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父子占領關中的消息傳到江都宮時,楊廣什麼也沒說,隻遣退左右,坐著一動不動,坐了半日,沒人敢說話,侍衛們隻好請來了蕭後。看楊廣臉色黯淡無光,蕭後道:“陛下您...” “朕累了,想歇著,誰都不要打擾...”楊廣打斷了蕭後的話,隨後躺到榻上沉沉睡去... 江水悠悠,奔流不息。曾幾何時,大隋朝廢西梁、滅南陳一統華夏,終結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三百多年的分裂時代;創三省六部製度、推科舉製,勵精圖治,締造開皇之繁榮景象。這些似乎都成了楊廣睡夢中的景象了。醒來後見到的是遍地起義,一個完整的帝國不知道又被分割成多少塊。秦失其鹿,天下逐之。楊廣還是不知道哪裡錯了,但是他預感到大隋朝的輝煌基業和自己的大業宏圖就如眼前這滔滔江水東流而去再也不復回。 巡遊江都大概是楊廣一生的至高點,自那以後便如江河日下。尤其是始畢可汗的鐵騎踏破了雁門關,揮之不去的夢魘始終縈繞在身邊。楊廣終究是不願再理朝政之事,既然人已無力回天,山清水秀的江都或許可以偏安一隅。樓船畫舫,綿延百裡。綾羅綢緞,雲錦天章。雕梁畫棟,琳瑯滿目。金碧輝煌,霞光異彩。看著人間仙境江都宮,楊廣懷念起當年帶著宮人後妃官員將士巡遊江都的場景,乘坐的龍舟雜船數萬艘,綿延二百餘裡,沿江州縣五百裡內均要供奉美食佳肴,天上的神仙也不過如此。 轟轟烈烈的大業宏圖就要被終結。紂王無道,武王伐之。強秦暴政,二世而亡。楊廣大概也知道自己免不了這樣身死國滅的結局。他經常對著鏡子自嘲。一日,他對著鏡子看了半天,又對蕭皇後和大臣們說道:“好頭顱,誰當斫之?”嚇得眾人紛紛跪倒在地。此時,宇文化及也不再溜須拍馬,他若有所思地看著楊廣,漸生不臣之心。 瓦崗軍截斷了回東都洛陽的路,李淵占據了京師大興城。楊廣再也無心回北方了,於是他命人準備修建丹陽宮,打算遷都江南。隨行的士兵大多是關中人,他們本就思鄉心切,聽聞要隨楊廣留在江南,士兵們紛紛逃回家鄉。這時,宇文化及聯合虎賁郎將元禮等人利用兵士們的思鄉怨憤情緒發動了兵變。楊廣聞之驚慌失措,大罵宇文化及。急忙換去帝王裝束準備出逃。然而兵士們早就對楊廣怨聲載道,楊廣還沒走出行宮就被抓住。楊廣別無他求,隻想一杯毒酒自盡。令楊廣沒想到的是將士們不同意楊廣飲毒自盡。作為一代帝王,楊廣對自己的欲望做到了極致的放縱。唯一不能選擇的卻是自己的死法。 楊廣憤怒地看著宇文化及說道:“你們到底想怎樣?” 宇文化及仍然是一副奸佞的嘴臉,他笑著對楊廣說道“陛下息怒,臣可不想傷害陛下。都是那些將士們,他們非要...” “他們非要乾什麼?” “他們對陛下您恨之入骨,非要親手送您上路。” “你們這些賊人,都...都不要命了。”楊廣氣憤不已地說道。 “這個時候陛下就不要管別人要不要命了,您還是關心一下您自己吧。來人,送陛下上路...” 楊廣驚懼萬分,幾個彪形大漢上來按住楊廣... 楊廣死後,蕭後和宮人們拆了床板拚湊著做了一個棺材,偷偷將楊廣安葬在江都宮的流朱堂下。 不可一世的楊廣終於死於非命。生前極度奢華,死後與常人無異,終化作一抔塵土。隨楊廣在江都的子女及皇室宗親除蕭後和秦王楊浩外,皆被宇文化及所殺。那些備受奴役之苦的百姓們、那些含冤莫白的人們恐怕早就盼著這一天了。孟子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於楊廣而言,完全相反,是“君為貴,社稷次之,民為輕。”沒有螻蟻眾生,何來帝王之尊;沒有蒼生百姓,何來社稷江山。 秦王楊浩因為與宇文化及之子宇文智及關係密切暫時逃過一劫。