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部:妖孽宮廷 第二十八章 王政君的侄兒:王莽(1 / 1)

俗話說:頭發長、見識短。   王政君已經嫁了人了,但總想法設法的給娘家撈點好處,這是農村婦女都會有的情懷。   這種女人的目光,總是汲汲於一點蠅頭小利,看能不能給娘家多拿一尺布,多抓一把米。   至於丈夫的事業、夫家的安危,她們的大腦真的理解不了這麼多東西。   所以,直到最後,自己的侄兒王莽篡位了,她才突然發現:自己的思想完全錯了!   中國汗青上的窩囊廢天子不少,但是窩囊成劉驁這個樣子的,還真是少之又少—他痛愛趙飛燕姐妹,對趙氏姐妹百依百順,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絕對五好丈夫。   趙氏姐妹不克不及生養,劉驁與另外女人偷吃禁果生的孩子,都被趙氏姐妹逐一害去世。   劉驁不敢惹趙氏姐妹,最得當出頭具名救孩子的,應該是孩子的奶奶王政君。   可稀罕的是,兒子的後宮亂成一鍋粥,王政君也不聞不問,約莫從來不知道有幾個被抹殺在搖籃裡的孫子。   王政君對外家人始終沒忘記提升,在她的密切眷注下,她的侄子、外甥不停封侯,王家一門五將十侯,成為西漢汗青上除劉氏皇族以外,擁有侯爵最多的家屬。   王氏子弟競相奢侈,家中亭臺樓閣,壯觀巍峨,舞女歌兒,成百上千。   王氏子弟鬥雞走狗,無所不為。   某年炎天,王政君的弟弟王商病了,成帝去探病,隻見王商府中一泓凈水,水上一隻裝飾華麗的船,掛著美麗帷幕,王商正躺在船上納涼。   成帝稀罕水是從那邊來的,一探詢探望,原來是王商鑿穿長安城的城墻,從城外引進來的。   成帝有些末路怒,但對方是他娘舅,輩分比他高,而他又脆弱,總以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氣了一陣子,也沒有追究。   綏和二年的某天早上,44歲的成帝劉驁一頭栽倒在趙合德的床上,斷氣身亡。   王政君這次是未亡人去世了兒—沒指望了。   劉驁早知道本身不大概有兒子,一年前,在娘舅王根保舉下,他立定陶王劉康之子劉欣為皇太子。   劉驁駕崩,劉欣欣欣然承繼了皇位,他便是漢哀帝。   追隨劉欣進入長安的,另有他的母親丁姬和祖母定陶太後。   定陶太後不是別人,便是當年的元帝寵妃傅昭儀。   傅昭儀“為人有材略,善事人”,是小我私家精。   漢元帝劉奭病重時,王政君和太子都見不上天子一壁,隻有她守在天子病榻前,要是不是劉奭去世得早,她很大概把王政君由皇後位上擠下去了。   劉奭去世後,傅昭儀隨著兒子劉康脫離國都,到定陶王府居住。   劉康早亡,傅昭儀就把孫子劉欣牢牢控製住。   劉欣可以大概被指定為皇位承繼人,一半緣故原由是他智慧聰明,成帝稽核評定為頭等;另一半緣故原由便是他祖母用款項鋪路,給他買通了兩個要害人物—王根和趙昭儀。   可以說,沒有傅昭儀,就沒有劉欣的帝位。   劉欣是著名的同性戀天子兼昏君。   剛開始他並不昏,相反,還很智慧,成帝觀察他詩書,他對答如流。   他繼位時18歲,年輕氣盛,很想有所作為,但他很快發明,不是他想有所作為就能有所作為。   皇宮裡除了他這個天子,另有四個太後,打麻將能湊一桌。   王政君、傅昭儀、趙飛燕、丁姬,這四位太後對天子的控製權明爭冷戰。   太皇太後王政君有巨大的外家權勢,皇太後趙飛燕不甘大權旁落,煽動天子強大傅家、丁家權勢,以反抗王氏團體。   劉欣大封祖母傅家,傅太後的兄弟侄子封侯的有六人,封大司馬的兩人,九卿六人,侍中等十幾人。   傅太後當年沒把王政君擠倒,現在終於把王政君和王氏團體擠一邊去了。   有孫子做背景,傅太後對斷子絕孫的王政君已經輕視,跟王政君語言時,直呼為“老嫗”,王政君隻能忍氣吞聲。   劉欣剛開始對祖母百依百順,但隨著年事增長,徐徐不甘願寧可受祖母控製,祖孫兩人開始鬧別扭。   傅太後為牢固傅家職位地方,把外家侄女傅小姐塞到劉欣後宮裡,劉欣固然封她為皇後,內心卻不喜好。   他喜好的是一個綺年玉貌的男子—董賢。   劉欣愛董賢愛得神魂顛倒,他的猖獗活動讓人信賴,同性吸引偶然可以淩駕異性。   他把董賢和他的老婆、妹妹都接到皇宮裡,封董賢妹妹為昭儀,封董賢為大司馬、高安侯,為董賢建起奢華府第,賞給董賢地皮數十萬畝,錢恒河沙數,他以為這還不敷以表達他對董賢的愛,乃至想把皇位禪讓給董賢。   他還在本身陵墓的閣下為董賢修了一座陵墓,以便生同枕席去世同穴。   約莫上天以為這個巨細夥子已經猖獗得不像話了,不克不及讓他再鬧下去,於是就把他領走了。   劉欣在位七年,去世時24歲。   得知哀帝劉欣駕崩的消息,王政君第臨時間突入天子寢宮,收走傳國印璽。   哀帝去世一年前,他的祖母傅太後已經去世了,生母丁太後之前也去世了,宮裡就剩了兩個太後—王政君和趙飛燕,孤身一人的趙飛燕固然無力與王政君競爭。   王政君把她的侄子王莽又召返來,任命為大司馬,王氏家屬重新掌權,權貴了沒幾年的傅氏家屬、丁氏家屬、董氏家屬全部消滅。   看來一小我私家能不克不及笑到末了,智慧不緊張,美麗不緊張,老天照顧最緊張。   傅太後得意洋洋呼王政君為老嫗的時間,怎麼會想到她20歲的孫子劉欣居然沒活過一個70歲的老婦人?   哀帝去世了,誰做皇位承繼人呢?   大司馬王莽在皇室成員中挑挑揀揀,選中了元帝的孫子劉箕子。   漢平帝劉箕子,臺甫劉衎,登基時是個九歲小孩兒,什麼也不懂,朝政都聽王莽擺設。   劉箕子12歲時,王莽把本身15歲的女兒送進宮去,硬塞給劉箕子做了皇後。   劉箕子一每天長大,逐步明確道理,常常言語中流暴露對王莽專權的不滿,不久,他就去世了,有說病去世的,也有說讓王莽毒去世的。   平帝駕崩時14歲,放在本日,照舊個初中在校生。   皇位再次空缺。   王莽又挑挑揀揀,挑選了廣戚侯劉顯的兒子劉嬰做皇位承繼人。   劉嬰才兩歲,王莽決定本身擔當“假天子”,取代天子處理朝政。   王政君固然大哥昏聵,但當王莽派王舜向她索要傳國玉璽時,她照舊了解到了侄子的狼子野心。   她訶斥道:“你們受漢家的恩惠,才有本日的繁華繁華,怎麼現在不知恩義,豬狗不如?你們想當天子,就本身刻個印璽,不要用這不祥之物,我是漢家老未亡人,不定哪天就去世了,我要用這個印璽給我陪葬。”   王政君邊說邊哭,閣下的宮女隨從都隨著垂淚。   王舜也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哭了半天,說:“王莽非要玉璽不可,太後您能抗著不給他嗎?”   王政君聽了這話,哭得更痛,養虎為患,現在自食其果了。   