌人多次挑戰,他堅守不出,隻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聯合的計劃。 這時,他建議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兩岸)作為持久之計,提出亦兵亦農,就地籌糧的辦法,可以“因田致穀“,“居民得並作田,不失農業“;“將士坐得必勝之道“;“大費既省,徭役預息“等“十二便“。 這對當時支援頻繁的戰爭,減輕人民負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響到後世。 趙充國晚年請求退休,返回家中。但朝廷議論“四夷“問題時,趙充國還常常參與兵謀。 甘露二年,趙充國去世,終年八十六歲,謚號壯侯。葬於圭卜山之陽(今清水縣城西北的李崖)。 趙充國去世後,與霍光等人一同畫肖像於未央宮麒麟閣中,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成帝追美趙充國,曾召黃門侍郎揚雄稱頌之。 揚雄有“在漢中興,充國作武“的頌詞,歌頌趙充國在西漢中興中的武功。 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長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漢民不種田的地方畜牧。 義渠安國向朝廷報告這個情況。趙充國彈劾義渠安國奉使失職。 從此以後,羌人依照以前的話,擅自渡過湟水,當地郡縣長官不能禁止。 元康三年,先零部落與各個羌族部落酋長二百多人“解仇交質“,訂立盟約,打算共同侵擾漢朝地區。 宣帝知道了這事,問趙充國如何對策,趙充國指出,羌人為患,一是羌族原來各部落互相攻擊,易於控製,但近幾年來他們“解仇合約“,共同反漢;二是羌族與匈奴早就打算聯合;三是羌族還可能“結聯他種“,即與其他種族聯合。 所以他提出“宜及未然為之備“的建議。 過了一個多月,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擊鄯善、敦煌,以切斷漢朝與西域的通道。 趙充國估計事情不那麼簡單,需要深謀遠慮。 他向朝廷提出建議:一是加強軍事上的邊防;二是離間羌族各部落而偵探其預謀。 於是兩府(丞相、禦史)又推薦義渠安國出使諸羌,了解其動向。義渠前去,召集先零部落的頭領三十多人,以他們都有逆而不順之罪,全部斬首。 調兵鎮壓先零之民,殺了一千多人。 於是羌族各部及歸義羌侯楊玉等都很震恐,離開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漢邊塞,攻城邑,殺長吏。 義渠安國以騎都尉身份帶領三千騎兵守備羌人,被羌人所擊。他領兵退到令居,向皇帝報告。時為神爵元年春天。 這時趙充國已七十多歲,宣帝以為他老了,派遣禦史大夫丙吉去問誰可以為將,趙充國很自信地回答:“再沒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選了。“ 宣帝又派人去問:“將軍能否預測目前羌人的勢力、打算帶多少兵馬去?“ 趙充國答:“百聞不如一見。打仗的事很難憑空設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計劃攻討的方略。“ 意思是說,用兵不能遠離戰場空想,而要親臨前線觀察,然後作出對策。 他要求宣帝交給他任務,不必擔憂。 宣帝笑著答應了。 趙充國到了金城,集結了一萬騎兵,打算渡過黃河,又恐被羌人截擊,就在夜間派遣三支小分隊騎馬銜枚先渡,渡後安營置陣,到了天明,全都完畢。 於是大部隊依次全都過渡。羌人百來個騎兵前來,出現在漢軍近旁。 