宇文化及擁立楊浩為帝,自稱大丞相,準備率隋官兵十餘萬眾西歸關中。 楊廣駕崩的消息傳到洛陽,王世充隨即擁立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為帝。王世充被楊侗封為鄭國公,與段達、元文都等人共同輔政。當時,洛陽幾乎被瓦崗軍包圍了。王世充屢次奉命征討瓦崗軍,均未能取勝。 對於瓦崗而言,雖然勝多敗少,但接連征戰,將士早已疲憊不堪。瓦崗李密帳下文學參軍魏徵勸李密道:“瓦崗表麵看似節節取勝,實則元氣大傷,將士傷亡慘重。瓦崗沒有府庫,將士有功得不到封賞。此時不宜強攻,隻能深溝高壘,占據險要地勢,與王世充相持,待其糧草耗盡退兵之時再將其一網打盡。” 李密不以為然,說道:“我瓦崗兵多將廣,戰力超群,縱有傷亡也不會傷及根本。接下來仗該怎麼打我自有計較,先生不必多慮。” “並非屬下多慮,如今的形勢實在不宜與王世充針鋒相對。” 李密有點不耐煩了,他曾經很賞識魏徵,但也僅僅是因為其文才出眾而非智謀過人,所以當魏徵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時,李密以為是坐而論道並未采納。李密帳下長史鄭頲趁機說道:“形勢如何需從長計議,先生不必老生常談。” “此乃奇謀深策,怎能說是老生常談。”魏征反駁道。 “先生從未帶兵打過仗,怎能隨意妄言戰局?”鄭頲說道。 此言一出,魏徵甚是惱火,他沒想到在李密等人眼中他竟如此不堪大用,於是一言不發拂袖而去。李密既不采納魏徵的建議,也沒有為瓦崗前途深謀遠慮。他以為將洛陽重重包圍就已經勝券在握了,整日坐在功勞簿上沾沾自喜,早就失去了問鼎中原的雄心魄力。 一紙詔書擺在李密麵前,楊侗冊封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魏國公,並希望李密征討宇文化及,聲稱功成之後讓李密去東都輔政,希望李密能幫自己除掉王世充。李密尚且舉棋不定,部下將士卻對楊侗的賞賜垂涎欲滴。兵士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著。 “要是能接受越王...不...應該是陛下的收編,以後就沒有人敢罵我們是反賊了您說是不是?”一名年輕士兵湊到百夫長跟前問道。 “那是當然了...” “反賊不反賊的無所謂。就是能多發些軍餉,立了功還能多發些賞錢,這不挺好嗎。”一名年長的士兵打斷了百夫長的話說道。 “你怎麼就知道錢?”百夫長嗔怒道。 “咱們這麼拚命不就是為這個嘛,我家裡可還有老婆孩子要養活呢” “我娘一直希望我趕緊成家立業,可我就是想乾一番事業,不想再被人稱作反賊了。”先前那名年輕士兵道。 “聽你娘的話,趕緊娶個媳婦,生個娃。”年長士兵調侃年輕士兵引得其他士兵一陣哄笑。 “你們在乾什麼?”隨著一聲嗬斥笑聲戛然而止,兵士們急忙歸位。百夫長連忙抱拳向來人賠罪:“屬下失職請徐將軍責罰。” “你們也都身經百戰的老兵了,怎能如此散漫,就像是一群烏合之眾,成何體統。下次再犯軍法伺候。” “屬下不敢。”百夫長見徐將軍走遠才鬆了一口氣。對兵士道:“都給我打起精神來,別胡言亂語了,今天要是碰到的不是徐將軍,可就沒這麼幸運了。” 徐將軍正是徐世績,兵士所言他都聽見了,他能理解士兵的心思,生逢亂世,誰不想有個更好的前程呢?誰不想得到更多的賞賜呢?為誰打仗不是打仗呢?何況人家還是名正言順的天子。因此徐世績並未責罰兵士,他認為關鍵在於李密如何決斷。該說的他都對李密說了,希望李密不會讓他失望。 然而事實還是令徐世績大失所望。李密竟接受了楊侗的冊封。