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難抵群狼,在槁城南部,劉秀手提長戈騎著青驄馬落荒而逃,緊追不舍的王莽(應該是其手下一員大將王朗)手提長鞭乘勝趕殺。王莽拖著長長的鋼鞭在地上劃出了一道溝印,後人在此基礎上挖成了一條排水溝,遂取名“王莽溝”。不僅如此,在槁城,傳說漢武帝劉秀未登基前被王莽追趕的四處躲避到處流浪,在相當一段日子裡整天是提心吊膽無處安身。 一天,劉秀的蹤跡被王莽發現了,劉秀的坐騎被王莽的亂箭射死。這一驚嚇,劉秀在槁城南麵的荒地裡嚇得好像跑驚了,在一人高的蒿草叢裡掩映下,拚命奔跑,後麵的王莽騎著高頭大馬,揮動著手裡的長鞭,看著前麵那個影影綽綽的人形,拍馬追去。 我的天呀!劉秀一屁股蹲在地上,看到自己跑腫的雙腳,無奈而又焦灼地說道,腳腫呀!腳腫!難道這就是我劉秀的埋葬之地?後來人根據劉秀的這個傳說,就把在這裡組建的村子喚作腳腫(隨著叫法的不斷轉變,後人就這個村名改成了角中)。 馬蹄聲以及王莽高喊捉拿劉秀混雜的聲音越傳越近,劉秀自言自語道:娘來個x,要是這會有匹馬該有多好呀!話音剛落,隻聽得一聲馬嘶從前麵不遠處傳來,劉秀趕緊一拐一瘸地走去,原來是一個小寺廟,由於天已擦黑,也看不見上麵寫著什麼廟,劉秀摸著馬,不由得喜出望外。劉秀臨走前,在廟裡向神像五體投地,並許諾:我成事後,一定把這匹馬完好無損地送回來。 隨後,劉秀打馬向前麵一路狂奔,於是,劉秀與王莽轉起了圈圈。烈日當空,劉秀騎馬隱遁至野莊之汊河。人馬喝足了汊河水,便在汊河西岸一小寺內棲息。第二天,為了尋覓手下馬武將軍以及作戰部隊,躲避王莽的跟蹤追擊,不得不稍做打整,便拍馬出逃。 此事一出,後人便把光武帝劉秀棲息野莊小寺以及汊河飲水的故事,傳說至今。這條汊河便稱之為白馬河,因其是條小河,後人又叫小白河。小白馬河西岸的野莊小寺,遂喚做小白馬寺。由於當地人叫法隨意,便稱之為小白寺或小寺。至此,小寺叫法便廣泛流傳了下來。 閑話休提,書歸正傳。 劉秀也不知跑了多遠的路,天明了,人困馬乏,劉秀來到一個村子,想找水喝,放眼環顧,附近有一眼井,沒有水桶怎麼喝呀,冥冥之中有一個聲音在他耳畔響起:你不會用你的長槍把井撬倒啊。頓悟的劉秀馬上覺得這樣做不可能,可劉秀無計可施隻好依計行事。隻見劉秀把長槍插進井腰,氣吞丹田使勁撬,奇跡出現了,但見井口慢慢傾斜著...... 水出來了!水出來了!驚喜的劉秀趕緊大口大口地喝起水來,井水那個甜呀,忘情的劉秀隻顧自個,把一旁的馬渴的叫喚著不停,後來馬也喝得福了。由於這口井就在一棵彎脖子柳樹下麵,後來人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村子就叫:柳林井。 劉秀用井水洗了洗自己的身子,也給馬洗了身。 趕緊走吧,找自己的隊伍去! 劉秀打馬飛奔,突然,馬一下子臥倒在地,可把劉秀摔了個夠嗆,當滿麵沾土的劉秀站起,看見著匹馬身子骨漸漸委頓下來。 不一會兒,馬的肉身子逐漸恢復成原來的內質---泥馬,原來是菩薩把廟裡的那匹泥馬度化成活馬幫助劉秀逃過一難,於是後來人就把這個傳說,把當地的村子叫死馬,(後人覺得不雅便美化成“司馬”這個村名)。 可王莽追趕聲又從後麵傳來,再也沒有可以借助逃跑的東西後,劉秀又忍著巨疼,向前麵趔趄著走去,“好苦呀!好苦!”劉秀再也站不起來了,隻好對天長嘆道。再就是後人把這段傳說把這建立的村子叫---好苦。同樣感到不好聽的村民便改口叫成了現在的村名-----好固。 後來劉秀找到自己的隊伍,率領隊伍歷經苦戰惡戰終於打敗了自己的一個強勁對手---王莽。