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1個已經被歷史淘汰的製度,你竟然還提議重新…(1 / 1)

朱允炆安坐於武英殿,身旁是內閣的張紞、鬱新、和解縉,以及方孝孺和懸鏡司的指揮使簡元峰向朱允炆詳盡報告了朱棣入京後的一舉一動。   朱棣並未直接返回京都的燕王府,而是以悲傷之態穿行於金陵城中,嚎哭不止。   可能因為單獨哭泣聲音太微弱,容易間斷,他便讓自己的三個兒子陪同一同落淚。   朱棣曾出征蒙古,名聲顯赫,再加之其行動聲勢浩大,故此沿途金陵城民,無論年長或幼小,皆期盼一見燕王之姿。   但哀悼中的燕王,又能展現何等風采?   隻能引發城民的悄然同情。   歸根結底,兒子為父親哀悼,卻遲至而來。   責任在誰?   自然是皇上!   眾所周知,燕王在奔喪路上於淮安被阻。   不然,燕王豈能遲至此刻?   隻是,無人敢明言皇帝之過。   在古代,皇帝是正確的化身。   一切事物,皇帝都不會出錯,都不會有錯。   誰若公然非議皇上,一旦朝廷知曉,輕則斥責,重則致死。   朱棣在城中盡情演繹,嗓音嘶啞,饑餓疲憊,不再能繼續演戲,於是引領眾人離開聚寶門,前往鐘山孝陵。   在孝陵中呼號整個下午,直至夜幕降臨方才回城。   有傳聞稱朱棣因戲演得太投入,累得昏迷,不知真偽。   簡元峰將朱棣的一舉一動,以及城中百姓和其他藩王的動態匯報給朱允炆。   然而朱允炆僅是平靜聆聽,甚至興致勃勃地與三位內閣大臣及方孝孺共進午晚餐,討論的卻並非朱棣之事。   而是關於江南賦稅的問題。   由於江浙一帶曾支援張士誠,這讓朱元璋在戰勝張士誠時遭遇重重困難。   因此,朱元璋一朝登基後,立誌報復此地,除了江浙地區外,他大幅減免或降低了其他地區的賦稅,而僅對江浙地區加重了多倍稅負。   更甚的是,朱元璋還頒布詔書禁止江浙人員進入戶部任職,並將此規定銘記於《皇明祖訓》,要求子孫嚴格遵守。   “江浙賦稅沉重”,成為朱允炆麵臨的一大難題。   在朱允炆眼中,江浙自古富裕繁華,商賈雲集,文化教育昌盛,是未來商業帝國的關鍵區域。   江浙地區受重稅之苦,難以創造出一個繁榮的商業環境,過高的稅收嚴重抑製了生產的積極性。   鬱新、張紞和解縉一致贊成江南稅製的改革,打破《皇明祖訓》的限製。   方孝孺也持同樣的觀點,他引用朱元璋曾言“讓民休息,積蓄財富,這才是生產和儲蓄的本質”,提倡減輕民眾的勞役和賦稅負擔。   朱允炆贊同這四位大臣的意見,即將下達旨令。   但方孝孺突然提出:“陛下,按照《周禮》的規定,江浙可以實行井田製,以增強國家實力。”   “實行井田製嗎?”   朱允炆嘴角不由一抽。   井田製是古代奴隸社會的產物,始於商朝,興盛於西周,隨著春秋戰國的演進而逐漸解體,最終被廢棄。   一個已經被歷史淘汰的製度,你竟然還提議重新啟用?   井田製的核心是國家所有製,皇帝將土地分配給貴族和官員,他們再用奴隸耕種,禁止土地交易和轉讓,貴族享受其產出。   這樣的製度顯然抑製了生產力的發展,早已被時代所淘汰。   方孝孺居然提議重新采用這一製度?   朱允炆明白,方孝孺的思想和行為都深受《周禮》的影響,他似乎過於堅持古代的理想化方案。   “方學士,您肯定熟悉《呂氏春秋·察今》?”朱允炆以問代答,提出了一個問題。   方孝孺急忙點頭回答:“陛下,臣確實閱讀過。”   朱允炆沉思地向方孝孺講解:   “楚國有人過江時不慎丟失劍入水,他隨即在船上刻記,標記劍落水之處。”   “船繼續航行,而劍卻留在了水中。”   “他回到標記處尋找劍,卻一無所獲。”   “如此尋找劍,豈不是愚行?”   “您對此故事有所了解嗎?”   方孝孺微微點頭,表示了解。   朱允炆深入闡釋:“先生將《周禮》遺落於過去,而時代已經前進,而《周禮》隨時代潮流而改變,若仍舊拘泥於舊時的《周禮》,那《周禮》還在嗎?”   聞言,鬱新三人突然明白,這是皇上在提醒方孝孺,不應固守《周禮》為準則,那早已過時,不再適用。   靈活變通,才能順應時代。   半響,方孝孺領悟到了這一點,恭敬地學習了這一教訓,然後謙遜地退到一邊。   而朱允炆指示解縉製定旨意,頒布詔書“減免明年全國田租一半”,減輕江浙地區的賦稅負擔。   並通過“每畝稅不超過一鬥,蘇州、鬆江人可進入戶部”的政策,打破了朱元璋的古訓。   解決了江浙地區的賦稅問題後,天已漸暗,朱允炆吩咐人將內閣大臣和方孝孺送回,隨後命令禦用監馮堡前去拜訪朱棣。   根據朝廷的規定,親王進京,當晚須在奉天門外的東耳房留宿,次日清晨便前往朝見皇帝。   馮堡安排好朱棣的住宿後,便告訴他皇上對他的到來表示滿意,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太後也感到欣慰,提醒朱棣不要過於悲傷。   當然,朱棣嫻熟地應對,提到他帶來了北平的特產,打算明日拜見皇上後去慈寧宮探望太後。   他表達了對自己遲到的歉意,並希望馮堡能在皇上麵前為他說些好話,以免受到責備。   朱棣送馮堡出門時,麵露笑容,盡顯親切和禮貌。   然而,待馮堡離開後,他的臉上的笑容迅速褪去,露出了嚴肅的神情。   朱棣已得知,皇上急速發布命令,指派張昺、平安、盛庸、瞿能等人掌管北平,同時部署軍隊從山海關到開平一帶。   這些將領很可能正奔赴其崗位。   朱棣心中難免充滿了憂慮和不安,這些感覺不時在他的心頭湧現。   雖然朱允炆在熱孝期間不太可能直接在京師對朱棣采取行動,但他完全有能力對北平采取措施。   此刻朱棣身處京師,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也同在。   而北平的燕王府,除了張玉和朱能,缺乏其他能穩定局勢的人物。   張玉和朱能雖是武將,卻不精於謀略。   若他們在緊急情況下反應失當,造成混亂,北平府很可能就此落入朱允炆之手。   即便張玉和朱能保持靜默,不采取任何行動,朱允炆對朱棣也不會立即采取措施。   但考慮到朱棣返回北平的時間,包括路程,至少需要超過一個月。   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足以使朱允炆徹底掌握北平及其周邊地區的防務。   朱允炆所選任的這些人物,足以令朱棣感到深深的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