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宰相擁有決策、議政和行政。 內閣製度將議政權交由內閣,行政權歸六部,而皇帝則保留最終的決策權。 內閣的設立令全體官員震驚,他們互相對望,一時間似乎都感到有些麻木。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一職,而新皇上卻一口氣設立了三位相當於丞相的大學士。 他們雖沒有宰輔的名號,卻實際承擔著宰輔的職責。 全體官員議論紛紛,而鬱新、張紞、解縉這三位新任的大學士更是激動異常。 特別是解縉,自離開京城七年後重返,即被委以重任,這無疑證明了他深得皇上的信任。 三位新任大學士步出班列,向皇帝高呼萬歲。 朱允炆再次頒布旨意:“任黃子澄為戶部尚書,任齊泰為吏部尚書之職,任方孝孺為翰林學士,負責監察內閣。” 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孺迅速跪下以示感激。 朱允炆並沒有遵循歷史的軌跡。 按照歷史,齊泰最終成為兵部尚書,黃子澄擔任太常卿,擁有乾預軍國大事的權力,而方孝孺甚至幾乎達到了丞相的地位。 這三人成為了朱允炆的核心智囊,但最終卻未能阻止朱棣攻入南京! 考慮到齊泰的能力,讓他負責人事管理而非軍事或許更為適合。 黃子澄雖然能力有限,但隻要他能善用人才,掌管戶部也不失為一個合適的選擇。 至於方孝孺,這位崇尚“周禮”的學者,讓他監督內閣可以有效地製衡鬱新、張紞和解縉的行為。 內閣成立後,朱允炆終於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治理大局和軍事改革上。 他認為,作為國君,不應事事親力親為,而應適度放權,掌控整體大勢。 特別是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朱棣仍是朱允炆麵臨的最大威脅,他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並密切關注。 隨著內閣製度的引入,朝會的安排自然需要調整,朱允炆決定每月初一和十五親臨朝會。 在平常日子裡,如果沒有緊急事務,官員們就不必再深夜匆匆趕路,以防意外發生。 從辰時(早上八點)開始工作,至酉時(下午五點)結束。 相比於此前幾乎是長達十幾個小時的工作製,這無疑是巨大的改善。 朝會結束後,朱允炆特意留下了鬱新、張紞、解縉及方孝孺四人。 鬱新顯得有些激動,對朱允炆說道,聲音中盡力掩飾著興奮:“皇上,內閣初成立,還請您指示我們如何開展工作。” 這三位閣臣深知自己隻擁有議政權,並不敢擅作主張,因為他們清楚,一旦越界,可能會步胡惟庸的後塵。 他們希望能盡快明確自己的職責界限,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觸碰的,這樣才能安心地工作。 朱允炆贊許地看著眼前的四位,點頭說道:“將內閣委托於諸位大臣,朕深感放心。” “但望諸位同心協力,確保重要事務在當日得到處理,不得拖延至次日。” “你們可從翰林院選拔一些人才來輔助工作,遇到難以決斷的事情,可及時向武英殿報告。” “而軍政的奏報,皆交與五軍都督府。” “國家重大事務,如官員任免、國庫收支等,需及時上報審閱。” “若發生邊疆戰事,更需立即報告,不得有任何延誤……” 朱允炆將這些事項安排妥當之後,便退回到了後宮。 大明的官員們執行力極強,文華殿迅速變身為內閣院,新任閣臣們的上任,為大明朝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次日,朱允炆向天下宣布,平反洪武時期的一些冤案,赦免了許多無辜之人。 同時,他還減免了一些貧困地區的賦稅,並指示官府收留鰥寡孤獨以及殘疾人士,援助那些遭受災難的貧困民眾…… 接著,朱允炆安排夏元吉等人以采訪使的身份,巡視全國,以便更好地了解大明的民情。 …… 北平城。 初夏時節的北平,酷暑難耐。 整個城市的街道巷弄,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喧囂。 在燕王府的一間室內,朱棣正襟危坐,手中把玩著一本古舊的兵法經典。 “殿下。” 燕王的貼身護衛,千戶丘福,在門外輕聲報告,待得準許後才步入房內。 他目光投向坐在那裡的朱棣,那是一種威嚴與從容的混合體,恭敬地匯報道:“殿下,有來自京都的新消息,傳喚您前往京城。” “進京?” 朱棣的目光銳利地盯著丘福,臉上顯露出一絲意外和疑慮。 他曾長途跋涉,懷著沉痛心情奔赴京師吊唁,卻在淮安遭到梅殷的攔阻,連苦苦哀求也未能通行,最終隻得讓自己的三名子嗣代為致哀。 未能盡孝的朱棣,在淮安向著京城方向深深磕下幾個頭,心中滿載著未泯的悲痛和憤怒,返回北平府。 剛剛安定下來沒幾日,朝廷便意外地召喚他前往京城? “這消息從何而來?”朱棣的聲音帶著凝重,詢問道。 丘福迅速回應道:“王爺,這消息是我們在京城安排的內線探聽而得,據他們報告,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 “什麼事?”朱棣追問道。 “據說,皇上決定裁撤十萬大軍!” “怎麼可能?”朱棣驚訝地站起身來,他的聲音中夾雜著難以置信的語氣。 朱棣迅速站立,他的眼神銳利如刀,直直地盯著丘福。 丘福垂下頭,聲音低沉:“王爺,朝廷的使者預計一兩日內將到達。而且,我得知,京城中關於召王爺入京和裁軍的消息,已成為眾所周知之事。” 朱棣的眉頭緊皺,他在房內來回踱步,顯得不太安寧,最後說道:“本王明白了,你先退下吧。” 丘福領命,緩緩後退,離開了房間。 朱棣重新坐回椅子上,他的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惶恐與不確定。 今年,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朱棣已是三十九歲之齡。 回想起他僅十一歲那年,正值洪武三年,朱元璋就將他冊封為燕王。 到了二十一歲時,他便已鎮守北平,肩負重任。 在明朝初年,雖然元朝已從中原地區被驅逐至塞外,但它仍舊保持著強大的實力,始終懷有重新侵占中原的野心。 北平,曾是元朝的核心所在,首都的地位使它成為了防禦戰略上極為重要的位置。 剛剛就藩時,朱棣便與秦王、晉王、寧王等藩王共同守護著大明帝國北方的疆界,形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在肅清了一些洪武時期的武將後,朱元璋決定讓自己的子嗣擔起帝國守衛者的角色。 洪武二十三年與二十八年,朱元璋兩度下令讓朱棣帶兵出塞北上征戰。 朱棣成功完成了任務,兩次征戰皆告全勝,因此聲望大增,名聲遠播。 朱元璋對朱棣的信任日益加深,特別是在他的長子朱標、次子朱樉和三子朱棡相繼去世後,朱棣作為家中的第四子,成為了諸多藩王中的領袖。 在朱元璋去世前的一個月,他還專門命令朱棣掌管軍隊,防守開平地區。 朱棣原本期待著朱元璋的出征命令,卻意外地收到了朱元璋逝世的噩耗。 朱棣在趕赴奔喪途中卻被迫折返,這令北平府中的百姓和他的部下都感到困惑和憤怒。 雖然他們不敢公開對朱允炆表達不滿,但私底下,他們對朱允炆的怨恨已經深入骨髓。 “王爺。” 一道帶著歲月滄桑感的聲音打破了朱棣的沉思。
第一十章:將內閣委托於諸位大臣,朕深感放心。(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