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穀位於美利堅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經過聖克拉拉至聖何塞近50公裡的一條狹長穀地。
因此,它的名字裡麵帶個“穀”字。
當然,在地圖上你是找不到“矽穀”這個名字的,它隻是一個區域的別名。
矽穀早期以矽芯片的設計與製造著稱。
八十年代末。
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機構紛紛出現,在客觀上已經成為了美利堅高新技術的搖籃。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矽穀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半導體工業聚集區的代名詞,也是世界最知名的電子工業集中地。
在美利堅,大學的對於科研的參與度非常之高,有相當一部分的科研技術都誕生於大學實驗室。
矽穀的主要區位特點,就是附近擁有雄厚科研力量的頂尖大學。
其中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州大學其它幾所校區和聖塔克拉拉大學等。
除此之外。
矽穀還吸引了全球最優秀的技術人才,聚集了美利堅超過六成的風投資本。
尤其是在80年代,蘋果公司上市以後,上萬家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般集中在這裡,時刻都在湧現著全球最偉大的創意!
同樣,這裡也是無數科技愛好者的朝聖地!
“我們是新經濟的基石、繁榮的搖籃、所有其它國家效彷的標桿、資本主義最純粹的表現。”
這句出自矽穀風險投資掌門人約翰·杜爾的評價,恰如其分的展現了矽穀在現代科技與經濟版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正是因為如此,陳偉東才決定,隻要有機會,就一定要來這裡看看。
我們不能道聽途說別人,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
隻有親眼所見,才能做出最客觀的評價。
同時,我們也需要鏡子,知道別人的長處,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奮發圖強,力爭上遊。
美利堅西海岸。
一輛征服者商務車,在一棵大樹前緩緩停了下來。
隨後,幾位年輕人陸續從上麵跳了下來。
抬起右手遮擋烈日,望著遠處灰色的柏油馬路,低矮的歐式建築群,門口停放著幾輛有些老舊的福特皮卡車,李雲等人的臉上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陳總,來之前你還說這裡是全美利堅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區,怎麼就這?我看和華南市也沒什麼區別啊,甚至還不如。”
他們在路上,聽完了陳偉東講述的矽穀發展史,都懷揣著忐忑謙虛的心態,想要見識一下這個全美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區。
結果,眼前的一幕卻讓他們大失所望。
“他們的工業區在南部地區,這裡隻是那些公司的辦公地址而已。”
陳偉東深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望著遠處稀疏的人影解釋道。
“哎,這麼小的公司,我們國內也有一大堆啊。”
向少華望著遠處的小木屋,覺得米國人所謂的高新技術也不過如此。
看他的態度,顯然是把這裡的公司,當成和國內皮包公司一樣的類型了。
陳偉東笑了笑,解釋道:“矽穀到處是經濟奇跡和一夜致富的人,你們不要小看這些小房子,有很多世界知名的大企業,都是從這種小房子的車庫中誕生的,例如:惠普、蘋果、穀歌等等....”
矽穀之所以聞名天下,不是因為它多麼能賺錢,而是因為他的“顛覆性創新”能力。
普通的創新是在同一條賽道上,向前跨一步,而矽穀的創新能力,則是開辟出一條新的賽道,並且吸引更多的用戶和企業加入其中,逐漸成為主流賽道,而舊賽道則逐步荒廢。
比如1981年索尼推出數碼相機,並最終代替膠卷相機,成為了市場主流,這就是一種顛覆性創新。
而涉及各行各業,能夠讓人類科技樹的生長方向發生偏移的創新,就被稱之為“科技革命”。
很顯然,這種創新要比普通創新難的多。
而且,很多時候是可遇不可求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矽穀的本事,就在於把偶然,變成一種大概率事件。
從以太網、圖形用戶界麵,再到個人電腦,互聯網.....等等,矽穀持續性的誕生了“顛覆性創新”。
不斷孵化出了能夠開辟新賽道,引領時代的企業。
這才是矽穀最厲害的地方。
陳偉東一邊說著矽穀的核心理念,一邊向不遠處的木質獨立屋走去,幾人三五成群,又是亞洲人的麵孔。
吸引了不少路人的頻頻側目。
就在這時,他們身後響起了一道陌生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