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新華社公眾號的文章“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感覺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在這裡用自己四十幾年糊粥,豆沫菜,大蔥蘸醬卷煎餅的經驗談一下對這個題目的理解。旨在拋磚引玉而已。 人生而為人,根據馬斯洛的觀點,首先希望滿足生存需求和生理需求,這是第一層次,是基礎。 其中生存需求是最基礎。要滿足此需求,就必須“有事做”。 根據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原則,有事做,就能分配到合理的經濟基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生存需求,就有了立足之地,就可以談論上層建築等其他內容了。 這個可以理解為人的安全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即馬斯洛的第二層次安全需求得到了滿足。 與此同時,成就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 即有事做裡麵可以理解為包含了物質收獲和精神收獲兩部分內容。 有事做,得到了物質報酬,是為物質收獲。 另外,有事做可理解為幫助了別人,成就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成就感是為精神層麵的收獲。 “有人愛”可視為精神層麵的收獲。 因為有事做,也許再加上“我愛了人”,現在收獲了“有人愛”。 這個可以理解為馬斯洛的第三和第四層次即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滿足。 有人愛的第一方麵,親情,天然的美好生活的基礎。 沒有親情,我們不會來到這個世界。 所謂血濃於水,親情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是我們一切事情的根基所在。 有人愛的第二方麵,愛情,最好的生活狀態的標配之一。 愛情能激發靈感,引領未來,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和調味劑,缺之不可。 有人愛的第三方麵,友情。 人之初,性本孤。 人在本質上是孤獨的,在一般意義上,人又是討厭孤獨的,所以朋友是必須的。 朋友有何用?正如陳果所言,朋友是無用的。 這個無用可能指的是功利價值,其實朋友的價值在於陪伴,戰勝孤獨,抱團取暖。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於迷茫時指點迷津,在於啟發靈感,在於關鍵時刻的提醒。 有人愛是精神層麵的獲得,是不可或缺的,因人作為萬物之靈,總是要有點精神的。 有所期待是麵向未來。人作為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能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動物,與其他動物的一個本質區別在於人的思維的復雜性,高等性。 人的欲望是無窮的,這也是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源動力之一。 欲望可視為需要,有了“有事做”與“有人愛”,就有了從需要變為需求的一定基礎,人就有了期待,這個是水到渠成,是自然而言的情感流露,是功到自然成的順理成章。 人生的魅力在於未來,在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在於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最近在攀登讀書上聽了一些書,感覺收獲挺多的。 人生的魅力在於有限性,試想如果人生是無限的,第一感覺是太美了。 可轉念一想,現在的很多理論,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理念就需要推翻,人生的魅力就會改變,人生就不會有緊迫感。 人生的有限性作為一個假定而不是假設進入我們的生活,當然這也是規律使然,也由不得我們自由選擇。 我們生活於大自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萬類藍天競自由。 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中國,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我們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正在向小康生活邁進,我們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期待,國家有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夢想,這是我們人的天性使然。 我們都喜歡小驚喜,小浪漫,小確幸,小改變,很少有人喜歡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生活。 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從哲學意義上來講,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 因為有人愛,給了我們無窮動力,我們要把事情做好,精益求精,永無止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期待如果實現,則我們獲得了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 如果期待在一定期限內沒有實現,那至少我們獲得了在期待中的快樂和精神收獲。 期待必不可少,其作為理論指導,作為行動綱領,引領我們努力奮鬥,直到永遠! 期待引領我們去努力做好事情,旨在追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第五層次,即最高層次“自我實現”。 每個人的小夢想實現了,我們國家的中國夢當然就是自然而然,我們要努力搭載中國夢這個特快和諧號,全情投入,把事情做好,爭取有人愛,爭取實現所有期待!
第一十三章 人生最好的生活狀態是什麼(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