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大唐王朝內陸腹地的恒州,別稱常山,大都督府。據史書記載,開元戶四萬二千六百九十四。鄉八十七。元和戶一萬七千五百八十。鄉七十。今為恒冀節度使理所。管州六:恒州,冀州,深州,趙州,德州,棣州。縣四十四。都管戶六萬二千六百匹。 《禹貢》冀州之域。周為並州地。春秋時屬鮮虞國。戰國時屬趙。秦兼天下,為钜鹿郡之地。漢高帝三年,韓信東下井陘,擊破陳餘、趙王歇,以钜鹿之北境置恒山郡,因恒山為名,後避文帝諱,改曰常山。兩漢恒山太守皆理於元氏,晉理於真定,治所就在現在的正定縣(又稱常山)故城這個地方。 後魏時期,道武帝登恒山郡城,北望安樂壘,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即今州理是也。周武帝於此置恒州,隋煬帝大業九年罷州,以管縣屬高陽郡。武德元年,重置恒州。三年陷賊,四年討平竇建德,仍舊焉。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裡。南北二百七十裡。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百九十裡。西南至東都一千一百三十裡。西取太原路至上都一千七百六十裡。東北至定州一百二十裡。東南至槁城縣六十裡,從槁城北至定州一百二十裡。東南至深州一百八十裡。西取井陘路至太原府五百裡。 西北取五臺山路至代州五百三十裡。 貢、賦:開元貢:羅。賦:綿,絹。 管縣十:真定,槁城,九門,靈壽,行唐,井陘,獲鹿,石邑,房山,鼓城。 槁城縣,西北至恒州五十八裡。本漢舊縣,元鼎四年置,屬真定國,後漢改屬钜鹿郡,晉省。後魏重置,高齊改為高城縣。隋開皇十八年,復為槁城縣。武德初屬廉州,貞觀二年改屬恒州。 滹沱河,俗稱葡萄河,因當地百姓在河兩岸常年種植葡萄而得名。滹沱河發源於山西省繁峙縣泰戲山孤山村一帶,向西南流經恒山與五臺山之間,至界河折向東流,切穿係舟山和太行山,東流至河北省獻縣臧橋與滏陽河相匯成子牙河後入海,全長587公裡,流域麵積2萬多平方公裡。主要支流有陽武河、雲中河、牧馬河、同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狀排列,主要集中在黃壁莊以上,以下無支流匯入。流域內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傾斜,西部地處山西高原東緣山地和盆地,地勢高,黃土分布較厚;中部為太行山背斜形成的山地,富煤礦;東部為平原。流域內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較重。流經山區、山地和丘陵的麵積約占全流域麵積的86%,河流總落差達1800餘米。 瑤池以上為上遊,沿五臺山向西南流淌於帶狀盆地中,河槽寬自一二百米至千米不等,水流緩慢。 瑤池至崗南為中遊,流經太行山區,河穀深切,呈“V”形穀,寬度均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流湍急。黃壁莊以下為下遊,流經平原,河道寬廣,最寬可達五六公裡,水流遲緩,泥沙淤積,漸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兩岸築有堤壩。 槁城北臨滹沱河,可以說滹沱河也是當地百姓的母親河;西麵是一望無際峰巒起伏的山嶺,它就是地處河北道的太行山,俗稱西山或砟山。西山林莽蔥蘢,綿綿延延,宛如一道翠綠的屏障。太行山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太行山山勢東陡西緩,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係,隻有西南部的沁河水係向南匯入黃河;槁城的東麵和南麵是一望無垠的平原,土地肥沃,槁草葳蕤,千鳥相聚的天堂。 槁城東南二十裡處,坐落著一片倪家院宅,這個村莊就叫倪家莊,俗稱野莊。村裡緊傍一條小河,叫小白河,村莊周圍環繞著小河河水。倪家雖非豪門,在當地卻是大戶人家,也是書香門第,耕讀世家,家境殷實富足。