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黑火(1 / 1)

玩盞 山邊的海 1878 字 8個月前

黑火?黑燈瞎火?   不是,這裡的黑火說的是窯燒壞了,成品率太低,沒有或者很少有成品、全品。   在建陽,燒窯的師傅有上萬人,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窯神眷顧,窯窯出精品、窯窯出窯寶。   但是現實是很慘烈的。行內有一句話,叫做“一窯生、一窯死,一窯生不如死”。如果不小心黑火了,那麼一窯的胚、一窯的柴、一窯的希望和寄托,瞬間化為次品化為碎片。   建盞燒製,其實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要經過選瓷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13道工序。   一是選土、選礦。建盞的釉料、胎土都需含鐵量高。選擇水吉當地含鐵量較高的黏土,降瓷礦取回後露天堆放,使其風化。   二是碎土。將配製好的泥料、釉料裝入機碓或者水碓中進行粉碎處理。   三是淘洗過濾。泥料或釉料的粗細程度要適中。泥料過篩後入漿池,釉料則過篩後入釉池。   四是陳腐。將過濾厚德泥料放置在陰暗密閉的室內,維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再儲存一段時間,通常陳腐時間越長越好,這樣可以提高胚體的強度,增強可塑性,減少變形。   五是揉泥練泥。練泥揉泥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去除黏土中的空氣和雜質,使泥料致密,濕度均勻,利於成形,同時防止後期製作時的乾燥、開裂。   六是拉胚。將揉泥後的泥塊放置在轉動的輪盤上,用手預先拉出計劃的器型,這一步對匠人的手藝要求極高,器型好好壞關鍵就在這一步。   七是修坯。傳統建盞器形的主流修足方式為淺圈足,圈足的底座部分和內圈都需要以修刀修出。   八是素燒。素燒的“素”就是未上釉的意思。將未上釉的裸坯以較低的溫度預熱一遍,能增加坯體的機械強度,也能事先剔除一部分易裂、易碎的素坯。   九是配釉。建盞上色的釉水也是取自當地山穀中,俗稱“釉庫“的釉料。這種釉料含鐵量較高,含磷較多,采回的釉土中還需要混以草木灰,以増加釉中鈣的含量。這些釉料成分復雜,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本身就帶有不同的顏色。同一元素不同化合價的鐵離子對呈色也有顯著的影響,這就直接導致了同一釉水不同釉色的生成。   十是上釉。建盞工藝的一大特點就是施半釉。宋代束口盞會特意修一條止釉線,便於把控施釉範圍。上釉也需要手熟,不可太薄,薄則結晶生長餘地小,難出精品,太厚就容易粘底。   十一是裝窯。裝窯時,電窯通常在胎底墊氧化鋁粉防粘,龍窯則以匣缽分裝。   十二是焙燒。宋代建窯以依山而建的長龍窯燒盞。現代工藝師多以電窯燒盞。燒製時需保持高溫與良好的還原氣氛。電窯本身並不能自動保持還原氣氛,還原需要人工投鬆油柴控製。   建盞燒製,工夫更多在於窯內,如果還原的時機、程度、次數未掌握好,就燒不出想要的釉色。入窯後,師傅必須集中精力,仔細把控還原程度,不能長時間離開窯爐。一般燒窯的時候,師傅和徒弟們會整夜守護,通宵達旦。   十三是出窯。出窯後,因建盞工藝種種限製,每窯都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瑕疵品、次品,須就地處理。質檢合格的產品才會出廠。   所以當開窯開出精品時,燒窯師傅、直播播主和手機前麵的粉絲們都會歡呼雀躍,不妄辛苦一場。   我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開窯連續幾個匣缽都是次品,主播無語,助理小姐姐在偷偷抹淚,搬運匣缽和品檢的小哥哥神情呆滯,直播間鴉雀無聲。大家知道,這一窯黑火了。   這就意味著,無數人近乎半個月的辛苦都付之一炬,付之東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