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句話,在每個盛世陽光的普照下,都有數不清的陰影霾霾。 漢宣帝劉詢是一位中興之主,他在位時期勵精圖治,任用賢臣,開創了國力強盛、四夷賓服、經濟富庶、社會安定的治世局麵,被人們稱為“孝宣中興”。 不過,漢宣帝也犯了一些錯誤,其中一項舉措甚至為西漢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那麼,精明強乾的漢宣帝到底做錯了什麼事情? 他又為何會犯這樣的錯誤? 眾所周知,西漢的江山是被外戚王莽篡奪的,而漢宣帝的最大錯誤就是重用外戚! 西漢初年,曾經出現呂氏外戚專權的情況,後來的皇帝雖然也任用外戚,但都比較謹慎。 漢武帝雖然重用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人,但他們的權勢並沒有維持太久,衛青的子孫們甚至慘遭屠戮。 換句話說,在漢宣帝之前,外戚乾預政治的情況並不多見。 漢宣帝親政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外戚的地位更高。 享有的特權、賞賜也更多,而且更夠名正言順地乾預朝政,權勢甚至超越丞相。 史良娣是漢宣帝的祖母,史家的在宣帝時受到重用,四人被封為侯,其中史高官至大司馬車騎將軍,史丹官至左將軍。 王夫人是宣帝的母親,家中有兩人官至大司馬、丞相。 許皇後、王皇後的家人也受到了漢宣帝的重用。 漢宣帝不僅重用妻子的娘家人,還重用了祖母、母親的家人,所以在宣帝統治時期,外戚的權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許廣漢是許皇後的父親,他的新宅落成時,身為百官之首的丞相居然率領朝中大小官員親往祝賀。 無論是史家、王家,還是許家,這些外戚才能平庸,但卻得到了皇帝的重用,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第一個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漢宣帝在培植自己的力量! 漢宣帝自幼成長於民間,在朝中沒有什麼影響力,後被霍光擁立為皇帝。 漢宣帝對霍光十分敬畏,身邊的官員、侍從都是霍光的人,即使在霍光死後的一段時間裡也是這樣。 為了除掉霍氏集團,漢宣帝隻能依靠自己的親人,也就是這些外戚們,所以才對他們委以重任。 西漢前期,中官的地位很低,外戚們並不願意出任這些職務。 丞相的地位雖然尊貴,但與皇帝經常發生沖突。 特別是漢武帝時期,丞相田蚡推薦的官員過多,引發了漢武帝的不滿。 漢武帝為了削弱丞相的權力,開始設置中朝官,逐漸形成了“中朝決策,外朝執行”的政治格局。 漢武帝死後,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身份,執掌朝政,地位遠在丞相之上。 中朝官不僅地位尊貴,而且能夠出入宮廷,參與決策,且深受皇帝的信任,外戚們自然願意擔任這樣的官職。 從漢宣帝開始,中朝官一直由外戚來擔任,這樣一來,外戚的權勢迅速膨脹,權力越來越大。 漢宣帝死後,他的兒孫們延續了外戚擔任中朝官,輔佐朝政的習慣,最終導致漢朝江山易主。 漢匈自開戰以來,漢軍士卒加馬匹也總計死了十多萬,這裡麵的撫恤金,以及兵器輜重等水陸運輸費用,全是天文數字。 幾項下來,漢朝的國庫不僅空了,而且出現了大量財政赤字。 掌管經濟與財稅的大司農鄭當時,就傻了,因為他沒錢了,一分錢都沒了,但皇帝還要他再拿錢出來賞賜那些歸降的匈奴人以及立了軍功的將士,這可真要人命。 而我們知道,秦漢時的國庫與皇室財政是分開的,田租與人頭稅歸國庫,由大司農掌管;山川之稅、鹽鐵之利及其他商業稅則歸皇室財政,由少府掌管。 