倪基溫文爾雅,自稱是戰國時期趙國軍事家倪良的後代,倪良用兵之道就是先禮後兵,後發製人。倪良當時戍邊的城池離倪家莊四公裡,該城池叫牧廉城,取自趙國另兩位軍事家李牧、廉頗戍邊而得名。當朝的趙武靈王被兒子逼死在沙丘,俗話說:一朝君子一朝臣,這朝不用那朝人。倪良深諳此道,恐遭不測,便領著家人來到此地隱居。 倪家秉承儒家之道持家立業,家道興旺。倪基妻子倪夫人知書達理,天生麗質,溫文爾雅,知書達理。倪基夫人深居閨閣,家務搭理的井井有條,乾乾凈凈。倪基兩口子恩愛有加,生活過得倒也舒坦悠哉。 龍朔元年,即公元661年,伴隨著倪夫人腹中嬰兒的呱呱落地,倪基更是喜上眉梢。 倪基看著繈褓中的嬰兒,這孩子天庭飽滿,地頦方圓,懂一點麵相倪若水的爺爺倪範連連驚嘆:這孩子長大了要做官的。倪基也是希望這孩子長大能成大器。後來,這個孩子取名倪泉(俗稱泉兒),字子泉,諱若水。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倪子泉的父親倪基,尊崇孔孟之道,承傳儒世家風,堪稱書香門第。倪若水啟蒙初期,就學習刻苦。一日,倪基的一個朋友登門拜訪之際,看到若水這孩子眉清目秀,就說道:“大哥,你家這孩子長大了準是地一頃。”地一頃,本來就是一百畝地,然而,此用意是說長大了能當官。倪基聞言,便笑著問道:“賢弟,你會算卦嗎?”朋友答道:“卦倒不會算,隻是看麵相,或者說我的預感。”接著,倪基把孩子叫到跟前,說道:“泉兒,給你叔叔背一篇課文。”倪若水麵對兩位長輩,忽閃著兩隻明澈眸子,朗聲背誦道:“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一個四歲的孩子竟背得十分順溜。這讓這個當叔叔的不由地瞪大眼睛,贊不絕口道:“什麼也別說了,這孩子長大了前途無量。”倪基連忙說道:“賢弟過獎!賢弟過獎!” 倪若水背誦的這些語句出自《千字文》,此文共有一千個漢字,被寫成韻文的形式,容易朗朗上口。 就這樣,倪若水在嚴父倪基的教育下,幼小的心靈,浸染著學習的濃厚興趣。一本《急就篇》,讓他開闊了眼界,知道了生活中的各種知識,比如動物類,植物類,還有人體生理類等等。不僅如此,他在嚴師精心培育下,跳級似的學到了大齡人所學的知識。這其中,就有一種課本,名曰《蒙求》,這本書是唐朝人編的,且編的朗朗上口便與背誦。部分內容如下:王戎簡要,裴楷清通;孔明臥龍,呂望非熊;楊震關西,丁寬易東;謝安高潔,王導公忠。四字一句,組成韻文。這本教材不僅僅是教學生識字,還教學生們了解到很多歷史典故。 倪若水自小就耳濡目染,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規矩識禮。他對禮儀這本教材不僅僅能背誦課文流利,連標點符號一點都不帶差,對其含義諳熟於心。這是一本教學生學規矩的書,例如“一日為師,終日為父;一日為君,終日為主”,還有借輕還重訓誡“得人一牛,還人一馬”,以及“他籬莫越,他事莫知;他貧莫笑,他病莫欺”等一係列學做人之理。 倪若水七歲時,就學習書法,那個時候,硬筆還沒有出現,寫毛筆字成為不二之選。他臨帖認真,身子做得畚直,握筆之手懸而有力。其中有一個臨帖,“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別看這二十五個字,看似簡單,卻包含了漢字的所有筆畫。 初學者,寫“永”字,便可練就了好幾種筆畫,不能不說這是中國書法界的結晶。 俗話說:入蘭花之室,久聞不知其香。倪子泉幼小的心靈裡,就耳濡目染,到了童年,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資聰穎,恭勉勤奮,倪子泉很早就開始讀五經四書,七歲就能背誦經典,口誦萬言,滔滔不絕。過人的才華,讓神通倪子泉聞名遐邇。 夜深人靜的時候,倪子泉書房裡,一方不大的案臺上,一盞高腳油燈燃著光焰,並發出嗞嗞的響聲。子泉手捧書卷,坐在案桌前,就著昏黃的燈光,聚精會神地學習著。油燈不時跳動的光焰,映照著他青春年少的白皙的臉龐,沉毅,俊朗。伴隨著燈芯上的燈花漸漸變大,油燈的光焰變得迷離昏暗起來,子泉揉了揉困倦的眼睛,頓感睡意朦朧,他一口吹滅了油燈,回到自己的臥室,擁衾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