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鬆的爵位,的確難以定性,這也是朝臣以前厭惡李家、卻沒有把李家削爵的緣由。 單說戰功,李如鬆參加了萬歷三大征的兩個,而且都是主將,最後更是為國戰死。功績擺在那兒,誰都無法抹殺。 再說褒揚,萬歷皇帝在李如鬆死後“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謚忠烈”,讓他弟弟李如梅繼任總兵,還蔭一子世襲指揮使,可謂恩寵備至。 如果因為他死後李成梁棄地的行為,就把追贈的爵位削去,對一位為國戰死的功臣而言,實在說不過去。 所以朱由檢的疑問一出,群臣又起爭論。 有的說李如鬆追贈寧遠伯是因為他是寧遠伯世子,如今李成梁的寧遠伯被除爵,他也該同樣除去。 但是這個說法,有些站不住腳。按照大明慣例,世子未襲爵而亡,被追贈爵位需要他後人襲爵之後請求。李如鬆的後人根本沒有襲爵,更別說請求追贈了,他的寧遠伯是皇帝追贈的,是因為為國戰死。 所以另一批人就說,李如鬆是憑借功績追贈爵位,不應該因為他父親的事情削爵。 但是這個說法,同樣說服力不夠。戚繼光、俞大猷這些功業彪炳的將領暫且不說,麻貴參加了萬歷三大征的三個,後來還鎮守遼東,同樣戰功赫赫。他們都沒獲得爵位,李如鬆何德何能獲得追贈呢? 爭來爭去,誰都說服不了誰。吵吵嚷嚷許久,之前主動請纓的孔貞運道: “嘉靖之時,朝議革除外戚封爵,隻有魏國公、定國公、彭城伯、惠安伯四家除外。” “這是因為他們不僅有外戚的身份,能封爵更多的是因為軍功。” “李如鬆被追贈為寧遠伯,不止是因為他寧遠伯世子的身份,更多的是因為軍功。” “臣以為應當按魏國公、定國公、彭城伯、惠安伯舊例,保留李如鬆的爵位。” 這話說得在理,很多人紛紛贊同。魏國公的爵位能在靖難後保留下來、定國公能夠封爵,難道是因為徐家的功勞真的大到一門兩公嗎?彭城伯、惠安伯的功勞,同樣也沒有大到一門兩伯。他們的爵位能在革除外戚封爵時保留下來,李如鬆的爵位,同樣也該保留。 如此一來,支持保留李如鬆爵位的占了上風。但是讓李成梁的後人襲爵,許多人覺得膈應。所以就有人提議,李如鬆可以按戰死追封爵位的人對待,但是他的爵位,卻不應該世襲。 朱由檢聞言說道: “本朝有不世襲的爵位嗎?” 禮部尚書來宗道回應: “本朝初年有許多功臣追封為伯侯,但是正德以後就不多了。” “最近的是忠誠伯陸炳,被追贈為伯爵,其子襲指揮僉事。” 微微點頭,朱由檢不願繼續糾纏下去,決定道: “那就按這個前例,把李如鬆的寧遠伯看做不世襲的追贈,子孫世襲指揮使。” 對於這個結果,群臣大多沒有異議。不過朱由檢接下來的話,卻讓他們險些跳起來: “剛才有人說戚繼光、俞大猷的功績更加顯著,麻貴的功績也不遜於他。” “既然李如鬆被追贈為伯爵,朕以為這三人也該追贈。” “尤其是戚繼光,有平倭功,還有邊功,應該追贈為侯,褒揚他的功績。” 把這三人追贈爵位的事情,放到群臣麵前。 這下群臣的爭論,比剛才討論李如鬆的爵位更大了。甭管他們是閹黨還是東林黨,都是文官集團的一份子,在壓製武將的事情上,可以說是不遺餘力。 嘉靖之後除了王守仁、李成梁再沒有人因功封爵,被追贈的也隻有陸炳、李如鬆兩個。不是因為其他人的功勛不夠,而是功績最顯著的戚繼光都被壓了下去。其他功勞不如戚繼光的人,自然沒法封爵。 如今皇帝要給戚繼光、俞大猷、麻貴追贈爵位,顯然是要抬舉武將地位,為新一輪的軍功封爵做準備。 朝堂中的文官察覺到這個動向,自然群起反對。就連勛貴也不願意新人加入,分割勛貴集團早已固定的利益。 眼看反對的人很多,根本沒有人出言支持這件事,朱由檢這個剛登極的皇帝,隻能把這件事放下,留待以後再議。反正對他來說,今日的動作已經足夠。他對武將的態度,已經顯露明白: 隻要他在位上,隻要武將的功勛足夠,就有機會封爵。 這樣那些武將,應該會多點積極性,努力建功立業 這樣想著,朱由檢在結束朝會之後,很快召李家的人覲見,看看李家的人,是否還能任用。 消息傳到李家,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李家的人頓時一陣歡呼。雖然沒有得到最想要的結果,但是世襲指揮使的職位,卻足以讓他們滿意。尤其是李成梁和李如鬆的事情有了定論,李家不用再背負他們的功過不明不白地活下去,這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李家的人很快遵照皇命,入宮覲見謝恩。武氏帶領女眷去見皇後,李性忠、李順祖、李尊祖、李應祖等人,則是去見皇帝。 此時,朱由檢正在武英殿召見孔貞運、吳汝胤兩位使者,向他們認真囑咐: “到了察罕之後,要想辦法見到沙爾巴呼圖克圖。告訴他,隻要能讓林丹汗繼續留在原地、為大明抵擋後金,朕就給他賜封號,允許他在察罕轉世。” “林丹汗那裡,可以封他為順禮王。告訴他禮在義先,順禮王比順義王更高,是草原上最尊貴的爵位。” “其他大臺吉、臺吉等領主,也可以向他們許諾冊封爵位。恭順侯可以拿自身為例,告訴他們大明爵位與國同休。隻要他們接受冊封,無論草原上怎麼變,大明都承認他們的爵位,他們的子孫後代,可以永享富貴。” 向吳汝胤囑咐著,朱由檢還叮囑道: “恭順侯祖上是蒙古人,應該知道他們喜歡什麼樣的東西。你可以從自家帶些蒙古人喜歡的東西,再從朕的信王府挑一些,帶給林丹汗等人。” “要讓那些人知道什麼是享樂,讓他們心向大明。他們接受冊封後,朕會給他們賞賜,並且給各級爵位不同的貿易配額,讓他們能用草原上的東西,換取享樂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