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永遠不是一步到位的任務,朱允炆深諳馬列主義,明白“實事求是”四個字的重要性。 若盲目地將未來的經驗和思想完全復製到大明朝,結果隻能是適應不良,匆匆了事。 現在,暫時擱置商業改革,眼下最關鍵的是朝廷的穩固上。 朝堂表麵雖然看起來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洶湧,其中大多源自於權貴階層。 這些權貴多為二代貴族。 由於第一代幾乎都被朱元璋除去,幸存者寥寥無幾。 信國公湯和尚存,但三年前已經離世。 長興侯耿炳文尚在世,但已年逾六旬。 作為一位防守型將領,雖忠心耿耿,但因年事已高,難以承受戰爭的洗禮,更難以威懾年輕一代的貴族。 這幾日來,朱允炆專注於五軍都督府的改良,他深知軍事體製若未經改造,強軍之夢難以實現。 軍中的將領與士兵彼此不熟悉,這種狀況大大削弱了軍隊的作戰效能。 朱允炆凝視著組織架構圖,特別關注左軍都督府事的職位,那裡標注著一個名字:李景隆。 朱允炆對李景隆懷有深深的憎恨,因為歷史上的李景隆是無能與背叛的代名詞。 在靖難之戰時,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領導五十萬大軍進攻北平。 當時瞿能幾乎攻破張掖門,但李景隆因擔心功勞被奪,竟下令撤退,導致戰鬥失敗。 更甚者,在白溝河戰役中,李景隆慘敗後,獨自騎馬逃回南京。 在朱棣攻占南京城之際,李景隆更是轉而背叛,與穀王朱橞合謀,打開城門迎接朱棣。 朱允炆對這段歷史記憶猶新。 盡管李景隆尚未背叛他,但朱允炆對這個無能、愚蠢和潛在的叛徒毫無好感。 如果不是剛登基,政權尚未穩固,朱允炆甚至想過要除去李景隆。 三德子輕敲了房門。 朱允炆從偏殿內步出,三德子以恭敬的態度呈上奏折,輕聲匯報:“皇上,魏國公送來密奏。” 朱允炆展開密奏細讀,目光在‘前軍左都督李增枝離城,急赴揚州府’的文字上微微凝固,流露出寒氣。 “燕王現在處於何地?”朱允炆詢問。 三德子急忙回應:“已經過了淮安,預計不久將抵達高郵。” 高郵往南便是揚州府所在。 朱允炆的嘴角露出一絲冷笑,自己尚未與朱棣有所接觸,這些武將勛貴們卻已經率先行動,難道以為自己無知? 李增枝自身影響力不大,但他背後的李景隆卻不可小覷。 李文忠生前的餘威尚存,他的舊部還與李景隆保持著緊密的聯係。 再加上,李景隆身為曹國公,若無重大過失,難以對他采取行動。 身為皇帝,朱允炆也需考慮行動的方式、理由及後果,並非簡單言辭即可決斷一切。 即便是朱元璋,在處理胡惟庸時,也是尋找了眾多理由。 朱允炆深思熟慮後,決定將密奏銷毀,並對三德子說道:“有些人貪欲無厭,總想吃的更多,卻不思考自己是否能夠消化。” 三德子低垂著頭,不敢多言。 “那就任由他們吧,京都裡的那些藩王和世子們近來有何舉動?”朱允炆詢問著。 三德子急忙答道:“皇上,這些天藩王們並未有大動作,隻有高陽郡王朱高煦較為顯眼,他曾與李增枝一同頻繁光顧娛樂場所。” “哼,熱孝期間,連最基本的節製都做不到,朱高煦這般行為,真是讓人失望。”朱允炆輕笑著。 一個人如果連基本欲望都無法約束,那他的未來注定不會有大成就。 要想成就大事,不僅需要堅強的意誌、智慧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自我控製力,明白自己應當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然而……”三德子顯得遲疑。 “然而什麼?”朱允炆追問。 三德子急忙跪地,顫聲道:“陛下,這隻是閑言碎語……” “講出來,即使有誤,朕不會責怪。”朱允炆柔和地說。 三德子回答:“陛下,據說寧王與曹國公親近異常,最近幾日,似乎經常留宿於岐陽王府。但是,這些消息的真實性,我無法確定。” 朱允炆輕聲一笑,開口說:“還有別的消息嗎?” 三德子顯露出不安的表情,回答:“據傳,寧王廣交人脈,與眾多武將及貴族關係密切……” 朱允炆揮了揮手,指示道:“調查一下,這些話是誰傳給你的,將此人拿來審問。” “啥?”三德子驚訝地望向朱允炆。 “你是朕的眼和耳,你所聽所見,往往是他人故意傳遞給你的。” 朱允炆注視著三德子,語氣帶著幾分冷淡,說道:“去調查吧,誰這樣用心良苦,用寧王作為幌子轉移朕的注意力,找出這個人!” 三德子身上汗水淋漓,跪在地上不敢動彈。 “看來該是重啟錦衣衛的時候了。”朱允炆心中輕嘆。 他不可能總是通過五軍都督府或內閣大臣了解一切,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和復雜的關係網。 如果有人故意隱瞞真相,他在深宮中就像個盲聾之人。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錦衣衛是朱元璋創立的,最初名為拱衛司,後改為親軍都尉府,控製儀鸞司,負責皇帝的儀仗和侍衛。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廢除了親軍都尉府和儀鸞司,設立了錦衣衛。 對於明朝初期,錦衣衛的主要任務是“守衛直駕、巡查和逮捕”,直接向皇帝匯報,擁有極大的權力。 能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而且逮捕之後,無需三法司介入,可以自行審問。 在洪武時期,身穿飛魚服的錦衣衛成為了無數大臣的惡夢。 《明史·刑法誌》中有一句話揭示了錦衣衛的恐怖:“胡惟庸案、藍玉案,株連四萬人。” 這種株連,大部分是錦衣衛一手製造的,當然,這也與朱元璋的偏執和默許有關。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廢除了錦衣衛。 但在朱棣登基後,錦衣衛又被恢復,與臭名昭著的“東廠”一同,成為了大明最可怕的特務組織。 朱允炆明白,大臣們對恢復錦衣衛必然反對,他們厭惡又害怕那段黑暗時期。 但朱允炆不能容忍自己沒有聽話的眼耳。 僅憑五軍都督府、內閣和言官,很可能聽不到其他聲音。 朱允炆並不傾向於使用暴力,但確實需要類似錦衣衛的機構,為自己搜集情報,提供更全麵的信息。 對於恢復錦衣衛可能麵臨的反對,朱允炆選擇了另辟蹊徑,設立了一個全新的機構。 親自監督管理,專注於搜集整個大明帝國的情報。 至於命名,那便叫懸鏡司吧。
第一十七章:另類的錦衣衛,懸鏡司。(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