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群臣爭論一通,得出的結論不過是加強邊關戒備、整修長城的舊例。又因為朝廷沒錢,連整修長城的錢都拿不出來,隻能讓各地自行修繕。 朱由檢心中不滿,卻又變不出錢來,再加上如今的薊遼總督劉詔等人都是閹黨中人,把錢撥給他們,讓人難以放心。 劉詔敢領兵直趨京城,若是錢給足了,以後動他可能會出事端。 但是現在動他的話,會引起閹黨警覺和反擊,還是隻能先留著。 倒是其他地方,似乎可以動一動。 想到劉詔的職務全稱是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朱由檢有心把保定等處的事情分出來,加強對這些地方的掌控,向群臣道: “劉先生曾和我說,他的同年盧象升文武雙全,能舞動一百多斤大刀。” “盧象升現在是大名府知府、山東按察司副使,那就加整飭大名兵備道。” “讓他從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募兵,清理盜賊,並作為守衛長城的後備兵力。” 以自己老師劉漢儒的名義,給盧象升加了擔子。 這種明晃晃地提拔私人,群臣卻說不出反對來。新皇帝登極之後,他在潛邸的老師劉漢儒必然大用。這時反對提拔劉漢儒的同年,豈不重重得罪了對方? 那樣的蠢事,朝中的聰明人是不會做的。甚至還有人決定把劉漢儒推舉上去,以便獲得回報。 順利提拔了一個人才,朱由檢焦慮的心情稍稍緩解了一些,繼續處理事情。 看到鎮守宣大太監葛九思請以應接騎兵五千改為左右標營,朱由檢眉頭一皺,說道: “這五千騎兵是怎麼回事兒?” “是宣府、大同的機動兵力嗎?” 群臣無人回答,朱由檢也不追問。在這個剛剛登極的時候,他是不願意給閹黨太監增加兵力的。 再加上林丹汗的事情給了他理由,朱由檢斟酌之後,說道: “朝中有誰曾在宣大任職?” “朕打算派一位重臣統領這五千騎兵,聯絡順義王等右翼諸部。” “如果林丹汗執意西遷,那就把他打回去。” 這下更沒人敢回答了,朱由檢無可奈何,隻能讓他們廷推。 最終朝臣推來推去,推出來一位老臣,已經八十多歲的王象乾。 朱由檢聽得氣急,對這一屆朝臣徹底不抱希望,問他們道: “王象乾已經八十多歲了,他要是死在任上,天下人怎麼看待我們?” “這是朝廷優待老臣的道理嗎?” 群臣無言以對,最終還是誠意伯劉孔昭壯著膽子說道: “陛下,王象乾雖然年老,但是精神矍鑠、身體強健,還能勝任此事。” “而且他熟悉草原情況,威名著於九邊,可以聯絡諸部。” 這讓朱由檢稍微接受了點,無可奈何之下,隻能按群臣推舉,啟用這個八十多歲的老臣。 同時,為了表示自己尊重老臣,朱由檢在得知王象乾已累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後,下旨加太保,以兵部尚書銜督師宣大、薊遼等處長城邊務,給他極大禮遇。 這個任命一下,群臣反倒有些羨慕了。大明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雖是虛銜,卻一直頗為貴重。尤其是對文臣來說,除了張居正沒有生加三公的,都是死後追贈。就連楊廷和,生加太傅都被他推辭了。 朱由檢在王象乾活著的時候給他加太保,無論王象乾是否接受,傳出去都是一樁美談。以後有人問王象乾的功績,隻要說一句“陛下要給他生加太保”,就能夠說明一切了。 解決了這件事情,朱由檢看到了魏忠賢辭任的奏疏。雖然他心中很有同意的沖動,但是看著眼前的朝臣,卻又壓了下去。 他知道,眼前這些朝臣看似無能,但是在玩弄權術上,卻都是一把好手。一旦沒有了魏忠賢壓製,他們很快就會用文官套路,把自己牢牢鎖在宮中。 自己要繼續積蓄力量,在趕走魏忠賢時,把這些無能、諂附的閹黨官員一掃而空,換上合適的人。 所以,朱由檢劃了一個叉字,把魏忠賢的辭呈,直接打了回去。甚至沒有給群臣討論的機會,直接商議下一件事: “故寧遠伯李如鬆的夫人武氏,請求襲封寧遠伯。” “諸位都議一議吧!” 這件事前幾日便已傳出風聲,甚至在京中引起了大討論。一些人認為遼東之事是李成梁的責任,李家不但不應該襲爵,還得追究責任、甚至下獄問罪。 一些人則認為李成梁沒被定罪,李如鬆更是為國戰死,寧遠伯既然是世襲爵位,就該讓李家傳承下去。大明的爵位製度,不能因李家而廢。 前幾日兩種意見還爭論不休,今日林丹汗的消息傳來,京城北邊長城要受到後金威脅後。群臣對遼東大患有了切膚之痛,支持李成梁有罪的一下占了上風。 沒料到這種變化,朱由檢隻能拿李成梁、李如鬆等人曾經立下的功勛說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看看能不能挽回一些。不能把這枚試探朝臣的棋子,輕易丟掉舍棄。 群臣卻來了勁頭,剛才還默不作聲的來宗道,這時積極說道: “陛下,功罪不明,邊臣孰肯效力?” “李成梁棄地有罪,應該按律治罪,削去他的爵位。” 朱由檢皺著眉頭,詢問道: “李成梁的功勞,不足以抵消他的罪過嗎?” 來宗道以前例說道: “太祖開國時,薛顯勇略冠軍,軍功赫赫。太祖封薛顯為永城侯,卻不予世券,把他謫居海南。” “這是因為他濫殺無辜,犯下很多罪過。所以太祖把他的俸祿一分為三,一份給被殺之人的家人,一份給他母親妻子,隻剩下一份給他,讓功過都不相互掩蓋。” “李成梁固然有功,但是他的罪過同樣無法掩蓋,不能相互抵消。” 朱由檢微微點頭,認可這個說法,同時也明白了歷史上的崇禎皇帝為何處死了很多有功之臣。實在是大明就是這樣的風氣,隻要皇帝不想辦法力保,那些有罪的大臣就會按律被殺。李成梁的事情,按當下人的觀點,就該問罪除爵。 對這種風氣很是欣賞,朱由檢不打算破壞,決定按群臣的意思,除去李成梁的爵位。 群臣高呼聖明,對此歡呼不已。正當他們以為自己取得勝利時,卻聽朱由檢又問道: “李成梁罪有應得,但是李如鬆的爵位,應該如何定性?” “他的功勞赫赫,又是為國戰死,不能無故除爵,寒了功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