趙充國說:“我軍兵馬剛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擊羌騎,攻擊羌人要以消滅他們為目標,區區近百羌騎,不必著意貪求。“ 命令漢軍不要攻擊。 派遣騎兵到四望峽中放哨,知道沒有羌騎。 夜間帶領漢軍上了落都山,召集各個分隊的校司馬,對他們說: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們調派幾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軍哪能向前推進呢?“ 趙充國用兵,“常常把派偵察兵到遠處偵察作為重要事務,行軍時一定要作好戰鬥準備,駐紮時一定要修好堅固壁壘,特別慎重,關愛士兵,先策劃計謀然後再出戰“。 他來到設在金城的西部都尉府,“日日饗宴軍士,士卒都希望為他效力立功。 羌騎多次前來挑戰,趙充國命令堅守而不出兵。 捉到的俘虜供認羌人內部各個頭領互相埋怨說:“如果你沒有造反,現在皇上派遣趙將軍前來,雖然年齡八九十了,依舊被重用。現在打一戰就會滅亡,這真的好嗎!“ 這說明羌人畏懼趙充國之用兵,因而內部發生了矛盾。 趙充國之子右曹中郎將趙卬,帶領一支隊伍到了令居。 羌兵出動截斷這支漢軍的糧道,趙卬向皇帝報告。 皇帝下詔將八校尉與驍騎都尉、金城太守聯合搜捕山間的羌兵,以打通糧道。 起初,羌族部落頭領靡當兒派遣弟弟雕庫來向都尉報告先零部落謀反,過幾天果然反漢。雕庫那個部落的人有一些混在先零部落中,都尉就把雕庫留下作為人質。 趙充國以為此人無罪,就讓他回去告訴該部落頭領說:“漢軍前來是誅殺有罪的人,你自己應該知道的,不要一起滅亡。 皇上告戒諸羌人,犯法的人會被捕斬頭,除去罪惡。 斬殺了強盜惡霸一人,賞錢四十萬,中等犯罪人十五萬,下等犯人二萬,堂堂男漢三千,小女子和老人小孩千錢,並且所收獲的錢跟他的妻子都可以自己獲得。“ 意思是,漢軍前來是誅羌族中有罪的人,區別對待,你們不要互相勾結,應當立功贖罪,還可論功行賞。 趙充國是想憑威信招降、部落及被擄掠者,瓦解羌族聯合之謀,待其鬆懈時擊破之。 宣帝把辛武賢的奏書交給趙充國,命他與校尉以下知羌事者博議。 趙充國認為辛武賢的計策不妥,他與長史董通年上書進諫。 認為我們估計匈奴與羌族必有預謀,打算大舉侵擾,希望能阻塞張掖、酒泉以斷絕漢朝與西域的交通,所以那裡的郡兵尤不可調發。 估計先零部落首為反叛,其他部落是被迫脅從,所以趙充國等建議:對羌族各部,應當根據主謀與脅從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嚴懲主謀者,寬恕脅從者,選擇了解羌俗的良吏撫慰羌民,這才是萬全之策。 宣帝將他的上書發給群臣議論。 但公卿議論的人的意見完全與趙充國之策相反。 宣帝於是任侍中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任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發下璽書嘉納其策。 同時發書給趙充國,指責他遲遲不肯用兵,不顧士兵艱苦,不計國家開支;告訴他朝廷已按辛武賢之策行動;命令他帶兵擾亂敵軍,並說天道順當,出兵必勝。 趙充國受到皇帝指責,並不放棄己見,他以為將軍帶兵在外,雖受詔命,隻要能安國家,就應按便宜行事。 於是上書表麵上承認過錯,實際上進一步陳述用兵利害,宣帝很快地采納了趙充國之策。 趙充國領兵到了先零羌所在地。先零羌因長久駐紮在一個地方,思想上鬆懈,突然看見漢軍大部隊到來,拋棄車輛輜重,打算渡過湟水,道路險隘,趙充國緩慢地驅逐之。 羌人赴水溺死者數百人,投降及斬首五百多人,獲得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多輛。 漢軍到了羌地區,命令不得燒毀住所損害農牧。 羌知道這個消息,高興地說:“漢軍果然不攻擊我。