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線轉到南京,最近李景隆的日子,是越來越難過了。 前一兩年,李景隆可謂風光無限。因為金川門投降之功,李景隆被授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並增歲祿一千石。當時,朝廷每議大事,李景隆都位於班列之首,引起了很多靖難功臣的不滿。 其實,李景隆是朱棣立的一個靶子。 一是因為,當時天下未定,朱棣需要李景隆給仍未投降的建文帝勢力樹立一個典型。看,他跟我打了好幾年,隻要投降,就有高官厚祿。 二是因為,當時朱棣想要頒布的很多政策,都曾遭到文武大臣的反對,李景隆作為一個“三朝元老”,是朱棣用來打壓反對大臣的一張王牌。得罪人的事,都讓李景隆沖在第一線。 三是因為,有李景隆這樣一個靶子在,能把很多大臣的不滿,引導到他身上,幫朱棣減輕了很多壓力。 擅長察言觀色,急需繼續納投名狀,又有些狂妄自大的李景隆,就這樣的,又當輔助,又當輸出,還得當坦克。 現在,天下大定,朱棣要卸磨殺驢了。 感覺到朱棣態度的變化,跟李景隆有仇怨的王公大臣們,開始輪番上書彈劾李景隆。從一開始的受賄,到後麵已經要告他謀反了。 李景隆什麼水平?他怎麼敢謀反? 這幾次,雖然朱棣把彈劾壓下,不予追究,但李景隆已經感覺到朱棣對自己的態度變化,朱棣已經不需要自己了。要不是徐增壽力保自己,朱棣看在老婆和小舅子的麵子上,自己恐怕已經被拿下了。 無奈之下,李景隆拆開了朱高煦離開前留給他的錦囊。上書:“負荊請罪,自求削爵,發配雲貴。” 李景隆考慮再三,命還是比爵位重要,於是,下定了決心。 第二天朝會,李景隆赤裸上身,背負荊條上殿,哭著陳述了自己的各種罪狀,當然,謀反這種罪狀,是不可能有的。李景隆聲淚俱下,把頭都磕破了,請求朱棣削去他的爵位,發配雲貴。 這個處罰,其實比朱棣原本的打算還要重一些,也能讓朱棣少擔一個過河拆橋的惡名,所以,最終朱棣批準了李景隆的請求。 為了表示自己的寬宏大量,朱棣隻隻削去了李景隆的功臣勛號和爵位,並未抄沒家產,允許他以平民的身份,帶家小去雲貴,沿途官員,不得刁難。 李景隆回家之後,連夜收拾細軟,拖家帶口,逃離南京。 十月底,李景隆抵達貴州,到羅家寨求見朱高煦。 朱高煦得知李景隆到了,在大廳設宴招待。 朱高煦見到李景隆,問道:“李兄別來無恙?” 李景隆跪下便拜:“多謝漢王殿下相救,否則,草民恐已身首異處。” 朱高煦馬上起身扶起他:“李兄何出此言,你我二人之前雖然打交道不多,但我可是很欣賞李兄。” “敗軍之將,負罪之人,殿下何出此言?”李景隆疑惑道。 “我小時候,曾聽聞李兄茶馬互市換馬一事,此事可當真?”朱高煦又問。 朱高煦指的是朱元璋曾派李景隆去負責和西南地區的茶馬貿易,當時的市價是一匹馬根據年齡、品相好壞等,大概可以換50斤至120斤茶葉。 最終李景隆利用拍賣思維,用50萬斤茶葉換到了13518匹馬,平均一匹馬僅用了37斤茶葉,幾乎是正常市價的一半。 “商賈之術,本是小道,不足掛齒,不足掛齒。”李景隆謙虛道。 “李兄休得過謙,我正準備成立一個商會,這商會會長一職,李兄可願屈尊?”朱高煦舉起酒杯道。 從一個堂堂國公,到一個商會會長,落差是巨大的。但是目前的形勢是,李景隆急需得到庇護,於是他端起酒杯,一飲而盡。“承蒙殿下抬愛,草民願效犬馬之勞。” 朱高煦把李景隆全家暫時安置在後麵的三間空閑軍營中,沒辦法,誰讓他家人多呢。 新的商會駐地已經在修建了,就在羅家寨到北邊互市的路上,包括大堂,住宅,店鋪,倉庫等等,一應俱全。 安置完李景隆,朱高煦決定到紡織廠去看看。 因為紡織廠有績效獎金,所以員工們的積極性非常高。紡織工們都在埋頭紡紗織布。來回穿梭的搬運工們見到朱高煦,立刻行禮,朱高煦忙示意她們免禮。 這時候狄淑涵走了過來,問道:“殿下今天怎麼有空來了?是有什麼新指示麼?” “沒有,大家的狀態很好,我是來看看咱們有多少成品了,準備開始售賣了。”朱高煦回道。 “我昨天剛清點過庫存,已經有黃麻布一萬八千匹,棉布一萬四千匹匹。”狄淑涵回答。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讓我算算,按照這裡的市價……” “兩千四百八十兩。”狄淑涵搶答道。 “這個月,紡織廠成本如何?”朱高煦又問。 “原料成本九百二十兩,夥食費一百二十兩,工錢三百六十兩,獎金、福利等雜費大概還要一百五十兩,總共一千五百五十兩。” “好的,我明白了。”朱高煦皺著眉頭盤算這些布匹如何分配和銷售。 看他皺眉,狄淑涵還以為他對這個利潤不滿意。繼續說道:“殿下不要著急,這個月部分車間剛剛竣工,而且不少工人還不熟練,等到大家都熟練後,利潤還能再漲不少。” “哦,不是這個問題,你們乾的很好。”朱高煦建這個紡織廠,主要的目的就是先給婦女們安排一個工作,而且未來服裝也是軍民福利的一部分,並不是完全為了賺錢去的。當然了,如果還能賺到錢,那也是極好的。 “這樣,留下六千匹黃麻布,三千匹棉布備用,其他我讓李景隆來拉走售賣。應該可以賺一些。”朱高煦繼續說道。“無敵……那個狄大廠長,你先忙。”朱高煦說完就去找李景隆商議布匹售賣事宜。 朱高煦離開北平的時候,帶了七十多萬兩銀子,一路上趕上麥收,購買了大量的糧食,再加上一萬多人的各種花費,有人重病需要留一些銀子,花去了十幾萬兩。 來到羅家寨後,除了鐵匠和木匠有一丁點收入之外,一直在花錢。前段時間又收購了不少物資,現在僅剩三十多萬兩了。紡織廠成為第一個收支平衡,還有盈餘的大廠。
第二十七章 商會會長李景隆(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