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器物,像人一樣,玉樹臨風還是臃臃腫腫,身材很重要!器型就是瓷器的身材。 不同窯口,不同的瓷器,器型既相似,又有各自的特點。 建盞,產自古建州建窯(今NP市建陽區水吉鎮),故稱為建盞。創燒於五代末,興盛於兩宋,為當時皇家禦用,元代中後期趨於哀落,明清時期停燒,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宋代重文抑武,文化極度繁榮,文人生活情趣和皇室對文化的喜愛,對建盞的繁榮和發展營造了極其適宜的大環境。建盞,因鬥茶而生。宋代初期建盞的出現,反映出宋代品茶藝術對茶具的講究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在宋朝君主、高官的帶領下,宋代人酷愛點茶、鬥茶,高朋滿座之時,除以詩文唱和之外,常以鬥茶為樂,鬥茶首選茶器,就是建盞。建盞成為宋代最受推崇的茶器,離不開它的藝術性、功能性、稀缺性。 好的建盞大都為皇室貴族使用,但並不妨礙它在民間的流行。上有所愛,下必效之。隨著建盞的興盛,建盞的器型也是多種多樣。根據存世的建盞,按照口沿特點,一般不外乎有束口、敞口、撇口、斂口四大類,每類還有大、中、小之分。大型的器型口徑在15cm以上,中型的口徑在11cm-15cm之間,小型的口徑在11cm以下。 上世紀70/80年代,建盞復興,當代人根據老盞資料,研究復原建盞,從器型、釉麵、燒製過程等方麵探尋,試圖回歸歷史的本真。今天大家常見到的新盞,就是復興的產物。 前人燒盞,目光聚焦於盞。今人造盞,目標就是掙錢。有些人大談特談傳統復興,建盞技藝傳承,其目的也不過是通過造勢,抬高身價,大賺其錢而已。以及斷代的技藝,要說傳承也就是40年的時間。 同樣是器型,老盞的美處處能看出匠人的匠心。而現代人的器型,少有精益求精的追求。自封的拉胚小王子、復古第一人,他們的盞器型根本看不出宋盞氣韻。機製胚、代工胚,景德鎮的拉胚工人替新盞燒製者完成了太多的工作。胚都不會拉,談什麼復興和傳承? 現在復興的建盞,到底是不是與宋盞一脈相承?到底是不是100%還原了古人建盞燒製的全部?這個問題無法回答。畢竟它已經斷代了幾百年(有人考證,建盞徹底從人們視野消失最晚也隻能追溯到明代)。 因為無論從器型上看、口徑上看、釉麵上看,老盞與新盞確實像是兩條路上跑的車,一輛是馬車,一輛是牛車。路不一樣,馬和牛也不一樣。甚至有人提出: 現代的復興建盞有可能和宋代的建盞完完全全就不是一回事!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不僅僅是復興大業的挫折,更對現代數十萬人建盞從業者以及更多建盞愛好者是一個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