劉秀想起自己在角中一個小廟裡許下的誓言,就尋找了一匹一模一樣的馬給人家送去,孰料劉秀的人馬在途中,就發現那匹還人家的馬病倒了,沒有送到寺廟裡馬就死掉了,痛哭流涕的劉秀不得已將這匹馬在當地埋掉,一個偌大的馬丘出現了,後來的遷民便把當地這個傳說,喚作成村名----馬丘,也就是現在槁城的馬邱村。 沒有踐行諾言的劉秀,讓角中村裡這個小廟,曾經的白馬廟,變成了有名無實。 俗話說:膽子大的跑私商,膽子小的來開荒。趙國大將軍倪良後裔在野莊安家落戶之後,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多,人們不斷地披荊斬棘,拓展農田,開墾作業。收獲糧食逐年遞增。火紅的高粱穗子沉甸甸,金黃的穀子低下了頭,黍子彎下了腰。豌豆、黃豆、芝麻、綠豆等莊稼青蔥裡透著馨香。 徜徉在田間地頭,彌望的天地間,青紗帳猶如妝成的碧玉。瓦藍的天空上,有幾絲乳白色珍珠棉點綴著,飛鳥時而高翔,時而低空翩躚,不同鳥鳴聲,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氛圍。五顏六色的野花星羅棋布般展露著芳菲,或路旁,或小河旁,蝴蝶忽閃著迷人的翅膀,在花海裡塗脂抹粉;嚶嚶的小蜜蜂,穿梭於花蕊間,不停地忙碌著。 田園生活,如此靜謐甜美。 公元661年,一個朦朧而又靜謐的淩晨。倪莊一個叫倪基的家裡,傳出了嬰兒啼哭的聲音。這個孩子出生後,出於倪基等家人迷信的緣故,遂請人占卦:從天乾地支,出生時刻分析,這個孩子命格缺水。為了彌補先天不足,遂給這個孩子取名倪泉。 這個孩子生的皮膚白皙,眉清目秀。孩提時代,倪泉在父親熏陶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便對學習文化知識產生了興趣,咿咿呀呀背誦詩歌。及至總角之交,進入村裡私塾學習。私塾先生是個老學究,名喚倪煥文。倪老先生對四書五經頗有研究,也諳熟音律。倪老先生早期曾在京城官學指教,成績斐然,教出的學生個個是滿腹經綸,彬彬有禮,深得皇帝的厚愛與嘉獎。後因小人進讒,倪煥文貴體有恙也不與皇帝辯白,便飄然回到故鄉,建立私塾,重新操起自己所鐘愛的教育事業。 倪泉跟著倪老先生學習,大有長進,很得老先生厚愛。 老子《道德經》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其中“上善若水”等句,是說做人最高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樣,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跟萬物爭高下論短長,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做人要心地善良,襟懷坦白,光明磊落。 於是,倪老先生為了表達自己對倪泉的殷切希望,遂給倪泉取了一個學名,叫若水。 倪若水生而含靈,幼有成德,年有七歲,口誦萬言。詩書禮樂之英,黼黻擊帨之妙。 在盛唐時期,他身居高官,不懼丟掉烏紗帽,敢於向當朝皇帝唐玄宗進諫,他不畏權貴,為民請命。他為了提倡教育而身體力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群星璀璨的大唐時空裡,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人生。 他,名叫倪若水,既是清官,又是諍臣。故事講述者將會在娓娓道來的密碼裡解讀他的人生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