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庸,朱棣並不將其視為真正的威脅,認為可暫時忽略。 然而,朱棣不能忽視另外兩位重要人物! 首先是瞿能! 從小隨父親參軍,瞿能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擅長騎術和射擊,對戰略戰術有深刻理解,聲望遍布朝野。 隨後,朱元璋將其任命為四川都指揮使,負責西陲的軍事,協助蜀王朱椿管理巴蜀地區。 “二百年川中免戰”,這其中瞿能功不可沒。 他是一位文武雙全,善於謀略與戰鬥的傑出人物! 相比瞿能,朱棣更加忌憚的是第二位人物: 那便是平安! 朱棣的眼神中流露出明顯的不安。 平安絕非普通人物,先不提他是朱元璋的養子這一身份,單就他本人而言,其戰鬥能力和勇氣極為出眾。 他曾與朱棣一同出征邊疆,深諳朱棣的戰術和戰略! 朱棣深知平安的實力,而平安同樣清楚朱棣的能力! 朱棣的手輕輕顫動了一下,不論是回去還是留在原地,這個棘手的局麵似乎都難以輕鬆解決! 朱允炆,這位聰明絕頂的侄子,居然出手如此果斷犀利! 那個夜晚,朱棣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 次日清晨。 朱允炆光臨奉天殿,宮廷官員依序站立兩側。 早已在等候室等待的朱棣,換上了親王的正式禮服,身邊陪伴著的是朱高熾等人。 禮官出現,引導燕王入宮。 朱棣隨著禮官,登上了丹墀,坐上了早已備好的王座,同時旁側的朱高熾三人緩緩跪下。 隨著禮樂的響起,朱高熾等人向北方行禮致敬。 朱棣定睛朝北,表情變幻不定,但他沒有屈膝行禮。 見到這一幕,丹墀兩側的官員們除了感到疑惑,也為朱棣感到緊張。 如果朱棣不遵守禮儀,這將是對皇上的極大不敬,皇上完全有理由以此為由,剝奪朱棣的親王身份! 朱允炆的視線穿過宏偉的大殿,凝視著未行禮的朱棣! 歷史記載他為明君,是永樂盛世的奠基者,一個赫赫有名的戰神! 然而,他現在似乎並不願意向自己致敬! 朱允炆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微笑,但其中混雜著冷酷無情。 如果他不屈服。 那就讓他永遠安息吧,與朱元璋相伴也未嘗不可。 朱允炆並非歷史記載的建文帝那樣對朱棣心慈手軟,遲疑不決,膽怯如同婦人。 朱允炆明白朱棣的野心和他可能帶來的未來風險! 為了天下太平,犧牲一人,朱允炆不會有絲毫手軟! 朱棣在此刻躊躇不決。 向北麵行禮,代表著他認同朱允炆的皇帝身份,這對他未來的計劃將是一大障礙。 至少,他無法再以朱允炆“篡位”為由來影響民意。 因為他已經曾經表示過臣服和同意。 然而,若是他不向朱允炆行禮,一旦朱允炆借此采取行動,他又該如何應對? 他的這位侄子所依靠的力量,已不再是那些陳腐的文官,而是一種令他感到震驚的力量! 是應該屈服,還是堅持不屈? 朱棣處於進退維穀的境地,他的視線穿越了空間,凝視著奉天殿上寶座上的朱允炆,以及朱允炆身下——那把象征著權力的寶座! 殿外的官員們震驚地張大了嘴巴,互相交換著不敢置信的目光。 這些官員的慌亂聲響滲透進大殿。 但大殿內的官員們因為禮儀約束,無法轉身查看外麵的情況。 當第一輪禮儀結束後。 內贊官顫抖著引導朱棣前往奉天殿禦座前,緊張得渾身冒汗,然後迅速退下。 此時,宮樂再次響起。 根據禮儀,朱棣需要帶領他的三個兒子向皇上行跪拜禮。 朱高熾等人隨著音樂節奏跪下,但朱棣依然站立,更是帶著不屈的神情,直視著朱允炆! 大殿裡的官員們此前並未見證朱棣的不跪,現在目睹了這一幕,大殿立刻沸騰起來,議論聲此起彼伏。 方孝孺邁步向前,憤慨地質問:“皇上,燕王入殿卻不行禮,對禮儀一無尊重,完全缺乏臣子之禮,實為蔑視君主,臣請皇上嚴懲燕王不敬之罪!” “臣亦同意!”禮部尚書陳迪隨即站出。 作為禮部的領頭人,陳迪的表態自然引導著下屬們的意見。 見到這一幕,殿中官員也紛紛表示贊同。 朱允炆眼神凝重地注視著朱棣,方才由於距離較遠,未能看得清晰,如今朱棣近在咫尺,朱允炆得以更仔細地觀察。 朱棣眉毛濃密,鼻梁挺拔,眼睛深邃明亮,留著濃密的胡須,除了威嚴外,更顯一股不屈的氣質。 朱允炆的目光定格在朱棣身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突然,他笑了起來。 這一笑,令朱棣心中震動! 他所理解的朱允炆,應當在此時憤怒至極,無言以對,尷尬萬分。 然而現在,朱允炆竟然麵帶微笑! 這笑容中蘊含著自信和力量,以及難以名狀的壓迫感,讓朱棣感到不安。 大殿上的官員們也陷入沉默,困惑於朱允炆此刻的笑意。 朱允炆收斂了笑意,目光如炬,凝視著朱棣,緩聲道:“此地乃奉天殿,非偏殿,若燕王身疲,未復清醒,可往偏殿安歇片刻,朕待爾醒來再議。” 朱棣瞬間啞口無言,麵露驚懼之色。 朱允炆此言意味深長,此處乃君臣議事之地,朱棣身為燕王,亦須遵守君臣之禮! 倘若因“奔喪受阻”而懷有不滿,願抒情緒,盡可。 然須明了,家族之事當於偏殿論及。 但,此間乃奉天殿,唯論朝政! 沒有父子,沒有兄弟,沒有任何親戚,隻有,君臣! 朱棣被朱允炆這番話,堵住了一切後路。 實際上,朱棣原計劃以朱元璋駕崩,自己未能及時奔喪作為挑戰之由。 倘若朱允炆表明是遵循遺詔行事,便可質疑為何讓他藩王入京而自己卻被阻。 如此,朱棣雖無禮,但仍有情感牽扯,可獲同情。 但如今,朱棣喪失此條途徑,談論家事於奉天殿乃不妥。 若朱棣強行持此理由,恐朱允炆不會接受,朝堂上的眾人亦不會輕易放過! 朱棣首次意識到,其侄子已非往日之模樣。
第二十一章:此間乃奉天殿,唯論朝政!(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