她把玉璽往地上一擲,哭道:“我老了,你們就等著滅族吧!”   王莽在“假天子”位上過分了一段時間後,欺壓劉嬰禪位給他,改元新朝。   這個姑媽怎麼處理,成為他頭疼的事變。   老太太年近80,沒幾天活頭了,犯不上跟她鬧別扭,最好是上個尊號,把她養起來,等她壽終正寢。   王莽給王政君上的尊號是新室文母太皇太後。   王莽篡位以後,王政君的內心被愧疚占據,固然王莽盡力討好她,她也煩懣樂。   王莽為討好王政君,拆失漢元帝的宗廟,為王政君建了座生祠,稱為長命宮。   建成之日,他大擺酒宴,約請姑媽去赴宴。   王政君看到她的廟堂金碧光輝,丈夫的宗廟卻被拆得亂七八糟,不禁潸然淚下,她說:“宗廟都有神靈庇佑,我怎麼能在先帝的宗廟上麵飲酒作樂!”   生命的末了韶光,王政君生存在愧疚、自責和對往昔韶光的吊唁中,她讓她的宮人都穿漢朝衣飾,過漢朝節日。   王莽以為姑母橫豎將近入土了,懶得和她計算。王政君去世於新莽五年,遺願與元帝合葬。   這個願望沒完全實現,王莽固然把她葬在元帝陵墓閣下,卻在中心挖了道深溝,把兩座陵墓離隔了。   王政君去世後十年,她侄子王莽被殺去世,短命的新王朝消滅,顛末一番巨大社會動蕩,劉氏子孫重新掌握政權,東漢開始。   王莽為了繼續獲取民心,先是建言應該首先對諸侯王和功臣後裔大加封賞,然後封賞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從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   建言太後王政君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   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隻吃素食,不用酒肉。   公元2年,全國大旱,並發蝗災,受災最嚴重的青州百姓流亡。   在王莽帶頭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民。   災區普遍減收租稅,災民得到充分撫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銷,改為安民縣,用以安置災民。   連長安城中也為災民建了一千套住宅。   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於是上表贊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聖人相比。   由於漢末以來,政治腐敗,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盤剝,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並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   王莽執政以來,為了獲取民心,雖然采取了一係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但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認為天下要恢復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   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後,企圖通過復古西周時代的周禮製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製度開始推行新政。   王莽掌權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擁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對。   王莽進京時曾召請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為國師,被孔休杜門謝絕。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在當時遍布全國的起義軍中,有兩支最大的隊伍,成為農民起義的主流,這就是南方的綠林軍和北方的赤眉軍。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出現,由於王莽改製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蕩,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   因此,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及綠林大規模的反抗。   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   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臺,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餘人。   守城的王邑日夜搏鬥,部下死傷略盡,也退至漸臺。   這時,他的兒子、侍中王睦正想脫掉官服逃命。   王邑將他喝住,父子倆一起守著王莽。   最後隨從王莽的千餘人全部戰死或者被殺。   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問杜吳王莽的屍身在哪,杜吳告訴他在室中西北陬間。   公賓就斬了王莽的首級,懸於宛市之中,數十個軍士爭相殺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屍體。   百姓們聽說王莽的首級在宛市。   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後來歷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遭大火,遂被焚毀。   王莽改製期間出臺的一些政策違背了客觀規律。   改革過急過速,容易采取一些過頭的政策措施而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