國庫不能用皇室的錢,皇室也不能動用國庫的錢(分開管也是為了限製皇帝亂花錢);之前打仗的費用與安置匈奴人的費用要國庫出,老鄭沒話說;可皇帝賞賜臣民的錢一般都是由皇室財政支出的,怎麼如今也要我國庫出啊,我是真沒錢了呀! 劉徹看著鄭當時笑了:不就是要你拿點錢出來嗎?哭什麼窮! 你來看朕怎麼弄錢吧,學著點兒。 武帝隨即下詔規定:允許百姓花錢贖罪與買官鬻爵。 他安排了一個新名目,叫武功爵,共分十一級,起初一級為十七萬錢,即黃金十七金,以上每增一級加兩萬,買到最高級需要三十七萬錢。 不同的級別有不同的政治待遇,有的可以減罪,有的可以免役,有的甚至可以優先出任政府官吏。 結果光這一項,武帝就凈賺黃金三十萬斤,不但填補了虧空,而且還有結餘。 劉徹,如果不去做皇帝,倒是個出色的生意人。 武功爵最低都要十七萬錢,而當時一個中產人家所有資產的總和也不過十萬錢,普通老百姓根本買不起爵。 隻有那些富商豪強才可以隨便買,想買多少買多少,於是在合法的錢權交易之下,富人有錢有勢肆無忌憚,窮人苦不堪言生不如死,於是他們隻剩了一條出路,從軍殺敵,建功立業! 秦朝之所以滅亡,其一大原因就是在統一六國後軍功爵兌現能力下降,秦軍將士回報劇減,因而忠誠度下降,天下一旦大亂,便獨立的獨立,投降的投降。 前車可鑒哪,所以漢武帝對立了軍功的漢軍將士,是從來不吝嗇的。 隻要你斬獲首虜數量足夠,你要錢給錢,要爵給爵,要官給官,劉徹從來眼睛不眨一下。 這對漢家熱血男兒,誘惑力實在太大了,所謂“寧為百夫長,不做一書生。” 隻要軍功,就能改變自己與家族的命運,每個人,不管他出身多麼卑賤,都有可能封侯,這是何等的榮耀與誘惑,相比於此,生死何足道哉! 來吧來吧,上陣殺敵吧,隻要殺的夠多,下一個封侯的就是你! 據史料統計,漢武帝時封侯總數為八十九人,其中將軍為侯者五十三人,匈奴及其他少數民族降漢封侯者二十九人,而其他非軍功封侯者隻有七人,隻占總數百分之八。 而且漢武帝時軍人的待遇也是最高的,每次大戰結束後就是狂歡般的賞錢、拜官與封爵,這些史書上都有連篇累牘的記錄。 漢武帝之後,朝廷更常以“將軍”、“大將軍”用作輔政者的加銜,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這與後世常用“大學士”作為輔政者的加銜。 所有這些,無異於最好的征軍廣告與激勵士氣宣傳語。 至此,衛霍用連番的大捷,劉徹用無數的金錢,引發了強漢民族空前的戰爭狂熱。 一時間,銳勇輕死之士充塞朝野,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華夏的每片土地上,處處尚武成風,民眾以從軍為樂事,軍人以騎射為炫耀,官員以允文允武為最高理想,將校以軍功封爵為莫大榮耀,就連六十歲的老郎中令李廣與四十歲的抄書員班超,都孜孜以求萬裡封侯事。 毋庸置疑,強漢,這是一個尚武色彩濃厚的軍國主義強國,這是一個生氣勃勃的大擴張時代。 在戰國末年頭曼單於之前,匈奴最早就是在漠北發展,其發源地位於今蒙古國杭愛山(燕然山)與肯特山(狼居胥山)之間的色格楞河上遊地區。 其實鬻爵製度在漢惠帝時就有,文景期間也一直延續,但漢武帝賣得最廣,也賣得最貴。 當然,文景皇帝賣的爵大多隻是個榮譽頭銜,在經濟層麵更多像是一種風險低又保值的金融產品,隻可以免稅免役除罪罷了,其性質略如錢穆先生說的公債,雖有提升國家財政流動性的因素,但主要目的還是提升國民對朝廷的支持度。 而漢武帝賣的爵位還可以當官,官位可到秩六百石。 這就不僅是國債期權了,這就似乎恢復到了秦帝國的戰時經濟——政府通過爵位賣掉一部分“股份”,從而在短時間內獲取發動對外戰爭的巨大人力財力資源(秦主要是人力,漢主要是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