不行,絕不能讓他向楊侗稱臣,徐世績準備去勸李密收回成命,正大步流星地走著,忽然聽見有人說道“將軍還是別去勸了,沒用的。”轉身一看是魏徵。便問道“先生知道我要去乾什麼?” “放眼整個瓦崗寨,關心瓦崗命運的人寥寥無幾,將軍便是其中之一。” “那先生為何還要阻止我?” “將軍認為您能說服魏公麼?魏公要聽您的,他還會接受冊封嗎?” “這...” “越是對一件事情抱有幻想,結果就越適得其反。將軍還是不要徒增煩惱了。” “我不甘心吶。楊侗隻是個傀儡皇帝,一切還是王世充說了算,天知道他對瓦崗安的什麼心。若瓦崗和宇文化及在前方激戰,王世充黃雀在後,屆時瓦崗還有活路嗎。這些話我都對他說過,他怎麼就不能明白呢?”徐世績憤怒地說道。在他看來李密是絕對的天下英雄,其雄才大略不容置喙,在關乎瓦崗生死存亡的大事上李密更不應該如此草率。 魏徵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問道:“將軍難道還沒看出來嗎?” 徐世績看著魏徵,眼裡充滿不解。魏徵繼續道:“魏公不是當年的李密了。他鏟除異己,籠絡人心,驕傲自滿,苛待下士,哪裡還有什麼雄心重振瓦崗。話說回來,將軍不也是因為好幾次勸他多體恤將士遭到疏遠麼?” “先生說的這些我豈能不知。翟讓被殺時,若不是魏公相救,我也不能保命。雖然不恥於他鏟除異己的行為,但為了瓦崗眾多將士的性命,我還是願意追隨他。卻沒想到最終會這樣。早知道,我當初就不應該說服翟讓奉他為主。”徐世績滿臉沮喪,懊悔不已。 “事已至此,將軍無須自責。接下來將軍有什麼打算麼?” “那先生是怎麼打算的呢?” 魏徵看著遠處在微風中搖蕩的瓦崗軍旗,緩緩說道:“隨遇而安吧。” 徐世績長嘆一聲,看著洛陽的方向說道:“但願不會到我所想的那個地步吧。” 宇文化及帶著十萬兵馬到黎陽時與李密大軍相遇。宇文化及欲後退,卻發現退路也被李密堵住了。於是他準備攻下沿途的倉城,但李密命徐世績嚴守倉城,宇文化及久攻不下,便放棄對倉城的攻打。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糧草所剩不多,進退兩難之際,李密竟說要和他聯合,宇文化及如釋重負,任憑軍士隨意吃喝。然而,宇文化及遲遲等不到李密的糧草,才反應過來自己中計了。一怒之下,宇文化及率軍與李密展開激戰,從早戰至晚,宇文化及精疲力盡,糧草斷絕,部下或叛逃,或降李密。 當李密費盡心思與宇文化及周旋時,傀儡皇帝楊侗被迫禪位於王世充。王世充掌握了洛陽的朝政實權。正如徐世績所料想的,瓦崗軍歷經激戰,尚未休整過來,王世充便準備攻打李密了。王世充親率精兵強將安營紮寨,乘疲憊之機襲擊瓦崗軍。得知數員驍將戰敗被王世充俘獲,李密便親率精兵準備迎戰。部下將領裴仁基建議李密應偷襲東都洛陽,李密不聽,硬是與王世充正麵交戰。最終,王世充大敗李密。李密率殘餘部眾逃往虎牢關。 經此一役,瓦崗元氣大傷。裴仁基、秦叔寶、程知節等將領戰敗被王世充所擒。單雄信等人久不滿李密,投降了王世充。至此,李密方知再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盡管他認識到是自己帶著瓦崗軍一步步走到了如此境地,但他還是不忘為自己開脫,涕淚俱下的對部眾說道:“我帶著大家打了敗仗,理當自刎以謝罪,但承蒙諸位不肯拋棄我,我願為諸位帶一條明路來贖我的罪過。諸位可隨我去關中投奔唐公,我與唐公有同宗交情。昔日我瓦崗阻擊隋軍,使唐公不戰而擁有長安,也是諸位之功啊。”眾人覺得李密說得有道理,便隨其一同逃往長安,投奔李淵。至此,轟轟烈烈的瓦崗軍起義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