“ 他們的頭領靡忘派人來說:“願意返還你們的失地。“ 趙充國報告這個情況,還未得到答復。 靡忘親自前來,趙充國招待飲食,讓他回去告諭眾。 護軍以下的軍官對這件事都有爭議,有說對於這種反虜,不可放他回去。 趙充國說:“你們都是從自己的方麵考慮不是從國家方麵考慮。“ 他的話還未說完,答復的璽書已經到達,命令對靡忘用將功贖罪論處。 後來羌竟不用出兵就平定。 趙充國病後,宣帝下詔給他說:聽說你有病,年老加疾,萬一去世,我很擔憂。 詔令破羌將軍辛武賢到你的駐地,擔任你的副手,趕快趁此天時地利,將士銳氣,定於十二月擊先零羌。 你如果病很嚴重,就駐守不動,隻讓破羌將軍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領兵前去。 這時羌眾來投降者已一萬多人。趙充國估計他們必定動搖,打算安排騎兵屯田,以待其敝。 奏書還未送上去,正好得到命令進兵的璽書。 中郎將趙卬害怕起來,派人勸告趙充國說:如果奉命出兵,破軍辱國,將軍守它還可以。 有利但是您病,又為什麼還爭議?“ 一旦不合皇上意思,派遣公公來指責將軍,將軍性命不能自保,國家又有什麼安全可言?“ 趙充國嘆息說:為什麼說這麼不忠的話!如果朝廷早用我的建議,羌患還能到這種程度? 以前推舉可以出使羌的人,我推舉辛武賢,丞相和禦史卻薦舉義渠安國,導致羌事搞壞。 金城、湟中的穀物每斛八錢,我勸說司農中丞耿壽昌,糴二百萬斛穀,羌人就不敢亂動。 耿中丞隻申請糴一百萬斛,結果隻得四十萬斛。 義渠安國再次出使,耗去穀一半。失這二個計策,羌人所以敢於叛逆。 隻可設法固守,不可輕舉妄動,如果“四夷“猝然起兵,那就不隻是羌患了。 於是奏上了屯田書。在屯田書中,趙充國提出兩點建議。宣帝復書要求再申明理由。 趙充國申訴,以“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所以要求朝廷采納其策。 宣帝復書提到,屯田不一定能解決羌患,大開、小開還可能與先零聯合,要求趙充國認真考慮然後再次報告。 趙充國又報告上述。 趙充國報告每次送上朝廷,皇帝都交給公卿議論。 贊成趙充國的計策的人開始不多,後來越來越多,丞相魏相也贊成他,這表達了當時大臣們對趙充國的信服。 宣帝於是答復趙充國,肯定了他的計策。 但宣帝因辛武賢、許延壽多次建議出擊,又擔心趙充國屯田可能受到侵擾,於是采取折衷之法,“兩從其計“,詔令辛武賢、許延壽與趙印等出擊,隻取得小利;而趙充國不出兵,“所降復者得五千人“,也獲了利。 於是又詔令罷兵,隻留下趙充國負責屯田。 神爵二年五月,趙充國估計羌眾傷亡及投降者甚多,力量削弱,請求罷屯兵。 得到皇帝的允準,於是振旅還朝。 這年秋天,羌若零等部落共斬先零大豪猶非、楊玉之首,不少部落首領率眾來降。 趙充國善於治軍,愛護士兵。 行必有備,止必堅營,戰必先謀,穩紮穩打。 在平叛戰事中,他堅決采取招撫與打擊相結合、分化瓦解、集中打擊頑固者的方針,能和平解決的,決不訴諸武力,這完全符合孫子兵法:“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當時他的主張受到朝廷大臣和宣帝的一致反對,但他無所畏懼,反覆上書說明這一方針的正確性和必要性,終於為宣帝和大多數朝臣所接受; 其次,他的留兵屯田之策確為深謀遠慮之議,不僅在當時具有戰略意義,而且對後世亦有深遠影響,因此他不僅是一代名將,而且是享有盛譽的軍事家。 趙充國一生的主要功績集中表現在晚年,七十三歲時,主動領兵出征,七十九歲凱旋回京,以如此之老齡,頂風冒寒,堅守邊境,這在中外戰爭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也許與此有關,他在征戰中過份強調“窮寇勿迫“,因而曾放棄痛殲先零羌的戰機。 