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上元節安排(1 / 1)

安南那邊的事情,說起來不太復雜,但是也前前後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我們把視線回到雲貴。   永樂七年,己醜年正月。   古代的帝王和世家豪族,都喜歡把教育文化權利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不但很少有人大力投資教育文化,還有一些人反其道而行之,大力壓製普通百姓學習文化。   這一方麵是因為資源有限,另一方麵也是因為,這些人普遍認為,這樣做對他們更為有利。   就連古代市麵上大規模推廣的書籍,大部分都是被統治者篩選過的,夾帶了很多私貨的書籍。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滿清的各類書籍。   誠然,這種“愚民政策”能從一定程度上維持社會的穩定,但是,卻大大限製了文明的發展速度。   前幾年,朱高煦一直在努力賺錢,和打工業基礎,對於精神文化方麵的投入,其實是不高的。   也就是普及了一下識字教育,辦了一個報紙,還搞了個歌舞劇團。   當然了,對於古人來說,做到這些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不過朱高煦最近稍微空閑下來之後,還是決定在這些方麵再多投入一些精力和金錢。   正好馬上就要到上元節了,朱高煦就先規劃了一下大型燈會。   其實,在明朝的大城市裡,上元節的慶祝活動是很豐富多彩的。   比如從明代的著名畫作《新年元宵景圖》和《上元燈彩圖》中,就可以看到上元燈會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巨型花燈,還有人山人海、各類小吃,此外,還有古董、花鳥魚蟲、家具和樂器等等夜市賣場。   這種習俗其實一直持續到了後世的九十年代甚至零零年代。   直到各種現代化賣場慢慢流行起來,元宵燈會和夜市才慢慢的冷清下來。   現代化賣場自然很方便,但是,卻讓很多傳統節日,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而在古代,絕大多數人並沒有那麼多的錢,經常性奢侈消費。他們往往都是把一年積攢下來的錢之中的一部分,在過年、上元節、中秋節等等少數幾個節日中,改善一下生活,其他時候就按照平常的生活水平消費。   即使在人均收入較高的羅家寨等地,也僅僅是這個平常的生活水平,比大多數其他地區高一些罷了。   這一方麵是因為較好的福利讓大家沒有後顧之憂,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供銷社提供了大量平價的新奇產品。   但是即便如此,供銷社中,銷量比較高的產品,依舊是那些實用性為主的產品。像上文中提到的古董、花鳥魚蟲、非必須的家具和樂器等等,在古代都是屬於奢侈品的。   比如朱元璋就曾經在南京城,為上元節連續歡慶十夜。   前幾年,羅家寨和王家坡也曾有小型燈會,但是一般都是百姓或者商戶私人性質的,所以無論是花燈的大小、數量,還是夜市的規模以及參與的人數,都遠遠比不上那些大城市,跟南京城更是沒法比。   今年,朱高煦讓各單位領導專門組織人力,每個單位至少製作一個大型花燈。而且將會根據大家的評價評出一二三等獎。   然後,又讓雲貴商會、供銷社和王家坡等地願意參與的商戶們,各展所長,準備一些符合時宜的產品。   燈會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正月十四晚上,在羅家寨東南的水泥路上舉辦。這次燈會和夜市隻允許羅家寨本地的職工群眾以及親衛等人參與,也算是正式燈會的一個彩排。   然後,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晚上,燈會就會搬到王家坡西麵的水泥路上。這也是以後上元燈會的正式舉辦地點。   為了配合燈會,朱高煦除了讓羅家寨日報進行了專門的報道之外,還把原本的正月十五休假一天,修改成,除了正月十五之外,員工還可以在正月十四、正月十六和正月十七這三天裡,任選一天休假。   指令下達之後,各個單位的職工和一些有想法的商戶,馬上行動了起來。   巨型花燈的製作並不復雜,隻要製作出造型的骨架,然後用白紙裱糊起來,再畫上相應的圖案就可以了,這些對於古人,尤其是工匠們來說,是很簡單的。   而現在朱高煦為他們提供了軟硬度合適的粗鐵絲,讓工匠們可以更容易地製造更大的花燈。   至於如何評獎,朱高煦也想出了一個辦法。   等到正月十五,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正月十六那兩天,讓每個單位在自己的花燈下,擺一個元宵攤位,售賣元宵即可。   一小碗五個元宵,售價五文錢。可以說是不算貴,但也不便宜。   畢竟,如果是自己買了元宵,回家煮,那麼十文錢可以煮一大鍋。如果是自己買了原料,自己做,就可以更便宜。   不過嘛,自己在家吃是一回事,在人群中吃又是一回事。尤其是那些帶著孩子在燈會遊玩的父母,或者是前來遊玩的青年男女,這五文錢,花的就很值了。   更何況,可以白看這些漂亮的巨型花燈,稍微支持一下自己喜歡的花燈,也無可厚非,這算是這個世界裡的另類“補票”麼?   因為正月十四的燈會在羅家寨,所以大部分羅家寨的職工和百姓,都會參加正月十四的燈會。而正月是十五、十六參加燈會的,更多是與各單位沒有直接聯係的其他地區百姓。   古代的元宵貨真價實,但是沒有現在的甜。   因為,在主流元宵的所有原料裡,在古代最貴的,反而是糖。   甚至,很多後世非常昂貴的水果和乾果,在這時候,也比白糖便宜,或者兩者價格差不多。   不過相對的,古代人平時吃糖就很少,所以味覺對於糖的辨識度,也要更高。(其實不僅僅是糖,古人因為飲食比現在清淡,其實對於大多數味道的辨識度,都比現在人高得多)   這倒也不是說古人喜歡清淡的飲食,而是因為,糖、鹽、香料等調味品,在古代的普通人家來說,都是比較奢侈的。至於辣椒,這年代更是還在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