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體乾輔佐下處理完今日奏疏,朱由檢覺得極為順手,又考校道: “我在奏疏中看到‘立枷’一詞,它是什麼意思?” “枷刑既有枷號示眾之法,為何又有立枷,還被很多大臣說是苛政?” 王體乾斟酌再三,說道: “立枷之法,為劉瑾所創。以前長後短巨枷,讓犯人隻能站著,跪坐皆不可能,往往死於非命。” “若是把枷銼短,犯人就隻能屈膝。需要人托著臀,才能多活幾天。” “此刑用來處罰巨奸大惡,用以警醒世人。” 朱由檢隻是聽著,便感覺心中打顫。立枷這種刑罰實在太殘酷了,難怪那麼多大臣說是苛政。 尤其是想到魏忠賢用立枷整死了六七十人,他更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這種不經審判便用刑罰整死犯人的行為,對於法治是極大破壞。幾乎可以說是魏忠賢想整死誰,就能通過立枷整死誰。 想到不知有多少人被這種殘酷刑罰折磨而死,朱由檢立刻說道: “雖然是懲罰巨奸大惡之用,但是立枷實在是太慘了。” “本朝的枷刑都是怎麼規定的?” 王體乾回道: “按太祖時的舊製,枷具死罪重三十五斤、徒流重二十斤、杖罪重十五斤,枷號一個月到三個月不等。” “成化十三年,規定私鑄銅錢的匠人,用一百斤枷枷號一個月。後來又規定拐賣人口三口以上或再犯者,同樣用一百斤枷枷號一個月。再後來辱罵官員、挾製官府等等,也都用巨枷枷號。” “到了正德年間,劉瑾創立枷法,用一百五十斤巨枷,枷死無數。如今所用立枷,重三百斤。” 聽著枷刑在執行中的變化,朱由檢心頭沉重。朱元璋定的枷刑還好,算是正常刑罰,但是後麵的變化,就讓人始料未及了。尤其是劉瑾、魏忠賢這兩位權宦所用的立枷,根本就是以把人折磨死為目的,不再是正常的枷刑了。 所以,雖然擔心引起魏忠賢的警覺,朱由檢還是下令道: “傳朕諭令,讓內閣擬旨,枷刑本是警示之用,用巨枷不合刑罰本意。” “所有一百斤以上巨枷,盡數公開銷毀。所留一百斤巨枷,僅用於枷號私鑄銅錢、拐賣人口的罪犯,並需要推官或按察僉事以上官員簽字核準。” “其餘枷號按律執行,敢有將輕罪犯人用重枷枷號、致人死傷者,一律追究責任。” 王體乾聽著口諭,著實冷汗淋漓。朱由檢這條旨意雖然不是明晃晃地針對魏忠賢,卻讓閹黨對朝臣的威懾嚴重受損。甚至,萬一這條旨意被朝臣當成皇帝對閹黨不滿的信號,會有數不盡的奏疏,彈劾魏忠賢和閹黨。 想到這個後果,王體乾心中著實懼怕。作為內相的他,幾乎可以預料到,閹黨一旦被群起圍攻、必然會有最終倒臺的那一天。 隻是朱由檢那邊,仿佛沒察覺這件事,還對他的學識頗為贊賞,笑瞇瞇地說道: “王掌印果然博學多才,朕的疑惑已解明了!” “自從當上皇帝以來,朕深感天下事務繁雜,一個人力不從心。” “王掌印身邊,可有什麼像你一樣的人才,能夠推薦給朕?” 王體乾聞言大喜,顧不得多想其他,知道這是個施恩他人、為自己留條後路的好機會。想到自己早就安排在朱由檢身邊的人手,王體乾小心推薦道: “陛下身邊不是已經有人才了嗎?” “王府承奉正徐應元、承奉副王文政,都是先帝選拔的人才。” “陛下能用徐應元,也能任用王文政。” 朱由檢聽他這麼說,才想起自己王府裡還有這麼一號人物。以前承奉正徐應元跳得歡,自己眼前幾乎隻有他一人。此時才忽然察覺到,能在徐應元手下坐穩承奉副的王文政,也不是簡單人物: 『徐應元是魏忠賢安排的,王文政是王體乾安排的。』 『很好,非常合理。閹黨一、二號人物,都在我身邊安插了人手。』 『可以試試這個王文政,到底能不能用。』 所以他當即說道: “王文政辦事妥帖,朕也一直想用他。” “現在信王府那邊也沒什麼事了,讓他入宮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掌印覺得如何?” 已經開口推薦,王體乾當然不能再反對,當即說“陛下聖明”,同意了這個任命。 就這樣,朱由檢在司禮監又安排了一個人手。司禮監秉筆太監,已經有徐應元、王國泰、王文政、塗文輔四人可用,即使閹黨倒臺,也能讓他們接管內廷。 不過,這四個人還需要一段時間讓內廷其他太監認識,朱由檢也需要繼續觀察,看看哪些人可用。處理魏忠賢的時機,仍舊遠遠未到。 順利舉薦王文政,讓王體乾的心中略微寬心。在他出了乾清宮後,很快被魏忠賢召喚過去,詢問新皇帝對他們的態度。 王體乾此時也捉摸不透新皇帝的想法,說道: “陛下對我處理奏疏非常滿意,還讓我推薦人才。” “但是他對立枷又十分不滿,認為實在是太慘了。” “現在要下旨廢去立枷,說是如果有人阻攔,就讓他去嘗試一下。” “廠公,您說要不要阻攔?該怎麼阻攔?” 魏忠賢聽說阻攔的人要去親身嘗試,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當即縮了縮脖子,感覺涼颼颼的。用立枷枷死人時不覺得,如今他隻是想想,便知道那種感覺不好受,絕對稱得上生不如死、卻又求活不能。 他現在隻想保住已有權勢,不再妄想使用立枷打擊政敵,當即向王體乾道: “陛下想廢除立枷在大臣那裡得到好名聲,阻止的事情就算了。” “你有沒有察覺到新皇帝,對我們這些人不滿?” 王體乾沉思一會兒,說道: “不滿或許是有的,當年我們讓人誣告皇後和國丈張國紀謀立信王,陛下可能有所耳聞。” “好在這件事情沒有執行,陛下如今又當上了皇帝,知道國事繁雜,宮中離不開我們。” “李永貞在建造信王府時上下其手,但他告病的事情,陛下不就沒批準嗎?還給他派遣了差事,讓他去看皇陵。” 魏忠賢聞言搖頭,不覺得李永貞貪財那點事,能和自己的事相比。當年誣告的事情是沒執行,甚至連知情人都滅口了好幾個,但這件事是否走漏風聲,皇帝是不是因此不滿,他都無法確定。 再想到劉詔的事情鬧得動靜頗大,魏忠賢決定試探一下,囑咐王體乾道: “過幾日咱們陸續辭任,看看陛下是什麼態度。” “如果陛下準許,咱們就讓徐應元、王文政頂上去。” “如果陛下挽留,宮內宮外就能穩住了!” 決定按皇帝的態度,確定以後動作。朱由檢下發的旨意,都順利傳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