趙充國退休之後,朝廷每遇邊防大事,便請他參加謀劃。 趙充國去世後,宣帝以他功高蓋世,在未央宮中畫了像,供人瞻拜、紀念,成帝劉驁繼位後,又命黃門侍郎揚雄在畫像旁題詩贊揚。 常惠,西漢大臣,太原郡人。活躍在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動家。 年輕時作為蘇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漢昭帝時回國,封為光祿大夫。 出使烏孫,擊敗匈奴,被封為長羅侯。 常惠誅殺殺害漢使的龜茲貴人姑翼,之後為典屬國。 漢宣帝時為右將軍,漢元帝時去世,謚號壯武侯。史稱“明習外國事,勤勞數有功“。 常惠年輕時家裡貧寒,自告奮勇應募,隨木多中監蘇武出使匈奴,與蘇武同被匈奴拘留十多年,漢昭帝時才回到漢朝。 朝廷為表彰他的勤苦辛勞,拜授他為光祿大夫。 當時,嫁於烏孫的和親公主解憂公主上書說:“匈奴出動騎兵在車師圍獵,車師與匈奴勾結在一起,共同侵略烏孫,請天子救救我們。“ 漢朝準備軍隊與戰馬,商議進攻匈奴,正遇上漢昭帝駕崩,漢宣帝即位。 本始二年,漢宣帝派遣常惠出使烏孫。 解憂公主與昆彌(烏孫王稱號)翁歸靡都派遣使臣,通過常惠向漢朝請求救援說:“匈奴接連出動大部隊進攻烏孫,占領車延、惡師等地,搶掠百姓離去,派使者威脅求娶公主,想斷絕烏孫與漢朝的關係。 昆彌願意出動全國的一半精兵,自己供給五萬人馬,盡力進攻匈奴。懇請天子出兵援救公主、昆彌!“ 本始三年,漢朝大規模出動十五萬騎兵、由五位將軍率領,分五路出擊,進攻匈奴。 漢宣帝任命常惠為校尉,手持節杖護衛烏孫軍隊與五路漢軍共攻匈奴。 翁歸靡親自率領翕侯以下五萬多騎兵,從西方進入到右穀蠡庭,俘獲匈奴單於的父輩與嫂嫂、公主、名王、騎將等以下三萬九千多人,繳獲馬、牛、驢、騾、駱駝五萬多,羊六十多萬,共計七十多萬,烏孫自取俘虜,常惠帶著十多名官兵跟隨昆彌回來,還沒到烏孫,有個烏孫人偷了常惠的官印、綬帶、節杖。常惠回國,自以為要被殺頭。 當時漢朝的五位將軍都沒立戰功,漢宣帝因常惠奉命出使能夠獲勝,於是封常惠為長羅侯。 漢宣帝又派遣常惠攜帶黃金、錢幣返回烏孫,賞賜有功的烏孫貴族。 常惠於是上奏漢宣帝說:“龜茲國曾殺害漢朝校尉賴丹,沒有受到懲處,請求順路進攻龜茲。“ 漢宣帝沒有同意。大將軍霍光指示常惠根據實際情況,見機行事。 常惠與官兵五百人一同到達烏孫,返回時經過龜茲,調動龜茲西邊國家的軍隊二萬人,命令副使調動龜茲東邊國家的軍隊二萬人,烏孫軍隊七千人,從三麵進攻龜茲,軍隊還未交戰,常惠先派人指責龜茲此前殺害漢朝校尉賴丹。 龜茲王謝罪說:“那是我父王時誤聽貴族權臣姑翼的話造成的錯誤,我是無辜的。“ 常惠說:“既然如此,那就把姑翼抓來,我放了你。“ 龜茲王將姑翼逮捕,送交常惠,常惠殺死姑翼後回國。 元康二年,翁歸靡通過常惠上書漢宣帝,請求立其子元貴靡為嗣王,使他能繼續與漢朝公主通婚,與匈奴完全絕交,並以馬和騾各一千匹作為聘禮。 漢宣帝同意,便以解憂公主弟弟的女兒劉相夫為公主,派常惠為助手,持使節者共四名,護送劉相夫到敦煌。 還沒有出塞,便得知翁歸靡去世,烏孫的要員們共同依照原來的約定,立岑陬之子泥靡繼承昆彌之位,號稱狂王。 常惠上書:“請求讓劉相夫在敦煌等候,常惠驅馬到烏孫去,斥責他們不立元貴靡為昆彌,然後回來迎護劉相夫。“ 漢宣帝將此事交由大臣們討論,蕭望之認為:“烏孫動搖不定,難以結為盟友。解憂公主在烏孫四十多年,夫妻之情並不親密,邊境未能安寧,這已為事實所驗證。如今,劉相夫由於元貴靡沒有即位,故返回中原,不失信於夷狄,這是中原的大幸。如果劉相夫不止步,就會興起徭役,成為弊政的根源。“ 漢宣帝聽從其主張,將劉相夫召回。 起初,解憂公主的仆人馮嫽能寫隸書,明白事理,曾經攜帶符節充任公主的使者,到各城國進行賞賜,解憂公主很敬重她,稱她為馮夫人。 