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琛坐在馬車裡,與看起來英姿勃發的鐵雁姑娘相對而坐,在安靜狀態下,鐵雁姑娘看起來還是很清冷淡遠的,很像江湖俠客。 兩人的聊天再次陷入尷尬的沉默,賈琛有不好意思問鐵雁姑娘,她的主人到底有什麼喜好,問了估計她也不會回答。 從出發的時候算起,約莫過了一個時辰,賈琛根據自己在腦子裡標記的地圖,現在馬車已經抵達了神京外城的西北方向。 這裡有一條環境優美的後溪河,沿著河岸,在柳樹奇石掩映之間,坐落著皇家的夏季行宮,以及皇族弟子的開辟的別院。 突然,行駛中的馬車停了下來。 鐵雁姑娘走出馬車車廂,看見前麵迎麵攔著幾匹駿馬。 最前頭的馬上坐著一個20來歲的富貴公子,身著錦緞常服,頭戴束發金冠,長臉、濃眉,身材健碩,看起來很英武。 他的身後跟著幾個侍衛打扮的青年,腰間懸著佩刀,眼神狠厲,一看就是好手。 看著這架勢,鐵雁姑娘趕緊躬身作揖,恭敬道: “鐵雁見過秦王殿下!不知殿下攔下我主人馬車,有什麼指教?” 那馬背上的秦王殿下嗬嗬一笑,淡然道: “也沒有別的事,就是想請問,這馬車上坐的可是賈琛,賈潤貞。” 鐵雁沉吟片刻,還是決定不撒謊,畢竟這秦王殿下敢攔下馬車,多半已經有了準確的情報,若是撒謊被發現,反而讓自己和主人都下不來臺。 她點頭道:“回稟殿下,馬車上正是賈潤貞,我家主人邀請他去別院做客。” 秦王嗬嗬笑道:“是賈潤貞便好,本王也有心邀請他一敘。” 鐵雁姑娘拱手道:“殿下,此事,還是要講一個先來後到吧,是我家主人先邀請的。” 秦王殿下濃眉一挑,肅然道:“本王自然知曉,你家主人確實是有錢的主,出手就送那樣的宅子,自然近水樓臺先得月。不過嘛,本王既然來了,就不可能空手而歸。” 他這麼一說,跟在他身後的幾個侍衛輕夾馬腹,從左右兩側圍住了馬車。 待圍困的局麵形成,秦王殿下才淡淡笑道:“鐵雁,你回去告訴你家主人,待賈潤貞與本王敘話之後,自然回放他離開去見你家主人。” 鐵雁姑娘一手虛握腰間的佩劍,環視四周,然後輕輕嘆氣,恭敬道:“那我便去回稟主人,還請殿下借一匹馬。” 秦王殿下端坐在馬上,帶著上位者的威儀,朝左右使了個眼色,隨即有侍衛下馬,把自己的馬送給了鐵雁。 鐵雁縱身一躍,騎馬離開。 秦王看著她離開的背影,朗聲道:“告訴你主人,今日之事,以後再向她賠罪!” 賈琛坐在馬車裡,對通過精準的五感清晰的知道馬車外的情況,隻是內心中有些納悶。 自己一夜之間變成如此的香餑餑了嗎?昨晚見了皇上和太上皇,現在似乎又有兩個皇家子弟在爭著要見自己。 這兩天,賈琛也主動搜集了朝堂的情報。 今日,在許牧林和楊山柏的幫助下,賈琛已經基本理清了當前朝堂的各個主要勢力。 朝堂上,風頭最盛的自然是東林黨、太皇黨、帝黨三個主要的勢力。 東林黨因東林書院而得名,他們在皇上的登基過程中出過力,現在在朝堂上的人數最多。 光是內閣中,就有三個東林黨成員,朝堂二品以上的大員,將近一半都是東林黨的成員,或者與東林黨關係密切。 而且他們多從江浙一代起家,經濟富裕,開辦了不少的學院、講堂、京報、會館,在朝野中可以掀起一波輿論風潮。 說白一點,就是既有人,又有錢,還有話語權。有如此勢力,難怪能成為朝野第一勢力。 支持皇上的勢力被稱為“帝黨”,雖然大家都知道皇上代表將來,不過出於各種利益考慮,目前真正屬於帝黨的人數並不多。 這一方麵是現在太上皇依然主導政權,皇上在很多事上都無法做主。 另一方麵則是皇上的性格過於刻薄寡恩,有功不一定重賞,有過一定重罰。 對於完全支持自己的“帝黨”成員也是如此,這麼幾回下來,願意真心當帝黨的人也就少了。 目前,公認屬於“帝黨”的成員大致有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劉承宗,史家的忠靖侯史鼎,以及皇上的弟弟、原劇情中最後讓榮、寧二府抄家的忠順親王等數人。 支持太上皇的太皇黨,大部分是文官集團中看不慣東林黨的文官,包括原來的齊黨、楚黨之類的勢力。 四王八公十二侯的功勛世家們因為以前支持過戾太子,皇上故意疏遠他們,所以他們絕大部目前都依附於太上皇。 而皇子方麵,由於二皇子早夭,目前成年王子中勢力最強便是陛下長子秦王和三子吳王。 秦王張霆是嫡長子,長得英武不凡,也長於武藝,這些本來都是好事,但是因為有前戾太子之鑒,倒讓這些都變成了負資產。 因為他不論從性格氣質還是愛好,都是很像此前的戾太子,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這也讓在朝堂中遭受了許多非議。 他自己也對能否立為太子,也很有危機感。 與秦王相對的是皇上的三子,吳王張霖,據說生得文質彬彬,更像是一個書生,他個人也喜歡舞文弄墨,因此與文官們的關係更好。 巧合地是,皇上也是太上皇的第三子,在登基之前也是文質彬彬,不爭不搶。 這就讓許多人產生了遐想,圍繞著吳王身邊,也形成了一批勢力。 除此之外,皇上的妹妹、長公主、思柔公主也在朝堂上有著特殊的影響力。 思柔公主張疏影,她的前夫蘇騰為京營下屬神機營統領,在戾太子之亂中為保護太上皇和皇上立下大功,自己也在戰亂中身受重傷,不治而亡。 當時太上皇重病,戾太子一黨的進攻又急,長公主審時度勢,跪求重病中的父皇,在倉促中立守在身邊盡孝的三皇子為新帝,絕了戾太子一黨的指望。 這正是這一舉動,讓跟在戾太子身邊的文武大員感到大勢已去,於是很快分崩離析。 戾太子之亂平定之後,也有一些從龍之臣向剛剛登基的皇上建議,說太上皇在導致戾太子之亂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最好趁太上皇重病,將他移居宮城之外的行宮別居,實際就是圈禁。 當時又是思柔公主穿著喪服向陛下哭諫,說現在不得已造成了兄弟手足相殘,若再圈禁重病的太上皇,皇上也會落得個不孝之名。 陛下原非太子,本就是因注重孝道,一直守在重病的父皇身邊才得以登基為皇帝,更不應該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