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四年三月,距離朱高煦與沐晟合作開辦造船廠,已經整整兩年了。 這兩年間,造船廠一直在建造普通的漁船和小型貨船,主要的目的就是養出一批造船的工匠和熟練工人。 而且,造出來的漁船和小型貨船也沒有浪費,朱高煦讓沐晟以自己的名義,把漁船賣給或者租給附近的百姓,百姓可以用錢或者魚等其他物資來還債。 這樣做不但能提高本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並豐富雲貴兩地百姓的食譜,未來,也會有一大批水軍的船夫或者士兵預備役。 而商船,則是沐晟直接用來往安南地區銷售本地或者朱高煦那裡購買來的各種商品。 安南雖然亂,但是這些年打仗的地方主要在升龍城或者更靠南的地區,靠近明朝的這邊,基本上還算安定。 明朝的雲南臨安府,屬於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安南地區並入明朝後,作為雲南和交趾的物資中轉站之一,梨花驛附近地區的經濟開始有所發展,但依然處於起步階段。 因為造船廠給出的工錢和福利都是這附近最高的,所以很多人都來到這裡工作。 朱高煦也陸續往這裡派了一些工匠和管理人員,在造船工人中,挑選有前途的工人,培養成工匠學徒。 兩年間,造船廠的工匠已經超過六十名,工匠學徒超過四百人,另外還有一千多的各類雜工,主要包括伐木工、搬運工等等。 人員達到了一定的規模,朱高煦開始讓造船廠建造平底拖船。 平底拖船的結構簡單,在水流較淺的地方適應性較好,也更不容易翻船,相同木料造的平底拖船,載重量也略微大一些。缺點是相同數量的船夫,這種船會比尖頭船速度慢很多。 但是這種船也更適合各種改裝,至於速度問題,未來朱高煦自有自己的解決辦法。 有了朱高煦提供的設計圖和資金支持,工匠們開始大規模製造平底拖船,船的排水量也從十石、二十石慢慢提高到上百石。 明朝的石其實是容積單位,而不是重量單位。因為明代一尺的長度略微大於後世,明代的一升也略微大於後世的一升,因此,一石大約為107升,十石大概就是一立方米,用於排水量的時候,大概就是一噸。 這些大大小小的平板拖船的製造工藝逐漸成熟,為未來朱高煦建造水軍,打下了基礎。 船夫、水軍士兵預備役和造船廠都有了,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一邊“下餃子”,一邊改造戰船,一邊訓練水軍了。 朱高煦的領地內,自從永樂十四年開始,朱高煦就讓將領們通知手下的軍戶家庭,如果一家有多個兒子的,其中一個可以在未來頂替父親的士兵位置。 而其他兒子們,隻要遊泳成績達標,根據各方麵的素質,將被招收進雲貴商隊的“水路商隊”中,一切待遇從優,而且未來還有收入更高的職位可以擔任。 因為這些年,朱高煦手下的士兵數量一直被嚴格限製在一萬七千人,所以通常都是父親年紀大了,由一個兒子頂上。而軍戶的其他兒子們,除了在學堂表現特別突出的人之外,大多數都進了工廠。 工廠的普通職工,待遇雖然也還行,但是在朱高煦的領地裡,已經屬於有正式工作的人中,待遇最低的一層了。而現在“水路商隊”最基本的搬運工和雜工,收入也超過了在工廠乾了數年的普通職工。 雖然有一些腦子靈光的人,可能意識到這個“水路商隊”,未來可能會變成水軍,但是在錢財的誘惑麵前,這也不算什麼了。 因此,僅是永樂十四年,就先後有數百人報名參加“水路商隊”。 這些人在鴨池河中完成遊泳相關的訓練之後,就參加了雲南的商隊,他們名義上是給雲南的一個大商人打工的。 這個大商人是沐晟的心腹,但是這些人的實際指揮官,是由朱高煦派遣的一個心腹團隊。 指揮團隊的人員都是從親衛、暗衛中挑選,分別負責員工管理、員工訓練、船隊指揮、思想教育和員工生活等等各個方麵。 此外,還有幾名陳木槿的手下,被安排到這裡教授這些員工安南方言。 對於這些人的到來,沐晟也很歡迎,因為這些人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跟隨沐晟的商隊搬運貨物,並提供保護,而這些人的工錢,都是朱高煦出的。 這相當於朱高煦出錢給沐晟的商隊打白工。 當然,在這些工作中,朱高煦手下的員工,也將漸漸熟悉這些船隻在梨花江以及桃江上麵的行駛過程,並漸漸熟悉這個水係的各個城鎮。 同時,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朱高煦還特別規定,未來還將考察他們的安南方言,每年學的最好的一批人,都將獲得獎勵。 又過了兩年,到了永樂十六年,交趾北部的情況比較安定,交趾南方的情況,可是已經一團糟了。 在這一年,一個前世把明朝勢力趕出安南地區的人,黎利登上了歷史舞臺。 黎利雖然生在安南的清化省,但是他的的祖上是宋元時期的廣東新會人。 早在宋朝剛剛滅亡的時候,元朝還是忽必烈當政時期,黎利的先祖黎德就參與了林桂芳與趙氏兄弟的“抗元復宋”起義。這跟後世金庸先生某部小說中的情節頗為相似。 那時候廣東一帶和安南地區都有小規模的抗元勢力,廣東地區一直堅持到了崖山之後的五年。 後來,忽必烈派出大軍鎮壓,黎德把自己當兒子送到了安南地區,被陳宜中收留,他與馬南寶等起義軍士兵卻先後遭到殺害。 因為起義軍中有人告密,元朝後來一路追殺義軍相關人員,黎德的兒子黎晦跟隨陳宜中,曾一度逃到暹羅地區才幸免於難。 黎晦長大成人後,離開暹羅,輾轉漂泊於南洋各地,並最終在越南清化省定居下來。 經過黎晦、黎汀、黎曠祖孫三代人的努力,黎家成為了清化省著名的豪強家族。 而黎利,就是黎曠的兒子,黎晦的曾孫,黎德的玄孫。 此外,還有傳說黎晦是被掉包的宋氏後裔,這種說法到目前為止沒有找到任何實際的證據,因為歷代文人寫了太多類似於“趙氏孤兒”的故事,我們暫時認為不可信。
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船與“水路商隊”(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