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3小隻”悲慘的七百九十七生活(1 / 1)

(為書友20210601234652652、wwmase12、隠翁、南征北戰定國公等加更)   新學堂的主要學生來源,就是朱高煦自己的孩子們,以及朱高煦手下所有心腹以及各單位中高層領導的子女們。   但是這也會帶來一定的問題,這樣的學堂,很有可能會成為一所純粹的“準貴族學校”。這種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因此,朱高煦還特別規定了,新學堂的中學部中,要拿出百分之三十的名額給予在羅縣學堂中表現最突出的學生。   百分之三十看起來很高,其實並不高,這主要是因為,這個百分之三十是按照漢州學堂的人數計算的,而漢州學堂的人數和羅縣學堂的人數差距巨大。   比如目前,第一批漢州學堂的學生僅有三百多人,百分之三十的名額就是三百多人乘以七分之三。(沒錯,是七分之三,不是十分之三,十是總人數,七是“準貴族”人數),也就是一百多人。   要知道,現在每年從羅縣學堂及各分校,升入羅縣中學的學生,有數千人,從數千人中挑選一百多人,雖然不是百裡挑一,也是五十裡挑一。   能入選其中的孩子們,隻要自己不是太不努力,未來應該都能有一個好的前程。   因為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不在漢州城,所以朱高煦還在學堂附近給這些孩子專門建設了宿舍,並任命手下心腹作為“監護”,親自照顧並管理他們的相關事宜。   新學堂裡,終於成功的采取了男女同班的製度。   相比於十多年前,當時的羅家寨學堂想要施行男女同班時遭遇到的阻力,這次遇到的阻力竟然出乎意料的小。   就連那些自己家是女孩的學生家長,幾乎都很少有人,提出異議的。   根本原因在於,這所學校中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甚至就連朱高煦自家的孩子們,也在這所學校上學。   而且畢竟,這所學校裡的學生,還是男多女少。   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即使自己的女兒真的在這所學校裡,被哪個男孩子騙走了,那也十有七八會成有一個不錯的婆家,要是萬一成了哪位小王爺的妻妾,那可就是一步登天了。   最壞的結果,自己家的女兒被同樣是平民階層的同學騙走,那這個同學也一定是很有才華,未來有前途的人才。   女孩的家長們都不反對了,男孩的家長們就更沒有理由反對了。   因此,大明朝,男女同班的第一所學堂,終於成功開設。其實這並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男女同班的學堂,撇開上古那些不可考的時代不談,東漢的鄧綏太後掌權時期,就曾經出現過這種學堂,隻不過學生僅限於貴族而已。   新學堂的教學時間安排,也與傳統的學堂不同:每日辰時至午時為授課時間,午時至未時為午飯及學生休息或自由安排時間,未時至申時則為學生自己復習,及提問時間。   申時之後,年齡較小的孩子就根據自己的情況,由父母或者“監護”帶回自家或者宿舍。   年齡較大的孩子們,則可以自由選擇繼續在學堂學習,去參加選修課或者社會實踐,或者回家。   選修課一般都是科技方麵或者工匠技藝方麵的,但是也有一些文化藝術方麵的。每天會有幾種,學生們自由選擇。   為了防止有些學生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啥都想學卻啥都學不好,朱高煦規定選修課的“特約講師”,要根據學生們的成績,安排學生們的座位。   也就是說,成績好的學生就可以坐在前排中央的位置,成績一般的學生就坐在兩邊或者後麵,而一旦座位不夠了,成績最差的那些學生想學,你就站著聽。   你要是真有能力,學一種精一種,那也沒問題。不然,你不想站著聽,還是專心學習某幾種比較好。   但是問題還是來了,隻要朱瞻城、朱溪月或者朱瞻垣去學哪個選修課,那個教室總是跟後世春運那幾天的綠皮火車一樣,人滿為患。   不管是這些學生自己的心機,還是他們父母的指點。總之這種情況不太好。   朱高煦不得已,還是對每個選修課的人數,進行了上限設置,每間教室三十個座位,而最多再有三十個人站著聽,他們也被安排在教室的兩側和最後排。   雖說名義上是按照成績排座位,但是無論是“特約講師”還是學生們,就算再傻,也不會讓朱高煦的孩子坐到邊上或者後麵去。   人人平等,從來都不是絕對的。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朱高煦的孩子們,沒有搞一個特別奢華的“專座”,隻是坐在普通的製式桌以上,隻不過坐在前排正中,已經算是很低調了。   除此之外,朱高煦的孩子們,自然還會帶著一些親衛和侍從,保證他們的安全,並保證他們及時回家。   學堂每逢初一、初八、十五和二十三休假,方便住的比較遠的學生們回家探親。   除了這些公共課之外,朱高煦還給自家的孩子們,安排了一些其他課業。   比如,每個休息日,要寫一篇文章,總結一下這幾天,在知識上、為人處世上都學到了一些什麼。不要求字數,但必須言之有物。   作為一個現代人,朱高煦對於文章的要求,和朱瞻基這個好大侄兒,完全相反。   朱瞻基很有才華,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寫詩、書法、繪畫樣樣精通。要不是他死得早,恐怕在藝術上的成就,要直追當年的宋徽宗了。   此外,他還開創了“臺閣體”文風。   這“臺閣體”,就是一種專門為歌功頌德而生的車軲轆話,洋洋灑灑一大篇,好像說了很多,仔細一看,又好像什麼都沒說。   上行下效,在宣德年間,臺閣體是大臣們晉升的必備技能,被後世狂吹的楊榮、楊溥和楊士奇,也都是此中好手。“臺閣體”之所以叫“臺閣體”,就是由這三位臺閣重臣而來。   除此之外,朱高煦還針對他們每個人的興趣,以及未來給他們的發展方向,對他們有一些定製化的教育。   快樂了幾年的“三小隻”們,從此過上了797的悲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