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1年仲秋的一個晚上,是夜皓月當空,唐玄宗李隆基召幸楊妃侍寢。楊妃在景雲年間(710年七月—712年正月,三個年頭,是李隆基父親唐睿宗李旦的年號)懷上了李隆基第三個兒子,斯時,太平公主頻頻對她進行攻訐,李隆基懾於姑姑太平公主淫威,不得不讓楊妃墮胎以求平安。為了墮胎,楊妃找到宰相張說商量這件事。張說看出了端倪,便勸說李隆基另謀良策,無論如何也要生下這個兒子。此事辦妥後,楊妃對張說感恩戴德,時時銘記於心,總想回饋這個貴人。 當夜,楊妃與唐玄宗共枕眠之際,便趁機對皇上吹起了“枕邊風”,說好長時間沒有見到過張說,是不是遭人排擠,還是有什麼不測?唐玄宗心裡“咯噔”一下子,心的話:可不,張說受姚崇排擠,被貶地方官好幾年了,不知道現在張愛卿生活狀況如何?楊妃一個勁地懇求皇上要好好對待張說,人家還是咱家的大恩人呢?唐玄宗為了盡快入戲也為了安慰楊妃,便答應道:“愛妃放心,不久以後朕會讓你見到恩人張說。”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此話並非空穴來風。就在這天晚上,唐玄宗夢到了張說,夢到了張說形容憔悴,旅途坎坷。夢中醒來,驚出了一身冷汗,心有戚戚然。 公元713年年終歲尾之際,因政治需要,姚崇出任宰相,將“老對手”張說貶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並放言:“有姚某一天在朝,他張說靠邊站。” 後來,張說又貶為嶽州刺史。期間,張說處理完地方政事後,常常回憶起那些一同患難的革命戰友們,對逝世的李嶠、郭元振、趙彥昭、蘇瑰以及魏元忠五位士大夫給予沉痛悼念,並賦詩進行深刻緬懷。張說與蘇瑰的兒子蘇頲是當時文壇領袖,詩壇巨擘,張說封燕國公,蘇頲封許國公,被譽為“燕許大手筆”,二人主張“崇雅黜浮“,以矯正陳、隋以來的浮麗風氣,講究實用,重視風骨。張說與蘇瑰蘇頲爺倆交往深厚,彼此書函往來,詩詞唱和恰似琴瑟和鳴,相得益彰。 公元716年閏十二月,蘇頲升任宰相,身居高位,也不忘記貶為外地的老友張說。他總是找機會想法設法請求皇上把張說調進朝廷供職。一日,蘇頲興沖沖地對皇上稟奏道:“陛下,燕國公張說有新作要呈上。”唐玄宗閱罷,頗受感動,情不自禁地吟哦道: 嶽州作 夜夢雲闕間,從容簪履列。 朝遊洞庭上,緬望京華絕。 潦收江未清,火退山更熱。 重欷視欲醉,懵滿氣如噎。 器留魚鱉腥,衣點蚊虻血。 發白思益壯,心玄用彌拙。 冠劍日苔蘚,琴書坐廢撤。 唯有報恩字,刻意長不滅。 唐玄宗吟罷,不住勁地頷首,驚嘆道:“沒有想到,張愛卿謫居嶽州,詩益動人!”此時,蘇頲見皇上深深地為張說詩中表忠心如此癡情,便伺機道:“張大人頻頻被貶,四處漂泊,可盡忠為國,念君情愫,依然堅如磐石。” 唐玄宗沉默多時,沒有當場表態,不過,張說之事已深深牢記。 事後沒多久,張說遷為荊州長史。幾個月後,復封右羽林軍檢校幽州都督。非常時期,並州長史張嘉貞被唐玄宗相中並晉升為宰相,當皇上見到張說時已經晚了,經過一番斟酌,便授予張說檢校並州長史兼天兵軍大使。倍感榮光的張說穿著一身戎裝立即趕回京城向皇上謝恩。唐玄宗非常開心,又召封他帶著書稿隨軍編纂國史。 公元705年,張說替魏元忠辯解,被女皇武則天流放欽州。第二年,唐中宗李顯即位,魏元忠出任兵部尚書,張說任兵部侍郎。張說智勇雙全,經常騎著戰馬率軍奔跑守衛邊疆,對戰略戰術運籌帷幄,多次受到皇上的嘉獎。他在並州任職後,對將士訓練有素,軍紀嚴明,很快便打造成一支作戰優良能打勝仗的革命隊伍。唐玄宗獲悉後,對張說的傑出才能格外青睞。 唐玄宗夢見張說的次日,便收到了張說的密折奏報:散居在橫野、大同周圍的幾個少數民族,多年來與朔方漢族關係融洽,相處安好。近日來,聽說散居河曲地區的少數民族悉數被殺,令人心驚膽戰,惶惶不可終日。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有人趁亂想造反,說什麼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微臣認為為了息事寧人,莫若收買人心,趕緊給人們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李唐王朝決不能枉殺無辜。可是,微臣接到的命令卻是馬上進剿,斬草除根,不得有誤。微臣看到戰報,不敢抗旨不遵,隻得如實急報,恭候陛下聖裁! 這件事情,唐玄宗早已獲悉,隻是沒有進一步思考得與失。經張說提醒,唐玄宗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覺得不分青紅皂白,確實過了。為了矯枉過正,便派遣心腹王毛仲速去並州,見機行事。 等到王毛仲馬不停蹄地趕到並州,意想不到的是,張說帶領二十名輕騎已經趕往大同以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落。張說臨走時,對副使囑托道:“要是我們十天回不來,你就帶領軍隊討伐,不得有誤。” 張說領兵剛離開,這名副使突然想到黑介絕對不能在人家帳篷內留宿,這個少數民族狐疑不定,不能信任。便立即派人騎快馬報信。等送信的騎兵回來時,還把張說的復函上交給王毛仲。王毛仲展開復函,隻見上麵寫道:“吾肉非黃羊,必不畏食;血非野馬,必不畏刺。士見危致命,此吾效死之秋也。”讀到這裡,他感慨不已,淚水婆娑道:“張說真大丈夫也。” 一旁的副使也是熱淚盈眶,囁嚅道:“張長史去那裡已經三天了,依然杳無音信。”接著又補充道:“當初,我要求跟張長史一起去,同生共死,效命疆場,可他嚴詞拒絕,千叮嚀萬囑咐要我在家待命就是了。” 就這樣,王毛仲一眾等得心焦意煩一致認為張說回不來了。