馮嫽嫁給了烏孫的右大將,右大將與烏就屠很親密,都護鄭吉派馮嫽勸烏就屠投降。 烏就屠害怕起來,說情願領有較小的稱號歸順漢朝。 漢宣帝命令烏就屠到常惠的駐地赤穀城,立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 後來,小昆彌烏就屠沒有將翕侯們管轄的人口如數歸還給大昆彌元貴靡,漢宣帝再派常惠率領三名校尉駐紮在赤穀,為大小昆彌劃分各自的人口和地界,大昆彌分得六萬多戶,小昆彌分得四萬多戶。 張安世少年時,靠父親張湯的地位出任郎官。 因為擅長書法而供職尚書臺,張安世記憶力出眾,皇上認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書令,調任光祿大夫。 正值左將軍上官桀父子及禦史大夫桑弘羊與燕王、蓋主謀反被殺,霍光由於朝中無舊臣,奏請任命張安世為右將軍、光祿勛,輔助自己。 張安世在任13年間,國家平安無事,任用賢士。 天子下詔書誇獎張安世的功績,封張安世為富平侯。 元平元年,漢昭帝駕崩,其侄子昌邑王劉賀被大司馬霍光擁立為帝。 漢宣帝初立,褒獎大臣,加封張安世一萬零六百戶,他的三個兒子張千秋、張延壽、張彭祖,都做了中郎將、侍中。 地節二年,大將軍霍光去世後數月,禦史大夫魏相密封奏書,推舉張安世出任大將軍一職,其子張延壽穩重厚道,出任光祿勛,兼領宿衛職務。 漢宣帝想用張安世父子。張安世聽說這事情,再三堅辭去大將軍一職。 漢宣帝不答應。幾天後,加拜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兼領尚書事。 幾個月後,罷除車騎將軍的屯兵,改為衛將軍,領兩宮衛尉,城門、北軍兵隸屬張安世管轄。 當時霍光之子霍禹為右將軍,皇上改任霍禹為大司馬,撤去右將軍的屯兵,用官號虛尊嘉賞,事實是剝奪霍禹的兵權。 一年多後,霍禹謀反,禍及宗族,張安世一向小心畏忌,十分擔憂,他的孫女張敬是霍氏外親族的妻子,應當連坐被誅,張安世的臉色瘦弱憔悴。 皇上看了很奇怪也憐惜,便問了左右侍從,於是赦免了張敬,以寬慰張安世。 張安世看到父子尊貴顯耀,心懷不安,替子張延壽請求外出補官,皇上任為北地太守。 一年多後,皇上可憐安世年老,又召張延壽為左曹太仆。 當初,安世兄張賀得寵於衛太子,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後來太子起兵失敗,賓客都被殺,張安世為張賀上書求情,張賀被免去死罪處以宮刑。 元康四年春,張安世有病,上疏歸還侯爵,乞求骸骨歸故裡。 漢宣帝希望張安世能好好養病,多輔佐自己幾年。 於是張安世又強起辦事,到秋季去世。 天子贈印綬,送來輕車甲士,謚號敬侯。賜塚地在杜縣束,挖上起塚,建祠堂。子延壽嗣爵位。 張安世因擅長書法而供職尚書,盡心盡力於職責,例行假日沒有外出過。 皇上巡視河東,曾經丟失三箱書,下詔詢問沒有人能知道,隻有張安世記住了那些書的內容,把書中的內容詳備地寫出來。 後來懸賞征求找到了那些書,用來校對沒有什麼遺漏的。 皇上認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書令,調任光祿大夫。 張安世還是個為官廉潔之人。 他曾舉薦一人為官,後來該人來向其道謝,張安世說自己是以為舉賢達能,乃是公事,豈能私謝,於是與之絕交。 有一位郎官功勞很大,卻沒有調升,自己去求張安世為他說話。 張安世對他說道:“你的功勞很大,皇上是知道的,作人臣子的,怎麼能自說長短處!“ 堅決不答應他。不久這位郎官果然升官了。 張安世謹慎周密,每次與皇帝商議大事,決定後,他總是稱病退出。等聽到皇帝頒布詔令後,再假裝大吃一驚,派人到丞相府去詢問。 所以即使是朝廷大臣,無人知道他曾參與此事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