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落腳小山寨,建設磚瓦房(1 / 1)

明朝對雲貴地區的政策是土司製度,大概意思就是如果這些地方的地方勢力能夠承認明朝的統治,就直接冊封他們為當地的官員,並給予極高的自治權,而且收取的賦稅極低。   當時雲貴地區人口占全國的4%(而且當時很多少數民族人口並未納入統計),但是賦稅隻占全國的0.5%。   貴州此時的漢族人口還很少,前世直至萬歷年間,戶籍人口才五十萬左右,此時大概隻有不到三十萬人,此外,還有苗族、布依族、彝族、侗族、瑤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總人口一百多萬。(是的,這時候的雲貴地區,漢族才是少數民族)   此時的漢族人,主要聚集在貴陽府以及幾個軍屯衛所。而貴州的其他地方,則由大大小小的土司管理,其中最有實力的包括思州田氏,播州楊氏,水西安氏和水東宋氏。這四家的勢力範圍占據當時貴州省一大半的領土和約一半的人口,實力強勁。   朱高煦前世對於這裡的情況隻知道一點皮毛,所以在來之前就專門找熟悉此地的官員了解了一下這裡的情況。這裡的復雜程度超出想象,朱高煦也是用了很長時間才把這裡的情況捋了個大概。   這四大土司中,水西安氏和水東宋氏可以歸為官方勢力,分別世襲貴州宣慰使和貴州宣慰使司同知。(明朝少數民族地區自治官員的正職和副職)而思州田氏和播州楊氏可以歸為地方勢力。   朱高煦讓朝廷派遣的官員們繼續去雲南,並帶上了給沐晟的禮物和信件,一套黑鐵全身甲,一支黑鐵長槍,一把黑鐵大刀,一柄黑鐵長劍。自己則帶百姓暫時留了下來。   朱高煦選擇貴陽為第一個落腳點的原因是,這裡的水西安氏和水東宋氏都對明朝比較友善。   朱高煦他們到達的當天,早已得到消息的安氏和宋氏熱情的接待了他們。當然,朱高煦明白,除了示好之外,他們更重要的要試探朱高煦對他們的態度。   對此,朱高煦心知肚明,當場向他們做出三點承諾:一是不會乾涉他們的統治地位和民族政策,二是漢王府不會向他們收取任何賦稅,三是漢王府未來會開放貿易市場,而且保證對漢族和其他各民族一視同仁,不搞雙重標準。   之後,朱高煦用三萬兩白銀,外加十把黑刀的價格,購買了鴨池河東南、貓跳河西岸的一片丘陵地區(現在的貴陽清鎮市清鎮西站附近區域)。   當時的貴州一共就一百多萬人,是真正的地廣人稀,沒有人能意識到,這一小片地區,未來能有多麼大的能量。   要知道,這個價格可是超過了萬歷年間貴州賦稅最高時整整一年的賦稅,而且是把所有糧米絹鈔等等賦稅全部換算成白銀後的數額。   貴州宣慰使安的和同知宋斌笑得合不攏嘴,心裡說這個漢王殿下真的是人傻錢多。然後他們主動承擔了所有手續工作,第二天便把全部文書送到了朱高煦的手裡。   朱高煦選擇這個地方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這個地方本身地勢較高,不會受到山洪的影響;這個地方東西北三麵都有水源,未來的生活和生產用水都很方便。   這個地方,向西北越過鴨池河就是水西安氏的地盤,向東南,過了百花湖,就是水東宋氏的核心城鎮(是的,貴陽市目前還是個城鎮),而向南走幾十裡,就是威清衛的軍屯駐地,再走幾十裡,是平壩衛的軍屯駐地,這些未來將成提供很大的消費能力。   這些天,朱高煦一行一萬多人,都住在臨時營地中,還好目前天氣仍然很溫暖,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居住問題。於是朱高煦讓隊伍中的老窯工尋找合適的地方建立磚瓦窯。   經過幾天的探尋,終於在貓跳河西一裡多的地方,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場地。(這個地方後世就叫窯上,土質上佳,不但能製作磚瓦,後世甚至是附近比較著名的一個陶瓷廠),而城鎮的選址也被定了下來,就在磚瓦廠西南十幾裡外的羅家寨。   目前整個隊伍的食物由朱高煦統一供應。未有工作安排的人員,每日兩餐,早餐為一碗稠米粥,午餐為乾飯加素菜。今天,磚瓦廠貼出了招工公告,所有員工,跟親衛們現在的夥食標準相同,每日三餐乾飯加素菜,中午還有一道葷菜。   另外,根據工種和能力,每位員工每月另有3錢到1兩的銀子。如果一家有超過一名職工,每名職工每個月額外發放1錢銀子。   這下,招工現場立刻就被擠爆了,甚至很多不適合進磚瓦廠的百姓都來了。朱高煦帶著親衛維持秩序,並向大家承諾,很快就會有新的工作給大家,才讓一些不適合的百姓散去。   很快,磚瓦廠召集了500名工人,然後根據實際情況被分配到挖土、粉碎、和泥、製坯、燒製等各個工序中。   朱高煦向大家承諾,第一批磚瓦將用於給磚瓦廠員工建宿舍,員工的工作情緒十分高漲。當然,既然叫了宿舍,就不是送給你的,但隻要你還是這個單位的員工,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就可以一直住著。   因為第一批磚瓦出爐,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朱高煦在磚瓦廠步入正軌之後,就開始了第二批招工工作,此外,朱高煦還派出幾組人去附近尋找各種礦脈。   這次召集的是建築工,員工待遇與磚瓦廠一致,因為還沒有磚瓦,所以先進行地基挖掘的工作,而且,挖掘出來的下層泥土,還可以送去磚瓦廠,把很多挖土工解放出來,投入其他工序,又再一次提高了磚瓦廠的工作效率。   近一個月之後,第一批磚瓦終於出窯了,早就憋了一口氣的建築工們立刻投入了建設工作中。這隻是因為,朱高煦承諾,第二批宿舍將給建築工們。   對此,親衛們原本有些不滿,但是現在,就連朱高煦他們一家人,都和他們一起,住在帳篷區,所以他們即使再不滿,也不敢真的鬧出什麼事來。在朱高煦告訴他們第三批要建設的是軍營之後,他們更是主動到建築工地幫忙。   終於,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第一批宿舍建設完成。   說是宿舍,其實就是連成一排的小平房,連後世的筒子樓都不如,每一間宿舍隻有四米長,兩米五寬,大概隻夠擺放一張大床,一個桌子,幾個凳子,一個櫃子,就連爐灶都沒有,未來自己做飯都要在院子裡。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房子,終究是磚瓦房,冬天不漏風,夏天不漏雨。比當時大部分平民住的土坯房、木屋要好上太多。首批工人興高采烈的搬了進去,而其他的工人和百姓,都充滿了羨慕,看著正在建設的第二批宿舍,所有人的乾勁兒,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